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西汉元帝刘奭的老师 (台儿庄区马兰屯镇人)
萧望之(约前114~前47年),字长倩,是萧何的六世孙,东海兰陵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萧望之授太子太傅、赐关内侯,是西汉宣帝、元帝倚重的大臣,又是著名的经学家。萧望之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客中行》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 后世多种史籍均把萧望之列为峄县(今枣庄)人,但他具体家居何处,一直不得而知,尚无定论。近日,台儿庄文化报记者通过查阅地方志和走访调查,终于得出结论---西汉元帝刘奭的老师萧望之是台儿庄区马兰屯镇任楼村人.据 《汉书·萧望之传》记载:“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 望之从小好学,把 《齐诗》、《论语》、 《礼记》都读得很透彻,他的学问不仅在郡、县很有名气,就连京师的儒生也都称赞他的学问很精深。到萧望之二十岁的时候,幼主刘弗陵即帝位,名汉昭帝,他按照武帝的遗诏,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主持朝政。《汉书·萧望之传》记载:“是时 (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之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 ‘不愿见。’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 ‘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从以上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萧望之,刚入仕途就表现出了不畏权贵、不附炎趋势的刚烈性格。 后来,萧望之因为弟弟犯法受到株连,不得在宫廷中宿卫,被贬到郡里当了个小官。不久,比较清正的魏相当了御史大夫,听说萧望之为人耿直,才识渊博,便把他招来任命为属官。手下的人反映萧望之不但人缘好而且为政清廉,魏相非常高兴,于是将他提拔为大行治礼丞,让他辅佐自己处理府中接待礼仪等方面的事务。萧望之勤勤恳恳,将所辖诸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御史大夫的喜爱。 霍光死后,他的儿子霍禹又任大司马,霍氏家族继续掌握朝廷大权,任谒者。这时京城长安下了一场冰雹,望之乘机上疏宣帝,借春秋鲁昭公时季民专权,鲁国降雹,之后昭公被逐的事件,暗示现在阴阳不合,是因“一姓擅势之所致也”。这正中了宣帝当时的心意,因此萧望之很快得到宣帝的重用。当时宣帝刚刚即位,有许多人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宣帝则往往向望之征求意见。望之就根据上书的内容,判断上书人政治水平的高低,进而提出予以重用、留用考察或遣归田里的建议。所提建议无不得到宣帝的赞同和支持,望之也很快升任谏大夫、丞相司直等职。前60年,劝止宣帝欲与乌孙国联姻。次年,代丙吉为御史大夫。不久霍氏因谋反而被灭族,望之更加受到重用,先后任左冯翊以展治政才能,3年后左冯翊迁大鸿胪、御史大夫。前57-前54年,匈奴内乱,帝及众臣欲诛伐,又以和议谏止。后因故左迁太子太傅。 五风年间,匈奴发生大乱,许多人建议乘乱举兵平灭匈奴,宣帝派人征求萧望之的意见,望之援引春秋时晋士匄帅师侵齐,闻齐侯卒,引师而还的旧例,认为应以仁义抚四夷,建议派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汉书》本传,下引同),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后又派兵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后来呼韩邪单于来朝,宣帝下令公卿讨论对单于的礼仪。萧望之反对丞相及御史大夫将单于当做诸侯王,位次在诸侯王之下的建议,建议以客礼相待,位在诸侯王之上,宣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望之为结束汉匈之间长达百余年的武装冲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宣帝病重时,萧望之被拜为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受遗诏辅政。时任太子太傅的萧望之见同乡匡衡博才多学,便于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考问匡衡学问,非常满意,于是极力向宣帝推荐,虽没有成功,但得到太子刘奭(shi音 士)的赞赏。元帝即位后不忘师恩,望之“以师傅见尊重”,封 其为关内侯,食邑600户,只每月朔望上朝。朝中大事,多所匡正。元帝意欲任萧为丞相,但望之不久因被宦官弘恭、石显等迫害,丞相任职未果。虽然如此,元帝仍重用了老师萧望之推荐的贤才匡衡。先任以议曹史、郎中、博士、给事中、掌管经学教授,兼殿中顾问。元帝即位第二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刘奭深感震惊和忧虑,便向群臣征询政治得失,时任给事中的匡衡,借机向元帝上奏,引圣人之言,经学典籍,直陈当时社会弊端,并提出节省开支和改良吏治等一些列措施。元帝赞赏有加,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由于匡衡勤政为民,在少傅任上多次上疏,常以解经论政,极尽周详完备,元帝愈加信任,升为光禄大夫。公元前36年,又升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至此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登上为官之顶峰。匡衡的成功与萧望之的倾心举荐密不可分,可谓功不可没。 弘恭、石显在宣帝时就任中书令,“久典枢机。明习文法,”又与车骑将军史高等互相勾结,常常在朝廷上与望之等人作对。而萧望之认为重用宦官本不是国家的旧制,又违背了古人不近刑余之人的规定,认为应当革除宦官专制的弊制,以士人代替宦官担任的要职,这就与弘恭、石显等人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后来弘恭、石显二人唆使人上书诬告萧望之等“朋党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入狱,望之不从被迫含恨饮鸩自杀,终年67岁。一代经学大师、国之贤臣就落得这种下场。 萧望之死后葬于何处,不见史籍记载。
多种史籍均记载萧望之为东海兰陵人,具体居住在什么地方不得而知,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个谜。清光绪30年出版的《峄县志》卷二十一乡贤篇全文收入了《汉书·萧望之传》全文,在卷二十三艺文志里收录了《京师雨雹对》、《入谷赎罪议》、《伐匈奴议》、《单于朝仪议》4篇萧望之的著作。这样看来,清人已将萧望之列为峄县人,但详居何地亦无记载。现在见诸媒体的多篇有关萧望之的文章多将其列为现枣庄人。萧望之到底是枣庄市民地方的人氏呢?近日本报记者在翻阅1989年出版的《彭楼乡简志》时,在366页古迹文物篇中豁然发现有这样一段文字:“任家楼,西汉前将军萧望之故居。萧曾教皇太子读书,又称之为太子太傅,系秦萧史七世孙。在承水之东建宅一所,在此定居。解放前任家楼东北隅,有一米高,四亩大小的高滩,即为萧望之故居遗址。”为了弄清原委,记者前往今隶属于马兰屯镇的任楼村调查走访。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位于村西北的高滩已不复存在,遗址处已是丰茂的菜园。当地村民世代口耳相传,一直称此地即为萧望之故居,另一说高滩是萧望之墓地。据村民张德安说,1990前后,盗墓之风盛行,一些盗墓贼以为遗址就是萧望之墓地,多次盗扰,均无功而返。 萧望之死后到底葬于何处,一是任楼说。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有些人认为萧望之死后葬于老家。二是兰陵说。《峄县志》卷二十四古迹考·墓葬—太傅萧望之墓记载:“县东50里,故兰陵成东北。累累数高冢,其一为太傅,余为诸子葬处----”这一记载是当属谬误。当年元帝得知恩师萧望之遭奸党陷害致死,痛哭流涕,后悔不迭。《汉书·萧望之传》载:“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祭祀望之冢。”由此看来,前两说都站不住脚,因为在2000多年前,交通不便,皇上千里迢迢派人来兰陵祭奠可能性不大。为查找萧望之葬于何处,查阅大量资料,终于水落石出。1987年4月底,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教学楼施工时,萧望之墓被发现,并出土有墓志铭。由此看来,任楼村的高滩应为萧望之故居遗址,再佐证萧望之是兰陵西南人,西汉元帝刘奭的老师、一代经学大师萧望之应该就是现在的马兰屯镇任楼村人。 (台儿庄文化报记者 黄 振 图文 古城台儿庄网站专题部 杨成骏 编辑) 上一篇:偪阳之子王思颖[ 05-09 ]下一篇:身献抗战 血染青山——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古城台儿庄人)[ 09-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