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守望兴隆桥的月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每次来到台儿庄古城,总见有很多人站在古运河边凝望河对岸的古村落。或许在他们眼里,这座被誉为“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神秘而陌生,仿佛是浸在水中的孤岛,远离尘嚣,充满意趣。
             运河水一如从前,她静静地流淌,惊不起半点波澜。时光也久久地停留在这一刻,满世界只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一任思绪在脑海里徘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兴隆桥,我的故乡,物是人非似梦遥。
    河南——一方幽僻的世外桃源
             兴隆桥村位于运河故道(月河)南岸,家乡的父老总爱管她叫“河南”。这里原是经营河运的船民、船工及运河纤夫的聚居地,我便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船民家庭。
             兴隆桥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与运河改道台儿庄同时兴起。起初,李氏在此建楼立居,名村李楼。清乾隆初年,村北运河西岸建一石桥。据说由于当时舟楫如梭,河务繁忙,生意兴隆,统领河务的官员遂为石桥取名“兴隆桥”,并在桥的一边立碑明示,上书“大清国兴隆桥”。李楼村遂亦更名为兴隆桥。史料记载,当时运河内漕运船只太多,过闸时过于拥挤,于是参将署下令,凡过闸船只一律停泊在兴隆桥以下排队过闸。又传说,当时乾隆皇帝南巡经过此桥时受到惊吓,故有“惊龙桥”之说。
             在兴隆桥的沿河地带尚存茅屋草舍一百多幢(现多为回民居住),大都在五十到一百五十年间,仅百年以上的茅草屋就有27座,其中大部分保持了原貌,颇具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完整的保存并再现了穴居向地面建筑演变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造型艺术、建造工艺及其内在的人文精神的演变;二是形制具有合院与厅井混合于交叉的特色,结构上属于实墙搁檩结构,层数一层,悬山顶,外形上出现了砖墙草顶、石墙草顶、甚至砖墙瓦草结合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建筑造型,反映出鲁南古运河沿线独特的建筑风貌;三是体现了回、汉民族文化的交融,在布局、结构及“上梁”等方面都已经汉化,但在某些细节上,依旧保留了回族的特点,如不忌讳正对“丁”字路口,在大梁上添加古兰经文等;四是张显出运河文化特征,由于这里是经营河运的船民、船工及运河纤夫的聚居地,使其建筑分布呈现沿运河点状发展的形态,数量和规模上则与运河兴衰同步;五是隐含大战文化,在台儿庄战役中,运河古村落承担了一定的辅助性功能,如联系通道,交通要塞,粮草能源补给点等,因此,运河南岸的茅草屋曾经承担过储备军需用品,安顿士兵、伤员,以及指挥所等功能。
              兴隆桥村有大量的传说故事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如“神树”传说在当地广为传播,还有水闸、神台、贞节牌坊、九龙庙、南清真寺等古遗迹。“神树”是一棵传说历经了三世的神槐。祖槐生于唐朝开元年间,历经宋元明清,虽已成老朽,但却有天地灵气。当年,在其朽空的树干中常有蟒虫出没,食畜害人,当地百姓疑为得罪了神槐,于是就纷纷在树下设神台、上贡品,每年还为其烧香挂红,祈求平安。一年冬天,由于天干气燥,加之香火过盛而引发了一场大火,古槐也被烧掉。次年春,从烧掉的古槐根部发了新枝,这就是父槐。民国年间,一青年砍倒了父槐,自己也莫名死去。父槐根部又长出了幼树,即今天尚存的子槐。至今,兴隆桥的村民都还为其烧香挂红。
             南清真寺建于元末,占地30余亩,当年朱元璋北伐曾驻军于此,明朝穆斯林大将常遇春与胡大海遂督建了清真寺,至今庙前还树有刘伯温所撰碑文。乾隆帝第二次下江南时重修该寺,并以之为行宫。史料记载: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每下江南巡视,必在此寺登岸视察,其传说故事也异常丰富,其中歇后语“运河蛙子——干鼓肚”最为盛传。据传,有一年,乾隆皇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南巡,来到台儿庄南清真寺河段时,日落西山。乾隆帝传旨停船靠岸休息。时值盛夏,满河的蛙子成千上万,“喂哇”齐鸣。乾隆一天风尘,晚上想睡个安稳觉,却被青蛙的叫声聒得不能入睡。他烦躁不安地来到船头,对着乱叫不止的蛙子喝道:“你们能不叫唤吗?”俗话说皇上是金口玉言不说妄话,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乾隆帝刚说完这句话,满河的蛙声嘎然而止,一片寂静。从此以后,台儿庄运河的蛙子没有一个再叫唤的,只是在那儿干鼓肚。至今,运河的蛙子还没有叫唤的。所以,后来有人生气说不出话来,就用“运河的蛙子——干鼓肚”喻之。
             如今,枣庄市政府已在兴隆桥规划建设了纤夫村景区,建成后将形成台城八景中的一景——“土村绿荫”。同时,还在此投资建设了5星级的伦达半岛温泉酒店,建成后,将集康复疗养、旅游度假、会议接待、餐饮洗浴于一体,成为古城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隆桥村南面是裁弯取直后形成的运河新航道,因有两桥飞架如双龙戏水,故又称作“双龙湖”。运河新航道的两岸港埠货物堆积如山,河面百舸争流,千帆竞过,汽笛之声不绝于耳,一派繁忙景象。当夜幕降临时,港湾的点点渔火便连同万家灯火,与夜色中的灿烂群星交相辉映,形成了十里港湾不夜城的壮美景观。

                                                                        驶船——一段珍藏的古老记忆
             泇河开通后,台儿庄沿运地带便开始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船民。台儿庄船民有的来自当地农民,他们因少土或无土而经营航运,也有较富裕者借此生财。也有船民来自其他沿运地区,行经台儿庄后,便在此落户。还有的船民则以运河为乡,以船为家,居无定所,一生漂泊。
             船民敬畏龙王,日常要请“大王”,请“老牌”。逢年过节时,要在桅杆上贴“大将军威风八面,二将军得力先行”的对联,摆“三牲”,船头“挂红”等。船民忌讳“翻”字,称风帆为“蓬”、“过三浪”。
            船民在船上结婚的习俗大致和岸上相同。若是娶亲,则先要提亲,订下来后要见面、下通书、下小启、下大启,下启时女方还要回启。接着开生时,定日子准备成亲。船楼子就是新房,贴上双喜、对联。上联写“九曲三弯随船转”,下联为“五湖四海任舟行”,横批“百年好合”。在船头搭上喜棚、成亲,要一拜大王,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四共入洞房。喜筵也在船上进行,几条大船拴在一起,这样既牢固又宽敞。若是嫁女,则简单的多,经行处,便嫁到岸上,俗从当地。
            船民子女年幼时往往留在岸上随祖父母生活。当船队归来后,便在拴在一起的船上追逐玩耍,与水天然有亲近之感。子女稍大后便可随父母出船。成家后,父母会分给他一艘小船,自己生活。
             船民航运在外,客死他乡者,因船送货暂时不能回家发丧,便上岸找合适的地方先扶柩下埋,用席盖上,或在当地雇人看护,等船回来再运回乡。如果给别人驶船,便要高价雇船运回来。若是恰好遇到专门拉灵柩的船,则便可顺路运回。一般运货船和粮米船不会运送逝者。等灵柩运回,在船头搭灵棚,发丧场地也是在船上进行,几条大船栓在一起。举行完丧葬仪式,然后就到风水先生事先选好的林地,挖好墓穴下葬,有老林就埋进老林。有的船民岸上无地,则买一块坟地埋葬。
              船民常年在船上生活,甚至终身以航运为业,因此便有船神崇拜。船民们在将要行船之际,都要祭祀船神,虔诚祈祷,有的还在沿河之处修建船神庙,以便烧香敬拜。台儿庄船民祭拜的船神主要有番禺和冯耳。《山海经》云:“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冯耳又名“孟公孟姥”。唐段公路《北户录•鸡骨卜》云:“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占吉,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按梁简文《船神记》云:‘船神为冯耳。’《五行书》云:‘下船三拜三呼其名,除百忌,又呼为孟公孟姥。’”
             在过去驶船这行中,各地通常都有帮会组织。加入帮会后,一旦出现麻烦,帮会便会一手打典妥当。加入的帮会组织影响越大,实力越强,船民外出行船时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险系数也就越高。不加入帮会的船民叫“白脖”,他们不但生意冷清,还经常受其他帮派的欺负。旧时的船民有很多帮派,如船帮、网帮等。从清末到建国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台儿庄船民主要是受安清帮的控制。安清帮也叫清帮、三点水。在当时,参加帮会也叫“在家礼”、“认师傅”。介绍入帮的叫引进师,带进帮会的叫圈跳师,徒弟入帮要摆香堂,拜三代帮头,认知帮训帮规。拜过本命师,本命师爷、本命师太,就要了解行内规矩、行内暗语。由于当时帮会组织盛行,船民行船至外地,各地船民们聚在一起喝茶饮酒时,总免不了用帮派暗语相互问询一番双方的“家礼”。通过对话,双方便知晓了各自的师傅。若属同一帮会,便会倍感亲切。
             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实行公有制。台儿庄一带的船民便都成为航运公司的职工,船只则一并充公。许多船民没有土地,航运公司便在兴隆桥(今称“纤夫村”)等地为他们盖起了职工宿舍,子女读书便可上岸居住。
     
                                                                      号子——一个失落的美丽传说
              繁忙的运河留给今天的,除了码头、驳岸以及大量的传说故事外,还有颇具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劳工歌谣。
              长期以来,大运河上的船民们在凌波踏浪、击风搏雨的航行中,逐渐创造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船工号子。运河船工号子,是运河帆船上号令船工进入劳动状态、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情绪的专用歌曲,俗称“船歌”、“河边的歌”。台儿庄运河船工号子如歌如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体现出了船工们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情绪,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的各种劳动场面。
              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劳作时的即兴创作,与劳作紧密伴随,其相关器具众多,包括漕运船及船上桅杆、篷布、橹、篙、铁锚、纤绳、定船石等。可以说,船上有多少道操作工序,便有多少种船工号子。船上常用的号子主要有起锚号、冲号、拉纤号、招号、缆头号、搅关号、撑篙号和摇橹号等,而且每种号子各有其作用。其演唱形式除起锚号为齐唱外,均为一领众和。船工号子种类不同,节拍也有所不同。撑篙号就有快拍和慢拍之分:逆水行舟时需用力撑篙,而且撑篙的节奏要加快,所以就用快拍号子;顺流航行时船只行驶平稳,撑篙不需太大力气,节奏也无需太快,便可用慢拍号子。唱号子一般需要一领号者,待领号者唱出,其他人随之应和。领号者要根据船舶行驶状态,掌握号子的轻重缓急,以调动大家的情绪,把劲往一处使。唱号者不但可以边干边唱,也可以不参加劳动,站在船上专司其职,船民们称此类号子为“甩手号”。当船舶行驶到船多、人多之处,哪只船的号子响亮有力,气势不凡,引人注目,哪只船的主人便会倍感荣光与自豪。因此,号子也便成了船主实力的一种标志。
              运河号子有许多特点,这是由运河的“性格”决定的。运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曾担负着沟通南北交通的重任。她水势平稳和缓,象母亲一样坦然安详、温柔善良,滋润着两岸人民,体现出一种阴柔之美。因此,运河号子也有运河一样的“性格”,虽然有些号子也高亢浑厚雄壮有力,但绝不象黄河号子那样激烈紧张,其平缓、优美、抒情、如歌的特点,则可以说是运河号子的主旋律。
              时间跨越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大运河漕运功能的衰退,帆船被拖轮替代,河边的船工号子也慢慢随之销声匿迹,“运河号子”已成“绝唱”。如今,漫步在河畔,还能看到被霓虹灯点缀得流光溢彩的运河古城,重温当年“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图景,却再也听不到远处传来的船工号子了。如今,独自一个人守在柳树下,忆起童年的故事。月光悄悄地洒满肩头,揉碎在兴隆桥无边的梦里。(王密)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08日
    上一篇:古典名著中的古城台儿庄[ 09-30 ]下一篇:万历皇帝与泇运河[ 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