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你知道峄县的八景吗? 寻访峄县八景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寻访峄县八景记

           一、曾记许池绿,而今又寻踪

      大凡多山的地方必然多水,枣庄境内山峦叠障,河水纵横,自古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而枣庄的泉水虽不及济南有名,但也颇让当地人引以为豪。旧峄县八景之一的“许池绿波”在当时曾令无数文人吟咏即可见一斑。十里泉主要由喷射如珠的“珍珠泉”、“玉珠泉”、毛毛细雨般的“岭雨泉”、底色灰蓝的“罐口泉”,状如开锅的“沸鼎泉”、映日辉煌的“金花泉”、簸扬状态的“筛泉”等十几个名泉组成,皆从平地喷水,各以各的表现形式共同营造异彩纷呈的水文胜境。主泉群周围还有几十个无名小泉,星罗棋布,默默无闻的当“配角”。在泉群的源头下,汇集一片平湖。湖边的“许池神龙庙”、“关帝庙”、“大佛殿”、“荀卿祠”及亭台楼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丛中;一道用天然石砌成的九曲桥横跨水面,并连接湖心亭,平湖四周,垂柳倒影、竹木亮青,以众星捧月之势,烘托着许池绿波。成群的野鸭、水鸟游戏湖中;特别是“时有嘉鱼,巨目长尾,别水无此……游聚亭下”。三伏的热天,日光上澈,全碧焕然,泉水透骨凉,寒气动寺壁。这里是游人避暑的绿地水乡。
      有文人墨客游历至此,多留下诗词,如明代御史王瑛在十里泉边就留下了“沧浪百窦沸清流,静抱山城十里秋”的名句,清代诗人仲宏道在此写道“声出树涧疑作雨,澜翻石底悉浮星”,可见当时许池泉是何等风景旖旎,令人忘返。
      曾和几位友人去探访十里泉,人多不屑,均说不过一荒地罢了,其实这正是我们自己无视历史,肆意破坏的结果,一花一草都有生命,一砖一石皆为文章,古人再矫情,也不会对着一泓污水吟咏出动人心弦的诗篇,只是曾经的美景我们不及领略,过往的风物已成烟云,比如圆明园,震憾世人的恢弘我们没有见到,留给我们的只有残垣断壁和一声叹息。
      据《峄县志》记载,十里泉景点曾历代沿修,元代峄州知州王天祥“开田浚渠,灌溉四郊”;明嘉靖间,峄县县令许宪,重建殿宇,修饰一新。这也使得许池立波声名远扬,引来文人相聚于此写诗作画。
      民间有关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十里泉的故事:张玉树在峄县为官十年,清正廉洁,勤政奉公,为峄县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年,张玉树借建官宅名义,搜集了大笔银两,并用余下的资金,对十里泉景点进行了修缮。十里泉景点竣工后对世人开放,百姓们都很喜欢,但是张玉树的母亲却摇头叹息并批评他,张玉树当即做了解释:“工程花费,没花老百姓一分钱,是商绅富人集资,也包括儿子的俸银。”张母听了,正色说道:“难道你不懂‘尔禄尔傣,民脂民膏’的道理吗?”张母又说:“当务之急应为老百姓的疾苦着想,不要玩物丧志,劳民伤财!”从此后,张玉树遵从母训,从此不再搞景点建设。
      抗战时期日本人曾在十里泉修建过水井,当年日本人听说十里泉水源好,专门在泉眼上修建了两眼水井,用于解决驻枣庄鬼子的吃水用水问题。他们怕中国人搞破坏,除了将水井建成封闭式的外,还在附近修了碉堡,派重兵把守。两眼水井至今还留在泉中,这也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见证。
      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枣庄市合理开采地下水源,大力治理污染源,十里泉在干涸了多年之后,现在又开始慢慢地涌出地面,并吸引了不少鸟类在水面嬉戏。十里泉的重新喷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恢复名胜古迹,重现“许池绿波”之胜景,枣庄准备修建十里泉荀子文化公园,现在整体项目规划已设计完毕,目前进行的十里泉水源地保护工程便是荀子文化公园的第一期工程,今后将恢复建设荀卿祠纪念堂、神龙庙、关帝庙,等景点,正逐步把十里泉建成水质清澈,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旅游胜地。
      也许下次我们再去十里泉,古人眼中的“ 春日许池上,春风嘉树林。繁花茅屋映,高柳鹭塘深。 炯野烟花腻,乱山空翠阴。坐来频啜茗,幽兴独能禁。”又会重现在我们眼前。

      二、仙人洞前花,至今别样红

      在我的印象中,枣庄的山鲜有能云悬半腰,如临仙境的,小时候常去的铁脚山,即使站在山顶,满眼的雾霭,山村炊烟仍是历历在目,也不见半缕云彩是可以低于视线之下的,所以听到峄县有山可以“仙洞悬云”时,当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仙洞悬云”作为古峄县八景,肯定是文人附会。
      我想,这大概是峄县的古人是没出过远门的,比如黄山他们肯定就没去过,如果领略了那种真正的人在云中的感觉,他们还会认为仙洞也曾悬云吗?
      这个疑问在心里闷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真正的走在仙人洞前,坐在青石上,俯身远眺,才明白古人的心境,不在山,不在云,在乎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超然。
      仙人洞名字的由来大概是因为一段美丽的传说:位于县城东十华里的青石山上,两峰对峙,东峰之阳有一溶洞,相传,古代有一异人在此居住,后成仙而去。另有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卖鱼人从山下走过,见山青水秀,祥云缭绕,忽然来了雅兴,将鱼担寄放在客店,独自上山游玩。当他逛到仙人洞时,忽见霞光万道,两朵祥云缓缓而落,两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手执拂尘飘然入洞,一边饮茶一边下棋。卖鱼人躲在洞内暗处,恍然见洞外树叶一会黄,一会绿,也不知变了多少回。待两老者哈哈一笑,驾云而去,卖鱼人才急匆匆下山,来到客店大吃一惊,一个人也不认识,鲜鱼担也不见了。他十会纳闷,问店主。店主摇头不知。他便将寄放鱼时的情景说了一遍,店主惊讶的告诉他:“俺听老辈人讲过,一百多年前有位外地卖鱼的把鱼寄在小店,独自游山一去不归”。卖鱼人不信,回到故乡,全是不认识的人,一问才知都是他的曾孙玄孙。他这才醒悟遇到了仙人。这个洞便有了一个优美的名字:仙人洞。
      普通人是不可能羽化成仙的,但是文人却会常常产生能脱离俗世,置身世外的异想。我在设想仙人洞这个名字的另外一种来源,一个文人,因为忧伤,独自爬到桃花山上,在树林掩映的洞前,隔着一层薄雾,远处的村庄和俗世的人群都看不到了,他深深的呼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他想自己终于摆脱了人间的烦恼,象一个神仙一样,可以快乐了。他把自己当成了仙人,而自己到过的这个洞,便成了仙人洞。
      人世欢乐烦恼不过过眼云烟,只要自己视物如无物,把自己且当成无欲无求无忧无愁的仙人,那世事可不就简单了许多了么?
      看过明人柴奇写的《仙人洞》一诗,“古峄城东问祓除,春山花鸟拥肩舆,探奇更上仙人洞,石跨飞流百尺余。”可能就会明白仙洞悬云的意思,不只在风景,还在心胸,欣赏仙人洞,不是为了寻找做神仙的快乐,只在于这座山这个洞给了我们一种暇想的乐趣。
      现在的仙人洞,依然是绿树掩映,林深洞幽,夏天雨后高水流水激流成瀑,你若有神仙情节,不妨去置身其中体味一番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快乐。

        三、把酒向故台

      古人多豪饮之士,而酒中之仙,莫过于晋人刘伶。
      刘伶一生嗜酒如命,以饮为乐,酒名盖过文名。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在《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赞道:“……公固达人非酒人也。当其驱车东游,穿林藉草,登高台,临清流,左携阮步兵(阮藉),右拉嵇中散(嵇康),挈盒提壶,操卮捧罂,吞吐烟霞,沈酣风月,掀髯长啸,云吞应声,宁知乾坤为何物,尘世之何时哉!”“吞吐烟霞,沈醉风月”饮酒饮到此等境界,可不是酒仙么!
      如今酒厂如云,借古代名人为酒名的酒不计其数,什么“董郎家酒”、“沛公宴”、“张良宴”……唯独没有以刘伶入酒名的,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友人一语道破玄机“刘伶乃醉死的,酒若以刘伶名,酒厂老板岂无顾忌乎?”细想不由哑然失笑。
      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人,曾封建威参军,与阮藉、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等人并称“竹林七贤”。刘伶生性豁达,为人放荡不羁,武帝泰始初年(公元266年)因不满武帝暴政,得罪权贵而被革职,其后如历代不得志文人一样,归隐田园,游历山川,诗酒作伴。其死后葬在峄县。
      刘伶墓今在枣庄市东南八公里处的西王庄乡刘曜村。刘曜村原名即刘伶村。该村南有一高出地面的土台,乃“刘伶酾酒台”,峄县八景里称“刘伶古台”,古台西不远即刘伶墓。
      曾有人对刘伶死后不葬故里,却埋身峄县置疑,其实若照刘伶“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刘伶《酒德颂》)的性格来看,也不足为奇。刘伶归隐田园之后,常常坐在鹿车上饮酒,酒至酣处,撒开缰绳,任由鹿车穿林过水,他则一边持杯畅饮,一边赏景作诗。家人不放心,劝阻他,他醉眼惺忪,哂然一笑说:“不必担心,我在哪里醉死,就把我埋在哪里罢!”“峄在晋为兰陵郡,距沛仅百里,城东北多佳山水,公数往来游眺……”(贾三近《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刘伶最终醉死在峄县的明山秀水间,故被家人埋身在他终日抱酒痛饮的承水河畔,酾酒台边。明人王瑛写过一首《刘伶台》的七绝:
    一代高风野水边,
    伯伦遗冢尚依然。
    千秋谁为浇坟土,
    悔不当初葬酒泉。
      刘伶虽未能埋在酒泉,但埋在自己酾酒高歌的“酒台”上,也可以了无憾事了吧。关于“刘伶酾酒台”,《齐乘》和《峄县志》等书里均有记载。《齐乘》载:“(刘)伶墓所今名刘曜村,旁半里许有刘伶台,其下为刘伶河,水混白类酒,土人相传为伶酾酒处。”《峄县志》山川卷称:“(峄县城)又北十八里曰寨山,南与大山接。其麓有土台,方广丈余,高数尺,土人以为刘伶台,台之西为刘伶墓,巍然一大冢,村人岁时以酒脯祭之。其前为莱子河,父老相传为参军酾酒处也。”可见“刘伶台”之名不虚也。
      刘伶所处的时代,虽然全国得以统一,但天下并不太平,晋武帝大封宗室,同姓诸王和异姓王族竞相网罗党羽,扩充军队,外戚后妃纷纷干政。同时司马炎也骄淫奢侈,生活糜乱,致使贿赂公行,求官买职的人奔走权门,阿庾奉承、贪赃枉法、趋炎附势成风。刘伶高风亮节,自然不肯与奸佞之辈同流合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终于泰始初年被罢官。
      贾三近在为刘伶所写的碑文中道:“……古人湮灭,饮者留名,昔人盖叹之矣!世以公徜徉泉石,流连杯酌,谓酒人也,然公岂酒人哉!王室陆沉,忠臣洒涕,广陵调绝,义士兴嗟,公于时事重有慨焉,盖托于酒而逃焉者也……”人说刘伶是酒徒,若不是皇权腐败,奸臣当道,忠良遭弃,刘伶又何苦放着安邦治国的理想不去实现,而躲到穷乡僻壤里醉生梦死呢?
      刘伶虽官场失意,但却没有旧文人那种借酒消愁的伤感,他既无李白的“举杯浇愁愁更愁”,也无李清照的“酒醒不知归处”,而是如陶潜,以船栽酒,悠哉乐哉,一路醉进桃花源,醉眼朦胧中一气呵成千古奇文《桃花源记》。刘伶虽未入桃花源,但作为酒的知音,却写了一篇足可以与《桃花源记》相美的《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厄执觚,动则挈杯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恍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螺蠃之与螟蛉。
      人生不过须臾,荣辱得失,浮名微利乃一杯酒耳!酒醉酒醒,甘苦自心知,试问天下人,你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呢?饮酒饮到这种境界,不知谁还能出其右,做人做出这般天地,不知谁还能步其后。
      置身刘伶古台之上,看清泉吐玉,溪流飞花,远山含黛,近水如烟,若此时酒觚在握,酾酒高歌,人生真是美到了极致。

      四、峄城老西门桥---淹掉的历史

      我们每从地下发掘出一座故城或几堆坟茔便惊喜万分地称为文物,然后加倍珍惜、小心呵护。可是这些文物,哪一件不是曾经伫立在人类身旁的呢?是人类的漠视埋掉了原本就价值不菲的宝物,是人类的无知雪藏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如今,有一座桥正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埋掉。我们埋掉历史,然后发掘文物。
      那座石桥,曾是进出峄县城的必经之路;曾走过千军万马、元兵明将;曾见证过峄县的繁华和衰落,而今,它像一只搁浅的破木船,被冷冷地遗弃在一汪污水里,终日与垃圾为伴。元朝的垂柳明朝的荷花清朝的炊烟,都随着一截历史的掩去而灰飞烟灭。
    我们亲眼看着文物是怎样成为文物的。
      石桥上每一块石头,都被岁月之手擦拭得滚圆光滑,石桥的每一个桥洞,都纳过百川之水、排过滔天浊浪,石桥的每一处石隙,都留下了人间的滚滚风尘。
      但是那都成了过去。而今城市日渐繁华,承水改道,西去的城门关上了,也把一座曾载动过一座城市的桥关在了门外,关在了繁华之外。没有人愿意去听别人的过去,一座丑陋的石桥的过去,更没人留意它,管它谁走过呢?总之现在用不着了,不拆掉它都是好的呢!
      可怜“峄称名胜地,出郭绕山溪。古道棠黎直,清泉文杏低。连岗似吴越,层岭接青齐。春涧明年足,回车洗马蹄。”(明·杨起凤)再出城郭,山溪平了,古道隐去,清泉变浊,连一座桥也要淹了。淹就淹了吧,淹总比拆要好。
      但是我们喜欢拆,我们喜欢拆掉旧的建造新的,喜欢仿古,喜欢赝品,这座桥若不是躺在一汪污水里,若不是这片地暂时还派不上用场,说不定早拆了。
      现在还不算糟,这座石桥只是慢慢地隐入了地平线下面,若有一天我们反悔了,还可以挖出来,稍事擦洗当成珍贵的文物供在高处,让人们看到一座城市骄人的历史。
      只是不知道,淹掉一座桥要用多久时间,挖出一座桥又要用多久时间,因为这段时间,总是让人等得心焦。就像凤凰涅磐的过程,死时是美丽的,复活后还会不会美丽如初?
      只怕我们只能看着一只凤凰悲壮地死去,再无缘看着它复活。
      这座桥名叫“孺子桥”,可是,我们待它却不“儒”。
      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桥已经快不见了,如果你还怀念它,请尽快地去看看,去得晚了,不知还要等多久下回才能再看见它。

        五、不只秋色好,四季总相宜

      峄县八景里我去过最多的地方可能要数青檀寺了。
      因为我住的地方离那儿大概也就是走路二十分钟的路程,如果不走山门车道,从石榴园里穿过去,可能十分钟就到了。因为离得近,反而很少有文字给她,有时候是要坐下来想写点什么,但是往往坐了很久都写不出一个字来,就象我面对着一个饱经苍桑的老人,只有听故事的份,绝轮不到我卖弄。
      是的,走进青檀寺,目光落处,伸手触及,随便采下的一瓣榴花,风吹落的一片青檀树叶,都是从千年史书上摘下的一段文字,不去恭恭敬敬的阅读,你读不懂她。
      很多时候我会在一棵千年古檀树下独站半天,一千年是怎样的一段时光?记时的沙漏抑或是日晷,是否还记得曾为一棵树苗刻划下一圈圈年轮,那些东西都成了文物,而一株株檀树还依然屹立在风雨中,寂寞也罢,喧嚣也罢,饥也罢饱也罢,只对着日出日落,数过了一千年的岁月。
      古人渴望得道成仙,这个道我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得到了“道”的,但他们都没有成仙却是真的,只有青檀寺里的青檀树,他们不求一瓢水也不求一捧土,石隙悬崖里却生存了上千年,他们是真的神仙。也许随遇而安就是世人寻找了几千年的成仙之道罢。
      青檀寺,《峄县志.山川》卷对此有详细记述:“城西七里曰青檀山,亦名云峰山,旧有云峰寺,唐时立,今圮。与汉王山对峙,高峻相亚。青檀寺在北岩下,为邑八景之一‘青檀秋色’。檀皆生石上,枝干盘曲如虬龙,数百年物也。寺后为‘金界’楼,传说岳武穆驻兵于此……”唐以后,云峰山中生长出许多青檀树,十分稀有名贵。千年青檀植根于叠嶂山崖之中,枝叶婆娑至地,千姿百态,造化神秀,为云峰山平添了许多风采。因为青檀树的缘故,人们又管云峰山唤作青檀山,云峰寺也更名为青檀寺了。青檀山并不高大险峻,然而却具有迷人的魁力。尤其深秋季节,红枫、银杏、青檀,红黄绿相映成趣。报国塔雄峙青檀山顶,苍松相拥,白云缭绕。漫步蝴蝶谷,彩蝶双飞花间,浪漫温馨,为青檀山锦上添彩,秋山秋景堪称古峄县八景之最,因此博得了“青檀秋色”的美称。
      岳飞到底在青檀寺驻没驻过兵无从考证,但是作为峄县八景之首的“青檀秋色”,自古以来都深受文人雅士青睐却是事实,他们但凡游历到此,都会深深被这一片青山绿水所折服,纷纷在此留下诗篇,曾有隐居寺中的僧人把这儿当成一片不染世尘的净土,写道“一切大安乐,清静自在住”,而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十年面壁消尘虑,一日看山有远心。白石清樽留客久,归来明月满霜林。”如今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不由心生归隐之意,这大约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的魅力,一处清净的山林要比灯红酒绿的城市更让人神往。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去寺里,在一座石桥上,桥下是流水,抬头是远山,身边蝴蝶翻飞,而寺里恰又有人敲响钟声,那一刻,真是心旷神怡,也无贪念也无求,真的就有了《金瓶梅》作者贾三近一样的想法:“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栖。黄叶拍天丹灶冷,青檀绕殿碧云齐。幽人到此鸟鸣谷,樵子归时鹿饮溪。尽日烟霞看不足,买田结舍此山西”。后据考证,贾三近应该就住在青檀寺西二十余里的贾泉村,是不是当年贾氏真的因为贪恋青檀美景,才买田置地住在了峄县了呢?这是史学家的事,我们只当一段趣闻,哂然一笑可也。
      去青檀寺的游人,每年都在增加着,但是很多人站在大门牌坊前,看着上面“青檀秋色”四个字。脸上常会流露出一种遗憾的表情:“哦,我们要是秋天来就好了,现在来的不是时候啊!” 那四个字唬住了太多的人,因为游人的印象中,去泰山看日出要早起,去黄山赏云海最好不要碰上阴雨天,那么青檀秋色,自然是秋天的景色了。直到走进青檀寺的深谷幽峡里,才明白,这里的小桥流水,嶙峋怪石,古檀风韵,千年银杏,还有那蝴蝶谷的花香蝶舞,哪一处不是鬼斧神工,哪一处不是天地造化,哪一处不是令人眼花缭乱呢!正所谓相约不如偶遇,人生何时何处都有风景,少的只是有心人。
      我一直不明白古人为什么忽略了整个石榴园,而只把青檀寺列为八大景观之一,也许当年的古人看石榴园就象我们现在看一片桃林或者一片茶园一样,习以为常,见多不怪,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了整个森林。作为世上最大最古老的一片石榴园林,其历史渊源上溯到汉代,却不能入选峄县八景,真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迷。好在后来在枣庄评选新八景时,冠世榴园名列其中,青檀秋色与三近书院、园中园、权妃墓等景点都被包容其中,这才把整个石榴园的秀美风光人文历史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石榴园也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基尼斯之最”。
      我曾采访过一位最早发现石榴园并开发榴园旅游的老人,那时他在石榴园下的棠阴乡当书记,他给我介绍了石榴园开发的整个过程,那时的石榴园只是向阳山坡的一片林子,石榴疙瘩不值钱,无人问津,分石榴林时,都没人要,山上没水没电没路,东西绵延二十几里路石榴林,他是一步步用脚量出来的,挨个村子的搜集民间传说,寻找古迹,定位景点,然后筹措资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把石榴园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风景区。有了前人的辛苦,才有了现的石榴园,现在到了石榴园里的村子,户户小楼,家家小康,石榴叶,石榴茶,石榴盆景,这里整个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只是不知道石榴园人还记不记那个最早的掘井人了。
      在榴园景区中有一个园中园,园子里立了一位美丽的榴花仙子雕塑,我每次站在她面前,都要仰视许久,因为看到她,我就想到了那位老人。传说中榴花仙子给了峄县一座石榴园,而现实中是那位老人发现了榴园的美,并把她发掘出来献给了世人。

      六、留连抱犊赏红叶,君山望海景色新

      抱犊崮古称君山,或者是山名为君山,而山顶如帽称抱犊崮,《峄县志》载:“君山有抱犊崮,壁立千仞,去海三百里,天气澄朗海上望之宛然在目……邑八景之一也。”
      抱犊崮的美不在山,在于山间泉涧,遍山绿树还有从古至今的一段段传奇。
      抱犊崮之名的由来,就是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这座山叫楼山,山下住着一个老汉,耕种着几亩山地薄田,但是每到收获季节,官府便虎狼一样来催租逼税,把老汉的粮食一抢而空。老汉曾去过楼山山顶,知道山顶上有土地可以耕种,为了逃避官府的盘剥,他决心逃避到又高又陡的楼山顶上去生活。可是楼山险峻难攀,空身一个上去都很艰难,更别说笨拙的耕牛了,他灵机一动,就抱了一只小牛犊攀上崮顶,在楼山顶上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清代诗人雷铙有一首诗便记录了这段故事:遥传山上有良田,锄雨耕云日月偏。安得长梯还抱犊,催租无吏到天边。
      近代的传奇莫过于震惊中外的民国大劫案,1923年5月6日凌晨,长期在抱犊崮山区占山为王的孙美瑶等人,为摆脱被官周围剿的困境,策划并实施拦截了由上海开往北平的世界联运客车,劫持美、英、法、意等国人质39人,其中有美国红十字会护士总代表,法国公使馆参赞,甚至还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女儿以及一大批中外记者等,全部劫往抱犊崮,第一次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抱犊崮。这段故事被后人写成小说并拍成电视剧,使抱犊崮名扬天下。
      如今崮顶土地已长满茂密森林,天台池有雨则满,天旱则涸,传说只能回味,辛酸已逾百年,旧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日子是去往不复了,游人每至此处,唏嘘一番过后,更多的要去寻“君山望海”的奇妙景致了。
      抱犊崮的美景不只在山顶,在绵延不绝茂密的森林里,才是美不胜收的好去处,走过崮西南麓的一条深涧,仰视流泉成瀑。再去探寻深涧东侧的三清秀观和巢云观。半山处还有山洞无数,桃源洞、水帘洞、十八罗汉洞、黄龙洞等均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洞内外石壁雕有千姿百态的佛像。自麓至巅,陡峭如壁,手足并用小心翼翼方能攀援而上,抱犊崮的“雄”、“奇”、“险”、“秀”尽览无余,穿行其中,如行走在珠玉之间,才饮罢山泉甘露,又采摘野花名果,刚听完鸟鸣涧声,又忽闻佛经轻诵,正如清人雷亨坤所作诗里心境一样:“自是山中可避俗,更无踪迹世人知”。远离红尘,心情便一下子如洗过了一样干净无尘了。
      抱犊崮森林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覆盖率65%,是国家淮太流域重点防护林区域之一。景区内含氧量高,负离子比重大,空气质量优,湿度大,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现已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山间有稀有植物树木银杏、黄檀、流苏、槲树、苦木、黄榆等627种。有鸟兽如天鹅、白鹳、雕、苍鹰、雀鹰、松雀鹰、灰背隼、豹猫、花面狸等90余种,是鲁南不可多得的休闲避暑胜地,而秋天的抱犊红叶一点也不逊色于北京的香山,更是令人留连忘返,乐不思蜀。另外抱犊崮还有独特的地质景观,被称为地质非常整合面,又叫地层缺失,地层上面是青色的,属沉积岩,地质年代约为5.6亿年,下面是红色的,属火成岩,地质年代约为26亿年。两者之间相差20多亿年,是非常罕见的。抱犊崮寒武纪地层十分完整丰富,被称为华北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的典型代表。
      我们游览一处景点,不一定非得要去了解她厚重的历史,也不一定非得去记忆她丰富的风物,我们只知道,这一处是别处没有的,她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仰,让我们游走其间心里会突然涌动出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就足够了。
      七、玉带绕廓仙坛翠,半城山水半城花

      作为峄县八景之一的仙坛山,论山之险奇比不上抱犊崮,论景之优美远不及青檀寺,历史沿革更是乏善可陈,但他却是峄县自古至今的福山。
      峄县城曾有三迁之说,但对于仙坛山却始终是不离不弃,驻于怀中,这正应了那句古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坛山虽不是高山,但遍山层林却透着无穷生机,仙坛山虽无泉溪灵动,但山上的坚石厚土却代表着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元人王遹有一首《仙坛山吊古》的诗,其中有句云:长绳不系日,坐叹登临中,今日吊古迹,俯仰今古同。古往今来,世事轮回,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生存大计,峄县人离不开仙坛山,仙坛山也默默庇护着这座城这里的人。
      峄县八景里,大概只有仙坛晓翠是从下向上看的景色,走在路上或站在山下,抬眼望去,仙坛山静如处子,郁郁葱葱,绿树密林每天都是勃勃生机,也衬托的整个小城更加安静和谐。
      峄县人都熟知“坛山腰里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的民谣,因而仙坛山又有玉带山的美名,峄县也因为玉带缠腰,不仅自古以来名人辈出,而且还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有史记载的如1876年1月山东有三十三州县“被水被旱被风被雹沙压并续被黄水漫淹”,1934年峄县因“昭阳、微山、狂山诸湖黄水注入,……漫溢为灾”等灾难都对峄县城无伤。可见峄县人说的“峄县是一线之地,上天总会在危难关头为峄县人留一线生机”,此言不虚。不管这种说法是牵强附会也好,是美好愿望也罢,仙坛山还是给了峄县人无限寄托和不断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
      现在峄城区已经依托仙坛山建起了坛山广场,仙坛山的风景更加迷人,峄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真正是玉带绕廓仙坛翠,半城山水半城花。这一切不仅是仙坛山带给峄城人民的好运,更是峄城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八、湖口依旧在,鱼藏青荷间

      湖口观鱼的韩庄闸自古就很有名气,韩庄旧属峄县,湖口双闸为韩庄至台儿庄河段“峄县八闸”第一闸,自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开漕运新渠,为微山湖泄洪及为大运河济运之要津。乾隆南巡经韩庄时曾写过一首《观湖诗》:韩庄水气照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我没法去考证,湖口观鱼的来历是不是因为乾隆皇帝在此驻足过,但是1998年,乾隆御碑再现于世,诗句与《四库全书》中所载一字不差。诗后署“乙酉年暮春下浣”、“乾隆宝翰”满汉玉玺两方。证实这个风流皇帝的确到过韩庄,也的确留过墨宝,不过那首诗应该是另一首: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建新;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
      古人对景色的要求总是简单明了,微山湖的一碧万顷,荷花映日不去赞赏,单单一个湖口观鱼却成了峄县八景之一,也许是现代人的物欲强了,没有了古人那种“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淡然。无论如何,现在人若去微山湖观光,肯定没人再去寻找古人观鱼的那个湖口了。
      湖口观鱼的湖口在微山县的韩庄,清人王初桐有诗道“断霞鱼尾远舒丹,点点青螺夕照残。”很合湖口观鱼的景色,可惜他写的不是微山湖,而是南四湖之一的昭阳湖,不过我喜欢把这首诗当成写的就是湖口观鱼,因为古人肯把它划入峄县八景,却很少有写给它的笔墨留传下来。这也让我们无从知道当年湖口观鱼的盛况。
      现在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湖口观鱼已经是峄县八景里唯一不属于枣庄风景的一个了。微山湖的万顷碧波中,现在能否自然的看得到鱼,也是要划个问号了,我近得几年前去微山湖,租了个小船划进湖中央都很难看到鱼儿的身影,只有在荷池花间才能觅见小鱼的踪影。鱼儿的自由被渔夫们剥夺了,古人眼里的美景只留在了纸上那四个空洞的汉字。
      前些时间看到有人把湖口观鱼写作湖口观渔,不知是笔误还是一种讽刺,但是我不用想当然,古人去湖边赏景,应该不会是为了看渔夫打渔的,而应是欣赏鱼游浅底的自然风光的。再细想,现在大概也只有湖口观渔最贴切了。(枣庄网络联盟)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枣庄网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