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台儿庄区贺窑古村的文旅资源
李振启
贺窑村,地处台儿庄区京杭大运河南岸,黑山脚下,与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镇接壤,隶属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全村600余户,2000余人。经调查,贺窑村虽地处边界,偏居一偶,但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因此,贺窑村通过发掘整理文旅资源,并结合国家有关文化保护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完全可以打造成为运河文化保护村、红色文化遗址村、名人故里文学村、优秀文化传承村、鲁南民俗旅游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贺窑村为传统古村。按照中国传统古村的评价标准,贺窑村为典型的传统古村。贺窑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建村1000余年。当年由苏姓人首建村落而定居。1993年版《台儿庄区志》第一编《建置》中记载:“贺窑,北宋建村。苏姓立村建楼,名苏楼。后,贺姓以泥土烧制罐盆发家,更名贺窑。”清代,贺窑隶属峄县高下社。光绪《峄县志》卷八《村庄》记载:“又次曰高下社,领村庄三十五:黑山村、刘家管庄、多乐庄、索家庄、姬家楼、桥头村、贺家窑、小楼子村、小东庄、褚家楼、提家楼、苏家庄……”可见,作为千余年的古村,早已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土壤。
(二)贺窑村为运河遗产村。贺窑村北距京杭大运河2公里,古往今来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台儿庄段运河,历史上称为泇运河,开通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5年),至今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仍发挥沟通南北、水路运输的作用。无论是古代运河的开挖,还是当代运河的维护,都凝聚着贺窑村民的心血和汗水。据调查,明清时期,贺窑村民务工的,主要选择在运河的船闸码头,从事一些挑浅、拉纤、装船、卸货、运输等工种;从事商贸的,主要选择台儿庄、涧头集等运河集镇。特别是贺窑村烧制生产的罐盆钵壶等土陶制品,除在运河集市销售外,还通过运河的流通功能,远销到淮安、宿迁、济宁、聊城、沧州等地。
(三)贺窑村为红色文化遗址村。贺窑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但在外敌侵略面前,又表现出民风彪悍、斗争顽强的一面。1938年,台儿庄大战期间,贺窑村捐粮捐物,还组织担架队,积极支援我抗日军队。1940年,八路军115师在鲁南建立了运河支队,并在贺窑村西部的黄邱山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为了抗日,保家卫国,贺窑村民积极参加革命队伍,付出了巨大牺牲。《台儿庄区志》英烈名录上记载,贺窑村的赵德全、贺明谋、王洪汉、韩成信、王景瑞、贺敬宜共6位有志青年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特别是1924年诞生于贺窑村的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革命洪流中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和优秀的诗人、剧作家。因此,贺窑村成为典型的红色文化遗址村,2020年被枣庄市革命老区促进会列为全市100个红色村之一。
(四)贺窑村为名人故里。贺窑村,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故乡。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贺窑村的一个贫苦农家。“敬之”这个名字,是从《孟子》中的一句话——“晏平仲(婴)善人交,久而敬之”而来。少年时的贺敬之在山东峄县(今属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北洛村私立小学读书时,就开始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1937年,13岁的贺敬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兖州简师学习。后来简师南迁,流亡到湖北,贺敬之也随之到湖北国立中学读书。贺敬之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艺”文学系学习。建国后,贺敬之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主任,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中华英才》画报社社长。1989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党组书记。1994年12月当选为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贺敬之的代表有《白毛女》、《朝阳花开》、《乡村之夜》、《雷锋之歌》、《八一之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中国的十月》等。其中《白毛女》于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贺敬之的夫人 柯岩,也是当代文学名人之一。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自1949年起,柯岩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并兼任多种刊物编委或顾问及一些高校的客座教授。柯岩的代表作有专著《小兵的故事》、《柯岩儿童诗选》,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雷锋》,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船长》,戏剧剧本《相亲记》、《记着啊,请记着……》,中短篇小说《高压氧舱》、《道是无情》,长篇小说及电视连续剧剧本《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等,部分作品被选入课本及辅导教材。
(五)贺窑村为优秀文化传承村。贺窑村,为峄阳贺氏的祖居地及聚居地。峄阳贺氏自明末从江苏苏州徙居山东峄(今枣庄市台儿庄区)县以来,已历经一十七世。他们在以贺窑为主的村落繁衍生息,瓜瓞连绵,早已成为鲁南的名门望族。由于重视教育,恪守道德规范,贺氏一族诗书继世,人才济济。据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贺氏中有清代皇帝御封的怀远将军贺忠,有任陕西肃州镇洪水营守备贺友善,有致仕还乡贤达贺克昌,有被县志称为“多善行称正人”的贺木韦,有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有著名军旅作家、少将军衔的贺茂之;有当代著名画家贺成,等等。贺窑村现留有“贺氏宗祠”一座,宗祠内建有常怀感恩、不忘先祖、倡导孝悌的怀恩殿,殿内安放有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雕像。特别是宗祠内碑刻的《贺氏家风》、贺知章唐诗作品、贺敬之诗文,贺茂之《走进崇高》系列丛书,以及其他书法绘画作品等,对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碑刻的贺氏家风中写道:“贺氏家风,为国建功;为民谋福,为人立正;德才学养,孝勤创恭;三为八美,重在践行。”这样的家风,既符合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也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贺窑汉墓群为省级文保单位。贺窑村东,有一座皇墓山,从西山坡到村庄的平原地带,散布着大量石冢,。墓区占地约5万平方米,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据省市文物部门考古发掘时记载:“墓地古冢累累,有的露出地表,有的完全暴露在地表之上,均为石室结构的石匣墓”文物部门在对破坏严重的墓室抢救发掘中,还发现了画像石。画像石为弧面浅浮雕的人物、鸟兽、建筑、铺首衔环等图案。此处汉代墓群,于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七)贺窑村为工业遗产村。在农耕时代的明清时期,贺窑村的工业和手工业已很发达。北宋年间,有苏氏族人建有“望海楼”,俗称“苏楼”。相传晴日的清晨站在楼上可以观海(实际是近观大运河,远观微山湖),因此,高高的苏楼,远近闻名。明嘉靖年间,有制陶匠人贺氏自江南苏州流亡途径此地时,发现山坡的红色泥土粘性特佳,为烧陶的上好原料,于是便留居此地,在山坡盘窑,以烧制罐盆钵壶等土陶器为业。后来制陶业扩大,贺家窑的声明远播,人们从此就以“贺家窑”名称代替了“苏楼”。据调查,清代乾嘉盛时,贺窑村拥有窑屋50余座,陶匠100多人,熟练工人数百人,并且吸引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前来务工。除这一宝贵的古代工业遗产外,贺窑村的东北部还留有现代工业遗产,即台儿庄区的30万吨水泥回转窑遗址和薛庄乡10万吨水泥窑遗址。
(八)贺窑村是自然生态村。贺窑村山地、平原兼有,自然风景秀丽。贺窑村南有黑山、玉山、磨盘山,东有应山、虎提山、翠屏山,西南有高山,北部是广阔的平原连接大运河。因傍山而居,山石丰富,过去的民居建筑多是“山石垒墙、山草覆顶”的形式,从而形成了原生态的“石屋草房”居落。这种就地取材、顺天然、亲人和的建筑风格,属于齐鲁传统民居的保护范畴。与贺窑村建筑风格相同的张山子镇黑山西村,2013年10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贺窑村曾为人民公社驻地。贺窑村的知名度是多方面的。曾经的人民公社驻地,也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1960年1月,原山东峄县改为县级的枣庄市后,在贺窑村设置了管区。1962年,已升格为山东省直辖市的枣庄市,将全部13个大公社,区划为4区1镇56处人民公社,其中包括新增设的贺窑人民公社。直到二十年后的1982年11月,贺窑公社调整为薛庄公社。
以上从九个方面分析了贺窑村的文旅资源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值得保护开发的文化古村。当然,贺窑村还有其他的文旅资源,在此不在一一赘述。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