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在枣庄感受“活着的运河”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这里的运河是“活着的”,有外国旅游专家曾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这就是山东枣庄。前日、昨日,《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第九站来到枣庄。 枕河跨湖 为南北孔道 从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口,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一路迤逦向东,流经广袤的鲁南大地进入江苏,这就是枣庄段运河,全长94公里。 这段运河地处苏鲁交界,在地理、交通、军事上占据重要地位,其“枕河跨湖……当南北孔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大小战事不断。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就是台儿庄大战,1938年,中国军民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殊死拼搏,运河两岸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据山东枣庄市文物局文博管理科科长尹秀娇介绍,枣庄段运河开凿始于明万历年间。作为集国家之财力“以通咽喉”的工程,自开凿通航400多年来,河道通畅,对于保证漕运,促进南北方物资商品流通,发挥了主航道的作用,被誉为“黄金水道”。 水上列车 浩荡向南方 “这里的运河虽然数次改道,但一直是"活着"。”尹秀娇强调道。 他带着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峄城区古邵镇的万年闸。“这道万年闸在明万历1604年正式通航,400多年没断过航。现在大家见到的这个船闸是1999年重建竣工的,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设计单向通过能力为2600万吨。” 介绍间,记者刚好目睹了十艘船舶在同时过闸的壮观景象,只见十艘千吨级货轮鱼贯驶入闸内,等候水位下降。“就像我们汽车过路口的红绿灯,这些船舶就是在过运河上的红绿灯。”尹秀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过闸。 “在所有运输方式中,运河运输是最为经济的,成本非常低廉,这是运河运输的最大优势。”尹秀娇告诉记者,“我们统计过,2011年通过这座万年闸的货物运量相当于4条津浦铁路(天津至南京浦口)的运量。” 记者了解到,枣庄段运河已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直达扬州。枣庄的优质煤炭、水泥经过这段运河运往江、浙、沪等沿海城市,在促进了枣庄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穿梭如织的船只,浩浩荡荡通往南方,大运河在这里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台儿庄古城 运河文化浸润 枣庄最精华、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水,而最精华、最深厚的人文资源是运河文化。 台儿庄古城保留了一段长为3公里的古运河,这是1959年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改道城外时留下的。世界旅游组织称台儿庄古城为“大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 走在修复后的古城中,记者顿时有穿越回到明清时代的感觉:漫步运河边,不时见到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利设施,老街内日昇昌记、谢裕大茶行等老字号招牌林立,福建会馆、山西会馆等建筑都见证了当年城内繁华景象。而河对岸保留的纤夫村,草房泥墙,基本保留原状,默默诉说着运河穷苦人家的往事。 更为鲜活的是,记者在这里见识到运河文化所孕育出的当地颇有代表性的精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船形街的老戏台上,正在表演当地的戏曲柳琴戏《荷面叶》片段,演员们诙谐又通俗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 “柳琴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66岁的琴师张树俊老人一口鲁南话,他边比划边向记者介绍,“我们这个戏从明朝时就有了,沿着运河就唱红了,在江苏、河南、安徽等地也深受老百姓欢迎,这些地方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能哼上几句。” 颇具特色的鲁南皮影戏在古城中也定时有表演,一条红通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传承人”的绶带在逼仄的后台显得尤为显眼。出身于皮影世家的陈守科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是第四代传人了。他说:“我七八岁时就跟着父母学皮影,就一直做这行。虽然皮影戏有过低谷期,不过2000年后又红火了,还到上海世博会表演过呢。” 鲁南皮影戏和运河的关系更为特殊,“皮影艺人和船家是一家人,以前我们坐船不要钱。”陈守科说,“我爷爷说过一桩往事,据说在很早以前,有鲁南的皮影艺人救过船老大,所以,就形成了这个特殊的风俗。”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鲁南皮影戏的对外传播的确是通过运河,“过去,我们鲁南皮影戏沿着运河往北到北京,往南到安徽、江苏,顺着运河走遍了大江南北。”(东南商报 李臻)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