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首届台儿庄运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传承弘扬运河文化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郑学富
     

            2013年9月5—6日,台儿庄区运河文化研究会组织的首届台儿庄运河文化研讨会在台儿庄大酒店召开。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德州、济宁、枣庄、江苏宿迁、苏州等十多个运河沿岸城市从事运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研讨会。台儿庄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韩耀东,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学勇,枣庄市航运管理局副局长雷福同,台儿庄古城管委会副主任王兆海等领导出席会议。韩耀东代表台儿庄区委、区政府致辞,欢迎各地学者专家聚集台儿庄研讨运河文化,王兆海介绍了台儿庄古城依托台儿庄运河文化提升古城文化品味的做法与成就,雷福同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枣庄市运河航运基本情况及发展规划。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振启介绍了台儿庄区情,并作了《台儿庄人文之光》论文发言。台儿庄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台儿庄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发远主持了研讨会。
            这些学者分别就京杭大运河的变迁、历史功绩、文化遗产,政治、经济、商业和科技文化价值,发展大运河文化产业,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和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多角度、多侧面研讨论证了运河文化的渊源、传承、弘扬、开发、利用等。专家学者认为,开凿大运河既有政治、军事目的,也有经济目的。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多次改道,均与各个封建王朝政治、军事中心的转换密切相连。元朝建都北京后,将大运河的方向由两个东西方向改变成一线南北方向,形成了通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由此担当起南北漕运的历史重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彻底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形成了南北大统一的格局,催生了北京、天津、济宁、枣庄、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历史文化、经济名城,实现了南北经济的大流通、大发展。见仁见智,异彩纷呈。这次运河文化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研究运河文化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为进一步壮大运河文化的研究队伍,加强运河沿岸运河文化研究机构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充实和丰富、扩大和延伸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还实地参观考察了台儿庄古城和台儿庄国家级运河湿地公园,感受运河文化。一些与会的书画家及爱好者还举办了以弘扬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笔会,丰富了研讨会的内容。
            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文化传媒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对这次研讨会作了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本刊现摘要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和论文。
            孙旭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风云人物书画院院长):我所撰“中国大运河颂”全文487字,共分四段,第一段概述了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持续利用时间最久的人工河道。大运河熔铸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史诗,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促成和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统一与和谐。第二段写了大运河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隋唐宋时期;第三、元明清时期。第三段概述了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创造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第四段概述了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历时年4多创作展出了178幅巨作,以反映运河沿岸城市的历时变迁、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水利建设、交通环保、申遗意义和当地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运河沿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腾飞与发展,以此唤起广大民众的良知与保护大运河的意识。
           莫云(江苏省宿迁市宿迁论坛执行主编):在京杭运河还没有开凿之前,江苏境内就有了最早的运河——邗沟。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今苏州),先后打败了南方的越国和西方的楚国,又进一步想讨伐北部的齐、晋、鲁、宋等国,以图称霸中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以沟通江淮水路交通,由今江都引长江水东北流,直到射阳湖中,再由射阳湖通到末口(今淮安市楚州北神堰)注入淮河。在开凿运河的同时,夫差一度把都城从姑苏迁往邗(今扬州)。因运河流经邗城城下,故历史上称为“邗沟”。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了中国。隋文帝与隋炀帝父子先后开凿了山阳渎、江南运河、通济渠与永济渠。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共有4段,除了永济渠外,其他3段都与江苏密切相关。京杭大运河的改道与各个封建王朝政治、军事中心的转换有着直接的关系。隋朝运河的形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宋朝运河即以开封为中心,元朝运河则是以北京为中心。为了加强北方政治、军事中心与南方经济发达区的连接,元朝统治者一纸号令,便将大运河的方向由两个东西方向,改变成一线南北方向,从而奠定了今天南北大运河的基础。
            杜庆生(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济宁、枣庄是一家”的说法,对此我没有深入考证。但是我想,除“屋搭山、地连边”的地缘关系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后,从水上把两个地方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讲的“一衣带水”的缘故吧。正是以水为“缘”,使两地结下深厚友谊,并且由于运河的“长流”而使这种友谊得以“长存”!我在题目中用的第二个短句是“铁肩共担道义”。是说处于重要位置的济宁、枣庄两地的先民们为了实现保障大运河畅通无阻,进而为国家富强尽责、为沿线人民造福的美好理想,共同承担起建设大运河的历史责任,创建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开辟了泇河运道,作出了名留青史的重大贡献。
            济宁枣庄在历史上之所以被朝廷看重,并为建设大运河作出重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常讲的一句熟语,就是“时势造英雄”。虽然这句熟语讲的是人的命运,但“事不同而理同”。正是由于当时政治中心东渐北移的国家大势和济宁、枣庄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才提供了运河东徙并且途经济宁、枣庄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济宁、枣庄历史上的辉煌。
            张新(德州市运河文化艺术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运用文化资源服务地方发展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让文化思想化。对运河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进行提炼和升华,完全可以将其归纳为我们推进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二是让文化精神化。将其明确概括出几个鲜明的理念,使其显性为我们的精神目标,既可以从根本上体现广大群众的价值追求,又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统一广大群众的意志,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神品牌。三是让文化要素化。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不论是城市建设、产业组织,还是企业生产经营、文化问题都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结”。可以说,文化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处强化文化理念,把文化这张牌用活用好。四是让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化是个新课题,也是篇大文章。我感到,我们台儿庄在这方面资源还是很丰富的,相信在台儿庄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放、包容、睿智的台儿庄人民一定会在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董运启(枣庄市运河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京杭运河的开发和利用。1958年国家成立大运河建设委员会,提出分期治理京杭运河的任务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分期建设,保证重点,依靠群众”的方针,决定将江苏徐州至扬州段的京杭运河列为第一期扩建工程。1981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视察京杭运河,作出充分利用水运,减轻津浦铁路压力的指示。同年7月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编制《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续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报告》,决定将徐扬段运河按二级航道标准建设,新增北煤南运能力1000万吨,全段单向通过能力达2000万吨。1988年7月24日京杭运河苏北段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泇口沉船事件,国务院派出专门调查组,国家计委和交通部作为应急工程于1988年12月批准,决定以提高、扩大为总原则,修建济宁至大王庙的运河河段。在贯彻落实中央这些治理京杭运河的重大决策中,山东、江苏两省人民都作出了不懈地努力。在实施应急工程的续建工作中完成了济宁至大王庙航道疏浚及台儿庄二线船闸、万年闸枢纽、韩庄二线船闸、微山船闸、台儿庄复线船闸等项枢纽工程的建设。至此,台儿庄到济宁段的航道等级分别达到二级和三级,完成总投资20余亿元。
            李其鏖(枣庄市运河文化促进会理事):陈廷敬的《南巡歌十二章》采用了乐府诗的体裁,洋洋洒洒数千言,尽情讴歌一代圣贤康熙大帝第三次南巡,实为感戴康熙皇帝视察河工、蠲免黄淮灾区钱粮而上呈的一部颂诗。康熙帝在南巡中看到黄淮等地受灾情况,曾不断颁旨蠲免灾区钱粮,并每每强调“地方有司,张示晓谕,令穷乡僻壤,咸悉朝廷曲轸灾黎之至意。如有官吏,悖旨私征,使百姓不沾实惠者,察出定治重罪。”《峄县志》记有康熙帝南巡途经台儿庄时,有峄县名士曹自新亲率十万乡绅及民工跪迎康熙皇帝,并口析万言,陈述河工险情,民困疾苦及治河妙策等,受到康熙皇帝的首肯及嘉奖。这是康熙皇帝接待百姓集体上访的最好例证。在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身为户部尚书的陈廷敬,每奉到一道谕旨,迅速落实后便以乐府诗的形式作一首歌,最终汇集并创作了《南巡歌十二章》,以歌颂康熙帝英明有为,躬亲政务,关心民生的情况,反映当时君明臣贤,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因此说,《南巡歌十二章》既是一部时代的颂歌,又是一部研究康熙时代的历史及运河文化的重要史料,很值得一读。
            韩邦顺(枣庄市运河文化促进会理事):加快枣庄运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区运河文化资源,着力进行运河文化风景带建设。二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运河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三要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枣庄运河文化品牌,构造枣庄运河文化产业整体形象。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最有效的策略是进行生产性保护,发展运河文化产业。以保持运河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将运河遗产和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把运河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物质产品中,让人们既能感受到运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又能充分利用其依然存在的实用价值融入到现实生活,从而造福民众,使运河文化福泽千秋万代。
            程作华(枣庄市榴园文化研究会会长):据史料记载,峄县之名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公元1960年。沿用了591年,可谓历史悠久。明朝晚期峄县出现了三件盛事:泇运河通航,石榴成园,《金瓶梅》问世。它们的本质属性、历史地位、价值作用不同,但集中反映了当时山东峄县(今枣庄峄城区)一带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泇运河促进了石榴园的发展壮大,石榴文化为《金瓶梅》增添了绚丽色彩,《金瓶梅》是峄地宝贵的历史遗产。泇运河通航,石榴成园,《金瓶梅》问世,是明朝晚期峄县出现的三种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这三件历史遗产,是先人留给峄地人的巨大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我们要对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利用,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促进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法远(台儿庄区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台儿庄诸多建筑风格的恢复重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对大运河申遗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众多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多姿多彩,丰富深厚的建筑文化,形成了直观的、生动的、稀有的建筑文化遗产。它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容,将为大运河申遗成功起着积极的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吸引八方游客,推动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十多种建筑风格组成的台儿庄古城,它本身就是一本打开的建筑文化丛书,这个巨大的建筑文化博览园,吸引着无数建筑学家来考察研究,汲取经验;吸引着无数文学家作文赋诗,歌颂她的美丽;吸引了无数摄影家聚焦拍摄,把她的美姿传播国内外;还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欣赏,赞叹不已,开眼启智。各类游客的到来迅速催生了台儿庄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5月份以来,游客达300多万人。三是古城的居民、商家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大批游客的进入,他们要吃、住、行、游、购、娱,每个游客都要在台儿庄消费,居民商家生意兴隆、效益大增。这不仅繁荣了台儿庄的旅游和商贸业,而且也富了一方百姓。而且,这种效益是长久的、可持续的、能倍增的。
            郑学富(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纵观数千年的历史,台儿庄曾出现过三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成就了台儿庄的繁荣、悲壮和辉煌,载入了不可磨灭的煌煌史册中。一是400年前,京杭大运河改道台儿庄,为台儿庄提供了第一次历史发展机遇,城因河兴,富甲一方,成就了“天下第一庄”的辉煌。台儿庄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土圩子”一跃成为运河沿线的重镇,河道舟辑如梭,帆墙如林,街巷丝竹不绝,夜不罢市,一派繁荣景象。《峄县志》说:“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二是70年前,一场血战震惊中外,驰名遐迩,台儿庄迎来了第二次历史发展机遇,铸就了“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悲壮。国民政府要把台儿庄建设成模范市,由于连年战乱,虽然“模范市”化为泡影,但是台儿庄走进了世界。三是二十一世纪初,运河古城的重建为台儿庄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台儿庄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第三次历史发展机遇。“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历史古韵已经再现,台儿庄将再次辉煌和繁荣,名扬于天下。
             李振启(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由于运河沟通,台儿庄便“因河而兴”,很快成为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台儿庄设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里之河务,兼地方治安。《明史·地理志》载:“又东南有台儿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继之设县丞、守备、闸官、参将等署,人口猛增,商贸繁荣,以致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每年通过台儿庄漕运的粮食达400多万石,过往漕船及商船7700余艘。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蔗糖、稻米、纸张、工艺品、棉布、亚热带水果等纷纷运抵台儿庄码头,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皮张、杂粮、油、麻、烟草、煤炭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四方商人趋利于台儿庄,周边一部分农村人口也纷纷迁居到台儿庄,加上沿运的码头工人、纤夫、水手、官员、僧侣、游客和驻军,使人口迅速增加到5万余人,仅比当时人口规模10万人的济宁低二分之一。整个台儿庄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商会牙行竞相争市,戏楼酒肆灯红酒绿,呈现出“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水,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时培京(台儿庄古城工作人员):“汉兴,尊用儒术,贤良博士时有登进,而东海兰陵尤多以文学致身通显。……其间瑰玮杰特非常之士,岂无承(即氶,峄)籍贵势焯有声烈?而当时之史,既以失其事而不能说详,至私家之称诵,又以文献散不可征信,以致湮郁不彰者盖亦多矣。……外史氏曰:太史公谓鲁滨洙泗,犹如周孔遗风,俗好儒,备于礼。……鲁东海间,而兰陵承十居五。……而刘向亦曰兰陵多学,信夫。”[光绪版三十年版《峄县志》(卷二十一)《乡贤》]明清时峄滕进士48人(分别为15人、33人),举人176名(分别为78人、98人);滕县武科为不完全统计。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县学有童生15名,廪生、增生各20名;光绪年间,文童减为12名。秀才要参加每年七月在兖州府举行的科举。据统计,自道光后峄县中士者3人,举人15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上谕,峄县停止岁、科考(《峄城区志》)。薛城区(大部属滕)清末举人5名,贡生9人,秀才74名(《薛城区志》)。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0日
    上一篇:追思廉吏王鼎铭 铭鉴不言中[ 02-10 ]下一篇:台儿庄:古城赞歌[ 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