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李磊:传承红色文化微探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2004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4]35号文件)指出我国将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上中央财政和国家开发银行对红色文化产业进行经费补贴和政策性贷款支持等措施,从国家层面上推进了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建党90周年前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红歌热、红书热、红色影视热、红色旅游热……红色文化以各种形式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文化魅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概念来源于苏联的“红军”,即1918年由列宁和托洛茨基组建的赤卫军,后来被称为苏联红军。之后人们将“红色”意指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如红色政权和红色根据地等。红色文化则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专有汉语名词,专指以革命历史及其遗址与遗留物品为资源依托的文化产品。红色文化单从字面上来分析,其特点就在于红色对文化的修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历来是一个正统颜色,用红色象征喜庆、欢乐和吉祥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喜庆佳节,屋宇装饰以红对联、红灯笼、红地毯,人们要戴红花、穿红袍、披红带。而早在古代,红色就是革命的象征了,古代农民起义中有的称“赤眉军”、有的叫“红巾军”、“红袄军”、“红灯照”。红色令人兴奋、给人激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选择一个大众喜欢的颜色来定位。传承下来,到中国的革命年代,红色象征着革命和进步,并被赋于了红军、红旗、红领巾、红色政权等色彩极富有政治性的意义。从1921年起,中国共产党就以红色作为一个象征色,使红色进一步概念化、鲜明化、神圣化,成为独现特色的旗帜和方向。这里的“红”是相对“白”而言的。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内,在一片白色恐怖的包围中,在红军和“白军”的对垒中,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与白军、白区、白色恐怖相对,我们有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国民党反动派则称之为“赤色”、“赤化”。“红色”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地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上,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传承光大于改革开放的新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种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以这种观念体系为价值核心的文化体系就构成了红色文化。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文化从广义来讲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化”有一个经典概括: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一)红色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凸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继承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时期的社会意识及其诸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就红色文化而言,它不仅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还继承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
            第二,人民群众性。红色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红色文化的接受者。红色文化源于群众生活,高于群众生活。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中一些具有文学素养的战士,利用当地流传较广的旧山歌、唱腔、快板等,加以文学方面的加工,使内容与先前迥然不同,政治层次上升,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在井冈山斗争和苏区革命时期,用四川调改编的《草鞋歌》、《调兵歌》、《大败江西两只羊》,用采茶调改编的《当兵就要当红军》、《十送红军同志歌》等等,都是在当地流传的一些曲调基础上,通过文学的改编创作,使之成为军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可见当时苏区的宣传文化娱乐活动,一开始就植根于红军及工农群众之中,形成鲜明的特征。
            第三,阶级性。红色文化从根本上说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及其政治要求。安源工人大罢工时提出的“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主人”,既是声讨旧社会的檄文,又是激励工人斗志的号角,表达了强烈的抗争和革命精神。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为了发动农民,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就编了一首《告湘南各县工农兵群众歌》,第一段写道:“工农们来士兵们,铲除土豪要除根。土豪劣绅真可恶,压迫工农不当人。”1929年,红军在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毛泽东还亲自起草了《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开宗明义:“红军宗旨,民权革命……”一共92行,每行4个字,文字明白易懂,还朗朗上口。
            第四,革命性。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价值、新观念、新理想,既是军民的精神食粮,也是刺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其基调激扬奔放,铿锵有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红色文化渗透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1928年12月14日,在宁冈新城举行红九军、红五军胜利会师大会。陈毅为大会撰联:“在新城,演新剧,欢迎新同志,打倒新军阀;趁红光,当红军,高举红旗子,创造红世界。”对联洋溢着革命者豪迈的战斗激情。“红米饭,南瓜汤”等歌谣,既是红军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充分表达了根据地军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色文化的特征都是很鲜明的,提出的口号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比如“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等,现在外国的社会学家还在研究这些口号,认为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就有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反压迫等等,当时在我们的红色文化中就已经揭示出来了。在扩红运动中,兴国县长冈乡成立了山歌宣传队,山歌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还有效地瓦解了敌人,当时“一首红歌扩充三个师”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部队每到一个地方,派出五至七人组成的宣传队,展开形式多样的宣传。其中最常见有效的,也深受军民欢迎的,是一种统称为“文明戏”的化装演出,介于话剧与歌剧、活报剧之间,不需要舞台幕布,不要太多的道具乐器,只需挑选稍有表演能力的战士,做些又说又唱、又做又跳的表演就行;表演内容从当地发生的事情中撷取。那个年代离不开这种红色,离不开这种文化。那个年代之所以能激情燃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红色文化的影响。
    (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她具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革命年代的“人、物、事、魂”,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红色资源,集中体现为革命年代的“人、事、物”。其中,“人’是指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血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客观载体,是红色文化主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显性部分。
            另一方面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为在这些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上所承载的精神形态,我们称之为“瑰”,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于一身,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等。
            红色文化在本质上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倾力铸造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与灵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红色文化不仅凝聚和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以人类最先进的文化——马列主义的新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蓝本,折射出我们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及其高尚品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先进、最有吸引力的社会政治文化。
    三、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红色文化是由我们党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虽然红色文化自它生成之日起就一直被中外反动势力打压、排斥,然血由于红色文化属于社会政治生活中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蕴含了比其他政治文化更先进的因子,使得它在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中不仅顽强地生存和发展,还以它独特的先进性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是革命总路线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弘扬,在当时不但有力地抨击了旧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军阀统治,揭露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救国图存”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比较全而地向中国人民宣传了共产党先进的政治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为我们党开展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点燃了那个岁月的激情,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2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说:“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在延安时期,他称赞丁玲一支笔似三千毛瑟精兵,“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称赞郭沫若的“史话、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把他的《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先进的红色文化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而且日益为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认同和接受。至1947年,全国的共产党员己达270万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也因此成为一场由中国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人民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是关系国共两党和中国前途命运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与其说是两党军队的大比拼还不如说是两党所获人心的大较量。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二)红色文化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力量源泉
            红色文化的基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铸就了人民军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色精神铸就了人民军队关勇善战的红军精神;红色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铸就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不变原则;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基础——革命道德铸就了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因子浇铸了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关勇善战”的铁军,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革命年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人数与武器装备,敌人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但红军的战斗力敌人却无法知晓,因为红军坚强的革命理想信念、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所爆发出来的力量却是任何敌人都无法估量到的,而这恰是红军战斗力的永恒动力所在。
       四、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
            红色文化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范畴,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传承价值。
    (一)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指向。与时俱进地开发、传播红色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红色岁月,保留红色记忆,不仅能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历史教材,而且能够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人民热爱党、热爱民族与国家,最终增强党的战斗力、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竟争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全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融交锋,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生活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也必须丰富多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有自己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红色文化就是我们必须弘扬的文化主旋律。
            红色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像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文化就吸纳了庐陵文化,苏区时的红色文化则融合了客家文化,当时很多文化形式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比如客家旧山歌中有一首《十送情郎》,表达男女的缠绵感情,还有一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改编后成了《十送情郎当红军》,内容革命化了,但保留了爱情的元素,令人听来别有情趣,这就是传承和创新的魅力。我们今天倡导的红色文化,不是简单的“老调重弹”,而是打上了鲜明时代烙印,与现实观念的脉搏是息息相通的,是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
    (二)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党日益成熟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走向成熟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红色文化的构建过程其实就是中共党史的创建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说,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创建史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以史资治”,能使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从而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学史使人明智”。与时俱进地发掘、传播红色文化,有利于我们党在社会意识纷繁复杂的时代培养公众的政治认同感、保障社会政治的稳定。胡锦涛强调:“我们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血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并以此来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坚守并弘扬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弘扬红色文化,对国内的主要作用是资政育人,对国外则是正确地介绍中国的价值观。在这方面,我们过去曾有一段时间在认识上有误区,比如,旅游界的同志过去就认为以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景点不好对外介绍。结果是,西方的价值观趁虚而入、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不理直气壮地介绍自己的价值观,不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主流文化,那就会处于弱势和被动。
    (三)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是早期共产党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展先进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基。我们在传承红色文化的时候,传承的是它的精神,是它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照搬原有的模式。“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我们现在不需要自带干粮,也不需要穿草鞋、打灯笼,但是那种勤俭朴素、深入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值得我们永远弘扬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开发红色资源、弘扬红色精神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还能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公仆意识,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侈浪费,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前苏联的教训是惨痛的,文化根基的更换使得苏共最终丧失了自身的先进性与人民性,不仅未能代表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未能代表苏联人民的根木科益。
    (四)弘扬红色文化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重要要求。
            军队的现代化己成为各国军队战斗力水平最直接的反映。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大,武器的先进固然重要,但无论是武器的研制还是使用,归根结底还是人,特别是人的精神的较量。红色文化对人民军队来说,不仅只是红色记忆,更是全体指战员不断获取力量的不朽的精神食粮。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色精神更是注入人民军队肌体中的血液,对于人民军队来说,红色精神就是红军精神,即“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五、如何传承红色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要继续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年轻人要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但这种教育必须是有效果的,而不是简单生硬的灌输。
           (一)我们应该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把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引领社会风尚。同时,要适应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形势,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切实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方式,倡导互动式、参与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让红色文化搭上时代的快车。例如,当今社会,网络飞速发展,普及面日益扩大,应该利用这个平台,传播红色文化。红色传奇、红色经典故事也可以用动漫的形式来传播,让娃娃从小受熏陶。
          (二)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它内在精神的传递,方式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红色文化需要根据新情势,创造新形式,拓宽新途径,适应新需求。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战事的紧迫、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致使有些作品还比较粗糙。现在条件完全不同了,对这些作品不能只是简单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比如江西省的“红歌会”,在这方面就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在传统的方法中融入了PK等现代流行元素,这也是一种方式,比较适合当代的年轻人。
             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只要切实坚持贴近历史、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着力强化文化的提升力、艺术的感染力、科技的拓展力,不但不会冲淡红色历史的庄严,不会冲淡人们心中的那份景仰;反而会让历史在可亲、可触中,给人们带来更真切的感受和更深刻的震撼,对那段岁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涤荡心灵、坚定信仰。瑞金在叶坪红军村特别推出了“当一天红军、过一天苏区生活”的体验式旅游项目。游客们可穿上红军服、红军鞋,开展如参军、列队、训练、整装、阅兵、学唱红歌等各种体验活动,还可到红军食堂体验红军生活,了解当时的艰苦,感怀革命历史。这个项目深受游客的欢迎。在井冈山,应游客的要求,开展一些“体验项目”,比如穿上红军服、红军鞋,走一段红军走过的路,用扁担挑一担“粮”上山……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辛,重温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走过的光荣而又传奇的革命历程。这种方式容易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历史。
            (三)发掘、利用和宣传红色文化资源,旅游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愿意出去旅游,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红色革命圣地中,去受熏陶、受教育,感验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激发红色情志,这都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新形式。井冈山上有位会唱红歌的清洁工江满凤,工作之余她常常应游客的要求唱红歌。她的歌声一起,游客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上来,安静地听她唱。江满凤是红军后代,她爷爷给她留下一本红歌歌本,她就在井冈山景区唱。这不仅是一种红色文化的传播,也给旅游增加了色彩,是一种红色文化原生态的保持和表现形式的创新。 譬如,现在的“红歌会”,如果在评委点评的环节中,能增加对红歌产生的背景以及它荷载的精神内涵的介绍,就可以在唱响红歌的同时更好地传递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
    六、枣庄市红色文化现状
            位于山东省南部的枣庄市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煤矿工运高潮迭起;台儿庄大战举世闻名;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名震中外;八路军115师威震抱犊;鲁南战役决胜千里。枣庄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根据不完全统计红色文化资源中旅游景点(区)有70余处。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经典景区,枣庄被规划在“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之中。30条精品线路中,枣庄被规划在“济南——济宁——枣庄——临沂——连云港”线上。100个红色经典景区,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地和台儿庄大战遗址名列其中。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把枣庄市列为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重点调度观察报告城市,是山东省惟一一个红色旅游报告城市,与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著名红色旅游景区并列。在《山东省红色旅游规划》的“一个核心,三个区域,一条主线,六条精品线”中,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为一个区;六条精品线路中涉及到枣庄地区就有两条,即“北京——济南——枣庄——临沂——青岛——上海”线和“济南——济宁——曲阜——滕州——微山湖——枣庄——徐州”线。
            国家和山东省如此重视枣庄市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给枣庄市的红色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良机。因此,加快发展枣庄市的红色文化产业,是转变枣庄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扩大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城市形象。一个城市只有物质财富,而缺乏文化内涵,就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也不可能持续发展。要让枣庄人更热爱枣庄,让外地人更尊重枣庄,必须大力弘扬枣庄独特的地方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能够保存文化基因,传承城市文脉,让市民了解枣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既能够增强全市上下热爱枣庄、建设枣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扩大枣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