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枣庄市长陈伟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要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GDP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4.5∶3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5.5%。构建城乡一体、便捷高效的交通、信息网络,各组团基本实现同城化,城镇化率达到5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定在4%左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转型。继续打好“三大战役”,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植壮大八大工业集群,尽快把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做成主导、机械制造产业做成支柱、新型建材及水泥产业做成骨干、纺织服装产业做出品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做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规模,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坚持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努力把枣庄打造成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加快城市功能转型,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树立鲁南“门户城市”新形象。
      (二)在发展路径上,必须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方式、调结构,必然面临舍与得的两难选择。敢舍是一种勇气,会得是一种智慧。自觉把市场作为“试金石”,舍一些落后产能,得更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舍一些过剩产能,得更多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舍一些资源产品,得更多接续产品发展空间;舍一些低端产品,得更多高端产品发展空间;舍一些普通要素配置,得更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舍一些眼前利益,得更多长远发展空间,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枣庄特色的转型之路。
      (三)在发展动力上,必须坚持创新求变,增创发展新优势。以改革的手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的胆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向开放要动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千方百计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引技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向创新要动力,提升发展理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转型,赢得发展主动权。
      (四)在发展目的上,必须始终把富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市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万事民为先。只有发展才能富民,只有以富民为目标的发展才有意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幅,是发展目的的回归。GDP增长再快,如果老百姓的收入不增加,强市而不富民,不能算是科学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多办富民惠民的实事、好事,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011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GDP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万元GDP能耗下降3.66%,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5%、3%、4%和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
      一、调整结构稳增长
      (一)优先发展服务业。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鲁南铁水联运、银海医药物流、鲁南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节点。抓好伦达商贸城、二手车交易中心、滕州机床市场等项目建设,推动专业市场群提档升级。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信息通讯等服务业,提高为生产服务的能力。二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城市,打造7个特色商业街区,引进中高档百货、大型商贸集团和餐饮名店,鼓励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休闲消费,规范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构建5至8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建设3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200家日用品和农资连锁超市,建立300个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市”,做好家电、建材下乡工作。三是抓好服务业载体建设。依托10个重点园区,扶持20家龙头企业,推进100个“四引、七个一”重点项目,促进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网络化发展。鼓励资源型企业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支持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健全统计考核制度,形成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做强工业经济。一是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调整存量。搞好鲁南煤化工园区规划和基础配套,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推进神达化工、新能凤凰能源、辰龙创业基地等项目。依托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品向下游延伸,形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挥鲁机、威达、鑫泰、华源等骨干企业的作用,提升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能力,打造专业化、功能化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挺起枣庄制造业的“脊梁”。提高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集中度、关联度,促进集群化发展。鼓励枣矿集团发展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文化旅游等非煤产业,在城市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增量。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产业,推进昂立光伏、同兴汽车平台、远东农科、金封焊宝、日普电动车、神工锂电、三九药业等项目,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引导产业内涵式发展,激活变量。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提高资产资本运作能力,造就一批有胆识、有见识、有学识的企业家。制定新一轮品牌建设规划,创建一批市场占有率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争创10个中国名牌、10个中国驰名商标。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稳定优质商品粮基地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火樱桃、马铃薯、长红枣、石榴等特色农产品提质扩面。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进程,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分别新增15万亩、10万亩。推广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粮油储备体系,保障菜篮子、米袋子供给。二是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规模经营面积扩大到25万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确权面积新增82万亩。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农村青年创业促进活动,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6.2万人。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市级财政安排支农项目资金2.48亿元,比上年增长82.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十字河、蟠龙河、城河等5条河道和12个小流域治理,推进庄里水库、胜利渠灌区节水续建、滨湖沿运涝洼地治理、岩马水库除险加固、周村水库扩容等工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妥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全年新建农村住房4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万户。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村道路养护,解决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努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发展县域经济。围绕各组团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特色镇村经济,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二是加强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枣庄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产业园、台湾工业园的载体作用,引导项目向园区聚集。继续开展项目观摩活动,抓好50个市定转型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搞好城镇建设与产业规划的衔接,积极培育9个省级中心镇和9个市级重点镇,完成200个农村社区建设。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五)深化改革开放。一是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盘活资产,激发活力。用好城市转型转移支付资金,发挥产业调整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理顺财税分配关系。二是强化金融支撑。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对“三农”、民生、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推进企业上市,扶持10家企业开展股权托管交易,做好企业债券、城投债券发行工作。引进异地银行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定点招商,组织好赴浙粤、港台、日韩等招商活动。探索境外上市、风险投资等形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资源、承揽工程。四是促进对台交流合作。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加强与岛内社团、企业、学校、民间组织的联系,承办经贸文化论坛、工会论坛、青少年夏令营、龙舟邀请赛等系列活动。
      二、推动绿色发展
      (一)狠抓节能降耗。一是推进结构节能。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制度,强化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源头控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两年内关停所有水泥立窑生产线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企业。注重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是推进管理节能。建立能耗科学调配制度,开展能耗指标交易试点和对标管理,保障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完善能耗直报和实时监测制度,强化对高耗能企业的用能监管。挖掘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潜力,倡导公共机构节能。三是推进技术节能。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工业窑炉改造等“十大节能工程”。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二)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抓好电厂脱硫脱硝、水泥粉尘治理,重点解决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问题,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10%。完善“防治用保管”水污染治理模式,实施城区河流生态景观改造。在10个乡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推进乡镇驻地和农村社区污水、垃圾分类处理,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落实总量减排目标,抓好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让每条河流都有鱼类稳定生长,让城里的孩子经常看到星星和月亮。
      (三)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强化土地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盘活存量,管好流量,保障合理用地需求。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推进15万亩土地综合整治,实施9个采矿塌陷地及破损山体治理项目。
      三、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统筹调控各组团城区规划,科学编制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覆盖率和前瞻性,引导开发建设的方向、时序。建立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依法审批、社会公示制度,促进规划编制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严肃查处违法建设,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
      (二)以同城化推动中心城区建设。
      老城做新。一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市级财政安排3.5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上年增长107.1%。高标准实施棚户区改造,不仅把“旧房”变“新房”、“旧区”变“新区”,还把“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打造棚改样板区。全年拆迁355万平方米,建设405.1万平方米。开工经济适用房2000套,建设廉租房265套、公租房3600套。二是加快新区建设。推进鲁南水城·枣庄老街商贸区、住宅区开发,搞好西沙河治理,加快市中西扩。推动峄城北连、薛城东拓,促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三是推进旧城改造。启动市南工业区改造,实施枣庄火车东站、三角花园周边商业化开发,加快燕山路及枣庄火车站区域改造。抓好35条背街小巷治理,新建16处城区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四是优化城区路网。建设枣庄客运中心及公交换乘枢纽,建成青檀北路、解放北路、胜利路三座公铁立交,推动十电铁路专用线搬迁。
      新城做靓。一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新城建设。对城中村搬迁腾空地进行科学规划,按照“控拆建拍”的模式经营城市资源,实现新城发展的良性循环。引进实力强、品位高的企业,投资开发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二是建设中心商务区。建成启用高铁站房,加快站前广场、商贸街区及周边山水景观建设,配套完善公交、客运、出租换乘中心,打造“城市客厅”。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市民中心,融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体功能于一体,年内基本完成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新城高中,迁建市委党校,启用新城幼儿园、中医院、枣矿中心医院。四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珠江路、淮河西路、六盘山路、海河西路等15条道路,完善配套管网。五是改善生态环境。启动龙潭公园、蟠龙河湿地体育公园建设,搞好新城周边山体绿化,打造城市绿带。
      同城化发展。优化公交线路,筹建至峄城、台儿庄的BRT。新建西坛路,实施枣曹线改线。在旅游、医疗、手机支付等领域推广使用“同诚卡”,加快“数字枣庄”建设。加大对各组团城区供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投入,启动中心城区供水保障工程,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置换天然气用户3万户。
      (三)以高效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全面落实城市建设管理主体责任。推行街道及社区网格化、数字化管理试点,促进城市管理上水平。实施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抓好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治理,努力使城区更整洁、环境更优美。加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创建11条“管理示范街”,方便市民出行。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一是加快台儿庄古城重建步伐。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成顺河街、水街、车大路等街区,开放天后宫、关帝庙、大战遗址公园等主要景点,推进伦达温泉度假、千里走单骑等五星级酒店客栈及会议中心建设,确保“五一”正式开城、“十一”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同时启动二期规划建设。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精心组织古城开城仪式,促进古城旅游持续升温,打响“天下第一庄”品牌。二是规划建设四大特色历史街区。挖掘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基因,打造千年运河古城历史街区、百年中兴历史街区、五十年工业历史街区、枣庄老街历史街区。三是推进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抓好微山湖湿地公园、运河湿地、盈泰度假村、汉诺庄园、仙坛山温泉小镇、民国影视城等项目建设。开发高端会议游、休闲自驾游,搞活农家乐、乡村采摘游,策划节庆、演艺、体验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温泉度假基地、生态湿地之乡。四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抓好81个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家庭旅馆建设,新增床位6960张。新建6个游客集散中心,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站等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运河北堤路、涧汴路等10条旅游道路,实施景区环境及枣台路、榴园景观路等15条道路沿线综合整治。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商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五是继续开展二日游。抓住京沪高铁开通的机遇,搞好旅游线路营销。加快二日游由政府推动向市场运作过渡,全市游客数量比上年增长28%。
      (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新建农家书屋300个。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创作《台儿庄》、《天下煤仓》、《车神奚仲》等7部影视作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举办民间游艺展演、广场文化活动等公益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设文明枣庄。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发挥文化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丰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枣庄人更加热爱枣庄,让外地人更加尊重枣庄。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积极扩大就业。坚持全民创业促就业,继续开展青春创业、巾帼创业、工友创业活动,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抓好10个“学士后流动站”、50个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开展特别职业培训活动,年内培训5万人。实施“三个一千”就业援助计划,购买1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开发1000个社区公益性岗位,结对帮扶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双零家庭”动态消零。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对困难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给予一次性养老补助,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人均增长10%。城市低保月标准、农村低保年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130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年标准分别提高到1800元、2600元。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55元基础养老金。加强价格调控,建立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的联动机制。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行城区集团化、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努力解决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实施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完成20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校配备标准化教学器材。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资助贫困学生4万人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抓好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加大城区医疗资源改造力度。繁荣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控,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五)推进平安枣庄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实施“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六)繁荣发展其他各项事业。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200个行政村实施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推进新形势下的双拥共建。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知识产权、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老龄、人防、地震、气象等各项工作。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提升工作境界。面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带着对枣庄人民的深厚感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更加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更加增强创新发展的能力,多干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二)狠抓工作落实。抓落实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功。坚持和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做到责任到人、督查到位、一抓到底、奖罚分明。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使抓落实真正成为一种风气和习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行政问责,坚决查处“不作为”、“缓作为”、“乱作为”,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时、准确公布政务信息,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平台,为投资人、创业者当好服务员。
      (四)推进依法行政。人大、政协的监督,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支持。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恪守权由民授、权必制约的法治理念,自觉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大科技防腐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建设廉洁廉价政府。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中国枣庄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