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云南日报》桨声里的台儿庄古城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负剑远游,弹铗而歌。哪一个曾经的少年人没有做过这样飒爽的梦?踏寻73年前中国军队的抗日踪迹,翻开几页血染的风采、聆听一曲报国的壮歌,才发现,一腔壮怀激烈仍未老去。是的,从西南边陲云南来到京杭大运河边的台儿庄,眼前总忽隐忽现闪亮着一把剑。鱼肠剑?赤霄剑?抑或荆轲刺秦王的图中霜刃?在这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的漕运古镇,在这三万同胞罹难殉国的地方,胸中怎能不剑气淋漓。然而,推开下榻客栈的雕花木格窗,只见天边一弯新月刈割满河的灯火,树影楼影桥影摇动。有年轻爱情在河廊依偎,有鲜丽画舫从河心摇过,有不知从哪里飘来的鲁南情歌,随潋滟波光荡漾,在迷离灯月中萦回……生活早已像一苞新蕾,面向未来绽放着它的自信与从容。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曾是“水旱码头、商贸重镇”,呈现“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被乾隆皇帝赐名“天下第一庄”。是1938年春天发生的那场为中华儿女扬名立威的大战,让台儿庄付出了“花团锦簇化尘埃”的惨烈代价。虽然战后不久,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在《中央日报》的头版头条宣布要在一片焦土上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最终未能付诸实施。公元2008年4月8日,在庆祝台儿庄大捷70周年的活动上,台儿庄古城被正式宣布重建。短短三年过去,涅槃的凤凰于2011年昂然开屏。
      从阅读走向体验,从字里行间走向长街短巷,在清晨的阳光里,我漫步于柔婉里藏着刚劲的古城。
      步云廊桥弓立于波光闪亮的古运河。拱立的3孔石桥上,木柱瓦顶的回廊呈折线构建,亭台飞檐翘角,栏椽雕禽画兽,仿佛小河戴着的一顶流金烁彩的头饰。走进桥头亭阁,两道石阶中间,栏杆围护着一块数米长的整石雕刻。上有传旨、接旨等古代官场图景。工艺精致,人物造型细腻生动,讲述着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从摆放于桥上的颂诗中发现人才的故事。这座桥,曾使台儿庄的一位落魄文人平步青云,却又不堪战火的践踏而毁灭。在原址重建的它,披着阳光的金色大氅,向我们提示着曾经的民族伤痛。
      抬头就是今春在咸丰年间旧址上重建的西门,又称“台城旧志”。砖石砌筑的城门上叠建着二层门楼。鳞鳞屋瓦,金色晴阳滴淌,飞翘檐角,蓝天冉冉飘挂。有城墙向两边延伸,垛口整齐排列,像方形的锯齿,更像长长的拉链,为我们拉开一幅硝烟弥漫的画面——原百年门楼在台儿庄大战期间曾为中方第二集团军的临时指挥所,后被战火损毁。当年壮士磨刀的地方,成为如今众多目光系马的驿站。仰首此关山,今朝更巍峨。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坐落在古城的西南。馆前的38级台阶,载我一级级上行,走进1938年的惊天血战。站在高度逼真的战况全景画前,那一幕幕血与火交织的场景让我震撼不已。我知道,在那场中华儿女的拼死一搏里,有滇军第60军的闪亮篇章:用白族话传令,使从电话线窃听的日寇无法破译,赢得战机;用做木活练就的膂力挥舞景颇长刀,杀敌无数;哥哥背着战死弟弟的骨灰盒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在这些情节的发生地,故里乡亲英勇不屈的身影叠映脑海,令我荡气回肠。走出纪念馆,阳光一片明丽。回望支撑纪念馆白色门厅天棚的二十四根立柱,我感觉到了顶天立地永不屈服的中国精神的激扬飞溅。
      船形街位于运河街市景区。它不仅整体像一艘四周环水的巨船,里里外外还塑造和绘制了许多小船。大船仿乾隆的龙舟,上面有石雕的镇水兽,有供演出的亭台正在上演当地乡土剧种柳琴戏。台儿庄因船运而兴,如今又变剑戟为桨橹,向着旅游经济远航。它祝福和平,也向世界传送热情的请柬。
      远游无处不销魂。从想望到梦境,只隔着一只旅行袋的距离。
      听,前方桨声欸乃!

                                                                                                              (《云南日报》2011年12月2日10版   原因)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中国台儿庄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