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对“庄”充满了敬意。在我的意识里,“庄”是人类最早开始的地方。虽说那时的庄是简陋的,甚至没有房屋和街道,最初的人们只是住在草棚或山洞里。但这也是村庄,带着晨露和青草味道的地方。
单就“庄”而言,也是一个端严肃敬的字。古人认为,“庄,草芽之壮也。”又说,“临之以庄,则敬。”庄论,则被认为是庄重严肃的议论或说教。庄士则是端正之士,正人君子。即使是取村庄之意,也是那么生气盎然。
乍听说台儿庄之名,以为真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到了,才知道自己错得一塌糊涂。这个村庄已非昔日的村庄,也非现代意义的村庄,而成了一个小桥流水的古镇。300多年前,沿大运河下江南的乾隆,感其“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亲笔御书“天下第一庄”。不难想象,当时的台儿庄是何其雄也。
一踏上台儿庄的青石街道,我就被迎进了古城,住进了幽静的客栈。
古城里是不通汽车的,只有电瓶车才能在这里通行,这样的地方,想不幽静都不可能。客栈如村人家的庄园,青砖灰瓦,有着古诗里描述的韵味。
不大的院落中间,是一潭水,而古朴的木桌,立在了水之中央,上罩着一把大伞,果然好在处。
自这日起,我在台儿庄住下了,一住就是三日,像是住在自己家里。
白天出去,晚上回来,有闲的时候,就坐在院子里的木桌边,静静地享受台儿庄的悠然时光。
在这样的幽静里,我的心其实一直不能静下来。台儿庄幽静的上空,始终有一种血红在浮游着。我知道,这是70年前那场中日交恶的血红。
虽说被冠以了“台儿庄大捷”,其实又何尝不是“台儿庄大难”?我是在一天的傍晚去的台儿庄大战遗址,夜色掩盖着我脸色的凝重,甚至是泪滴。我在这些遗址间游走,似乎是走在先烈的身边。当时的惨烈可用两句话来概括:无处不沃血,无墙不饮弹。墙已然如此,何况是人呢?在战斗得最为激烈的清真古寺,导游用手电筒照射着那些弹洞,幽幽的洞孔里,似乎有人的眼睛在看着我,这眼睛是在告诉我什么吗?我肃然起敬,想起臧克家先生的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东风吹罢,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臧克家先生写的就是台儿庄大战,这是1938年春的战事,以万人对万人的死伤赢得了中国人的尊严,大难不亡,必有后福,必有新芽的萌发,台儿庄是在血泊中崛起了又一次的繁荣。
繁荣,这是一个多好的词语。然而,如果没有和平,又何来繁荣?目睹过台儿庄之战的美国和众社记者爱泼斯坦说:“台儿庄,这个旧中国战争创伤严重的穷地方,现在已坚定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这是当地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只有新中国。才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也只有和平的中国才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这三天,我一直在繁荣的台儿庄行走。行走也包括在水上的行船。京杭大运河穿越台儿庄,水自是丰沛的,也正是因了水,台儿庄才有了令人刮目的灵气,也才被人叫做“江北水乡”。台儿庄古城内专门修复了运河古道,使水上行船成了另一种行走的表达。来台儿庄的第二天晚上,我如愿坐进了船里。是那种小船,摇橹的是妙龄的女子,其妙不仅在于其年龄,还在于其美,在于女子口中飞出的歌声。歌声伴着船行,将我置于运河古道。两边是古朴的建筑,所有的建筑之上,都悬挂着红红的大灯笼,水面眏着灯光,别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建筑之内,有行酒的声音,有歌唱的声音,有小孩打闹的声音,有吟诗的声音。我恍惚感觉,这是千年前台儿庄古镇的声音,这声音的悦耳程度超出想象,似唐朝的罗隐在吟:“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乾隆皇帝在此也呤:“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只可惜这是在夜里,除了小小游船,我看不到那些飘扬的风帆徐来。
是水,让台儿庄成了不凡的庄。1604年,明万历时期,台儿庄因水成了漕运枢纽、水旱通吃的码头。因水,各地商人云集,人口一时达到5万之众。万艘商船过往台儿庄,林立的商铺,多于县城数倍,当地诗人叹道:“真的是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因水,台儿庄有了强大的包容性。走在台儿庄古城,随处可见异地的建筑碎片。这里有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闽派、岭南、欧式、中东等多种建筑风格密集于此,这些建筑大都傍河而立,前是店铺,后有运河码头,顺天然,亲人和,像是自然天成的一般。因水,宗教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流。有泰山行宫、新关帝庙、清真寺、大王庙、龙王庙、火神庙、天齐庙等,竟多达50多处,台儿庄因此被称为“佛城”。因水,各种艺术门派也涌了进来,走在台儿庄街头,不经意间,一阵阵运河花鼓声传来。在高大的青砖砌成的船上,柳琴戏正在上演。渔灯秧歌在这里跳着,龙灯在这里耍着,旱船在这里划着,皮影在这里演着,昆曲在这里唱着,锣鼓在这里敲着……北的、南的、东的、西的,各种艺术汇集于此,这里似乎成了艺术的大观园。
在台儿庄三日,如我读了一本厚厚的书。在台儿庄三日,胜我其它时光行走的三年。在台儿庄三日,让我铭记了四个数字:4300年的古都城,400年的运河重镇,130年的工业中心,70年的抗战英雄城。
(《红河日报》2011年11月17日08版 作者:路人)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