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古城>> 重建>>正文内容
  • 访枣庄市长陈伟:枣庄市打造高铁“慢城”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山东枣庄这个资源型城市正在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窘迫,竭力向煤化工这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或许是枣庄的出路,而借助高铁途经的契机,塑造一座高铁“慢城”也是枣庄转型的路径之一。
        京沪高铁沿途经过的四省三市(直辖市)中,唯一在一座城市中拥有两个高铁站的就是山东省枣庄市,枣庄恰恰位于京沪高铁的正中间,联结着“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一座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正在进行怎样的转变?面对高铁的到来,枣庄如何走进高铁时代?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枣庄市市长陈伟。
      “一箱油”促转型
      《中国经营报》:枣庄是东部唯一的资源型城市,如何让濒临资源枯竭的城市成功转型,不仅是中国政府的难题,也是国际性的难题。而枣庄进行了很多大胆革新与尝试,请介绍下枣庄转型的路径?
      陈伟:枣庄是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然而到2006年,枣庄的煤炭可采量已经不足6亿吨,按年开采3000万吨计算,不到20年将矿竭城衰。虽然还有煤可挖,但是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转型。
      枣庄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在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时,打响了“三大战役”:
      第一大战役是以发展煤化工为突破口,实现产业转型,三年连续引进了新奥、韩国SK、联想控股的3个过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特别是2010年引进了联想控股投资180亿元的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项目,使得全市在煤化工领域的总投资达500亿元,未来3~5年可形成1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为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从就业角度而言,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萎缩,10年内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加上现有的14万下岗人员,就业压力非常大。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因此我们打响的第二大战役是以台儿庄古城重建和二日游为突破口发展文化旅游,推动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促进就业富民。
      第三大战役是以加快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一个矿区城市,枣庄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为城市发展带来了难题。现在我们提出了“老城新做、新城做靓,实现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
      《中国经营报》:在枣庄的转型中,你提出了“一箱油”理论,以煤化工产业为龙头带动,发挥了比较优势。何谓“一箱油”?
      陈伟:以前经济的发展就好比F1方程赛事,不管用了几箱油,只要跑得快就行。随着资源的枯竭,现在游戏规则变了,只有一箱油,看谁跑得快、跑得远,对选手和车辆的要求增加了。选择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符合枣庄的地域优势和国际形势的需求。煤化工的产业链相对较长,一块钱的煤变成电是2元,变成甲醇是4元,变成醋酸是8元,做醋酸丁脂能变成20元钱,做成二醋酸纤维素能卖到70多元,附加值非常高。
      在打造煤化工之路时,枣庄还采取了“筑巢引凤”的方式,办学校、办研究所,在配套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当然,带动城市的发展不能只靠煤化工这一条路,还形成了包括机械制造在内的八大工业集群和沿运物流、专业市场等四大特色服务业。
      用50万吨原煤换150亿元古城
      《中国经营报》:枣庄在城市转型上,走出了一条不再依靠资源的新路,从煤炭资源中拿出一小部分建立了台儿庄古城,该古城的重建带给枣庄哪些实践与思考?
      陈伟:资源在枯竭,为了拉动就业,推动城市转型,我们开始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如今,我们用50万吨原煤换来了净资产150亿元的古城。
      当我们决定打造台儿庄古城时,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为此我们组织了市内5家国有煤矿企业,各拿出10万吨煤,相当于一次性投入4亿元,组建投资公司启动了古城建设。枣庄年产3300万吨煤,这50万吨煤占了不到2%。项目启动后,商家纷纷前来投资,周边土地大幅升值。过去台儿庄商业用地的平均地价每亩不到30万元,现在每亩达600万元,古城净资产超过150亿元。
      重建台儿庄古城,带动了枣庄的发展。古城火了,旅游商品也火了。去年,仅仅是农户腌的咸鸭蛋就卖了2亿多个,平均一个2块钱,收入4亿元。
      让高铁在枣庄“慢”下来
      《中国经营报》:日前京沪高铁已经正式开通,而枣庄恰恰处在该线路的正中间,这将为枣庄市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陈伟:京沪高铁的开通,大幅缩短了枣庄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及沿线各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形成了“3小时经济生活圈”,为枣庄融入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圈创造了便利条件。
      京沪高铁实现了交通的快捷化,对枣庄而言,机遇首先在于它带来了城市间的同城化,从北京或上海来枣庄的时间不过是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的时间;其次,是经济一体化,以往诸如IT、文化创意等产业,不可能在枣庄发展,高铁开通后,利用高铁的便捷性和经济成本更低两大比较优势,枣庄可以在互补中寻找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机遇。此外高铁也让枣庄开加开放,市民更加自豪,是对城市精神的一种升华。
      《中国经营报》:迎接高铁到来的新机遇,枣庄市政府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布局高铁时代的新枣庄,你现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陈伟:把人留住,是我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京沪高铁开通后,2个多小时就到了大城市,对枣庄而言,也是吸引大城市游客的一次机遇。对此我们建设了台儿庄古城,可以成为北京、上海的后花园,相应配套的还有体检中心、健康中心、康复设施,北京、上海的客人可以到这里开会、休闲、度假。
      但是高铁时代最大的挑战在于“吸管效应”很明显,人来得快,走得也快。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发挥枣庄的优势,要让大家来得快,留得下。
      高铁到来,将会大大地拉动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根据高铁旅游的特点,建设了集长途客运、快速公交、出租车、游客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实现了高铁与城市交通的“零换乘”。
      《中国经营报》:高铁刚刚开通,这仅是个起点,借势高铁拉动经济发展的路还很长,现在你认为枣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枣庄目前在相应的配套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如何让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在枣庄?
      陈伟:高铁是一场革命,也是一次浪潮。高铁带给枣庄最大的变化是三个字:快、同、小。路程变快了,同城化了,世界变小了,高铁的开通让北京和上海成为山东通往国际的门户,这也让我更多地思考,高铁来到地方城市要追求什么。
      我想,理顺三个关系很重要。高铁快了,旅途时间短了,要快中求慢,让游客在旅途上缩短的时间尽量花在城市里;其次要同中求异,高铁带来了同城化,能让游客留在一所城市漫游,核心是内容为王,有特色有差异;第三是小中求大,世界变小了,要让游客市场做大,影响力做大,效益增大,这是枣庄追求的目标。
      对枣庄而言,吸引客源来这里,就要打造我们城市的旅游核心竞争力。现在我们需要不断地把吃、住、行、游、购、娱各项功能进行完善。在枣庄没有做旅游之前,没有一个导游,没有一个地接旅行社、地接大巴,床位仅有4700个,经过几年打造,现在已经增加了1.5个床位,达到了2万张床,但是仍然供不应求。我现在最担心的是高铁来了,人们吃不上饭,住不下店,旅游功能不完善。更深层的是,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最深层的竞争。
      《中国经营报》:高铁的到来,对枣庄旅游产业当然也是一次新契机,然而比起济南、泰安、曲阜,或是青岛、威海等山东其他地市,枣庄的旅游知名度并不明显,你如何让游客在枣庄“慢”下来?
      陈伟: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交给市场,游客们到枣庄吃不上、住不上是我现在最大的烦恼,但是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供求矛盾越紧张,投资的冲动就会越大。政府的工作是做好相应的服务,在配置和资源上多向这边倾斜就够了,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调节。来枣庄吃不上饭的人越多,盖饭店的就会越多,住不上的人越多,宾馆投资商就会越多。现在这种阵痛是无法避免的,政府需要的是搞好协同,搞好服务调度。
      短期内,我们主要靠打时间差来合理调度资源,周一至周五来枣庄旅游有更优惠的价格,周六日提价,通过市场手段调剂,提前让旅行社与我们衔接,缓解暂时的供求矛盾。这种暂时的矛盾,对枣庄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2010年枣庄市的三产投资居全省第一。
      以往枣庄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现在的枣庄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枣庄结合城市转型,优化旅游环境,加快旅游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的步伐,着力构建“两个龙头、五个节点”的大旅游格局。
      早在五年前,枣庄就为了迎接京沪高铁的落成,打造与众不同的“利器”台儿庄古城。台儿庄古城是“五年磨一剑”,荣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2010年山东十大景区”之首,从去年“五一”试运营到现在,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70万人。要想让游客来台儿庄,就必须给他们一个与众不同的理由:看世界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来台儿庄;看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来台儿庄;看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古运河,来台儿庄;看东方古水城,来台儿庄。
      高铁时代的特点是游客来得快走得也快,如今要让他们“慢”下来的核心是内容为王,打造“四个慢游”,首先是文化慢游,在古城内打造百庙、百馆、百业、百艺;其次是休闲慢游,这里的传统业态都是手工制作,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同时“老瓶装新酒”,加上很多时尚元素,让游客尽情享受;第三是健康慢游,现在我们正和万通实业合作,规划建设全国最好的健康体检中心;最后是会议慢游,建设可容纳1500人和可容纳1200人的会议中心,400个大院,院院有会议室。
      明日的台儿庄古城,有“四个前景”值得期待: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申遗,台儿庄古城是不可缺少的一段。同时台儿庄古城和华沙古城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被二战炮火毁坏、可以作为世界遗产进行重建的城市;其次是打造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还将打造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记者手记
      一流政府“卖文化”枣庄在转型。
      在台儿庄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中,枣庄将“卖资源”变成“卖文化”,为了发现台儿庄古城的内蕴,陈伟市长曾多次一人穿布鞋到台儿庄古城当地考察走访,最终,他挖掘出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基因。以文化基因为主线,忠于历史将台儿庄打造成一座手工版古城,通过创意和创作,使古城既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
      为了找到文化的脉搏。台儿庄古城在建设上,选择了“复古”,寻找二战前的文化风貌,表面看是恢复古时的建筑、风貌,而内涵在于文化的复兴。让潍坊的风筝、江南的缫丝……中华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恢复与复兴。让游客体验文化形态的恢复,由此去抓住现代人对文化怀旧的脉。
      长远看,枣庄也正在通过市场的手段加大旅游配套服务的建设,如建立全国最大的体检中心等,借助功能性旅游吸引回头客和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观光度假。
      管理学家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超一流企业卖文化”,事实上,城市经营和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处。
      枣庄之所以要寻找文化基因,源于很多的旅游城市的困惑:游客多是一锤子买卖,很难吸引回头客。原因不在景点不知名,核心是缺乏一种文化。台儿庄古城是一座新城,在京沪高铁的两端有巨幅的广告牌,电视、报纸、广播上也不乏台儿庄古城的广告,正值旅游旺季,短期内会吸引大量游客。然而吸引回头客,以及更多游客来此慢游,则需要更多文化的积淀。
      如今枣庄的知名度正不断地扩大,高铁的开通带来了交通的便捷,枣庄能否把握住天时、地利,真正通过“卖文化”而致富,还需要更加深入、用心去挖掘、经营,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枣庄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