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何处寄乡愁
桫 椤
乡愁,是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情感。
返乡,是每位游子梦中永远的归途。故乡那片祖先世代耕种、自己出生成长的土地,是离乡者灵魂的归宿。因此,但凡人在异乡的,逢年过节回老家天经地义,这是13亿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回乡不仅意味着亲人的团聚,更是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让漂泊了一年的身心得以安定。无论外出打工的农民,还是以城里人身份回乡与亲人团聚者,这一离一归之间,都不能不看到当下农村的变化。不只如此,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普遍感到了交通、住房等生活环境的压力和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倦怠感。
到乡下去,重返自然,亲近传统文化,成为众多城里人的选择,由此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当下的农村,也已不是想象里的乡村。在看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发现了乡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传统风俗逐渐遗忘、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道德价值观受到冲击等现象。因此,近期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刊发的众多乡愁抒写、乡土游记、回乡日记等文章中,当年席慕蓉笔下“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那样唯美的咏叹已不多见,鲁迅在《故乡》里“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样诗意的憧憬也渐渐消失,更多是忧思和重建文化生态的呼唤,是对诞生于乡村的、构成民族特质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的呼唤。
事实上诸多观点所谈论的是不同问题的同一方面——即对以乡土文明为基础生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何以赓续和传承的忧虑和思考。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文明最为发达的国度之一,拥有着上万年的、多样化的乡土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锻造了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范围内其他族群的独有印记。到了全球化、商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农村已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双刃剑”效应很快显现出来,一方面现代思潮与传统乡村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撞,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新的乡村生活又为新文化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显然,回乡文章里呈现的当下农村的社会经验已无法为我们生产任何有关身份认同的意义,有的只是新旧对比之下如何重续传统文化文脉的茫然,更多的是思考在面对当下城镇化、现代化之时,如何安放好整个社会那份巨大的乡愁。
越来越多的人为何会发出乡情何觅、乡愁何寄、乡关何处的拷问?这不是一件小事,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可以幻化为几个具体的问题:广大农民生活脱贫之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跟进?新农村楼房林立之处,如何建起形神兼备的美丽家乡?如何建构起幸福感、获得感合一的精神家园?我们那深爱着的、无法忘怀的乡土,最终要变成何样?期待更为科学而深刻的思考。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