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台儿庄复活:一份来自基层的文化产业报告有这样一座古城,因为抗日战争的一场战役而几乎被夷为平地,也因为这场战役而彪炳史册。 它的名字叫台儿庄,这场战役就是台儿庄大捷。 谁也没有想到,70年之后,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件同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台儿庄古城重建。 2011年4月7日,距离山东省枣庄市宣布重建古城刚好过去了3年,台儿庄古城建设已进入第三期。这天,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显得格外兴奋:“是的是的,这是参将署,是管辖运河河道防护和漕运治安的衙门,听说是正三品呢,我小的时候这儿改成了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哦,对的,这是文汇酒楼,乾隆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在这里用过膳呢。台儿庄大战的时候,这里成为战地记者集会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叫新闻中心,当时《文汇报》每天用头版头条报道战况。哦,你们还真用心,这不就是当年的报纸版面吗?” 久和客栈、谢裕大茶行、三恪堂……一路走来,老先生激动地对身旁的记者说:“我看到了70多年前的古城,这就是魂牵梦绕了我70多年的古城。古城已经恢复重建完的部分,都像是原来的样子,清晰而又久远,像老照片似的定格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我记忆中的古城与现在一模一样古色古香,门前商铺做生意,门后汲水、洗衣服。老头仰在躺椅上,喝着茶听着拉魂腔《喝面叶》,这时候,我们才能发思古之幽情。” 老先生叫王克先,台湾嘉义大学心理学教授,生于台儿庄,1938年台儿庄大战时,他才六七岁。战后,他随父亲辗转去了台湾。但海峡水隔不断他和故乡的亲情,近25年来他都会在清明节回乡扫墓。如同台儿庄的毁灭只在一瞬间,它的焕然一新也只是近两三年的事儿。老先生是这一巨变的见证者。他惊讶于故乡人造梦的速度,欣然为古城写下了这样的题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说中有一种神鸟叫凤凰,可以浴火重生。郭沫若在长诗《凤凰涅槃》中写过这样的颂歌:“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火便是凤。凤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台儿庄,一座毁于战火的古城,难道也可以复活吗?它又是怎样复活的呢? 从“第一庄”到棚户区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现为枣庄市台儿庄区,曾长期是山东峄县下辖的一个镇。它的繁盛,得益于泇运河的开凿。明朝后叶,因为黄泛阻运,多位漕河大臣上书朝廷,建议开挖从韩庄经台儿庄到淮安的泇运河,以避开黄河之险,保证漕船顺利通行。至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这段运河竣工通航,使经常因黄泛而断航的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畅通。这段河道,全长260华里,因为在峄县境内有东、西两条泇河补给水源,史称泇运河。 泇运河开通后,台儿庄以其区位优势,很快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点和中转货物的集散地。明清时期最繁荣时,每年通过台儿庄漕运的粮食400万石,过往漕船7700艘,商船近万艘,台儿庄人口增至5万之众。《峄县志》称:“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水,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皇帝南巡在台儿庄登岸时,御笔亲题“天下第一庄”。 明清两代,台儿庄经历了4次筑城。最后一次是在清咸丰七年,城池呈宝靴形,建有城门6座,碉楼70多座,还有6000余栋高宅大院。 即便如此,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18座城中,论规模,台儿庄最小。而且,随着津浦铁路兴建,运河航运地位下降,台儿庄已日渐式微。如果不是因为台儿庄大战,这座小城不可能具有世界意义。是那场战役,让全世界认识了台儿庄。台儿庄用自己躯体的毁灭,换取了民族气节的永生。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在占领南京、济南之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3月下旬,日军两个精锐师团3万多人分击合进台儿庄。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台儿庄地区展开鏖战。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说,之所以选择在台儿庄与日军决战,就是因为当时这里有6000多栋坚固高大的房子,可以作为很好的掩体。持续近半个月的战斗,由守城战发展为巷战,中国军队以牺牲3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万余人,赢得台儿庄大捷。这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全国抗战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这场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狂想。当时,周恩来就给予高度评价:“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罗伯特·卡帕,人们对这个名字或许感到陌生,但他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靠得不够近”,一定耳熟能详。这位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师,正是台儿庄战役的目击者。在当年5月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上,他感慨地说:“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然而,台儿庄的名字进入历史,是以古城沦为一片废墟作为代价的。战后的台儿庄,房无完房,墙无完墙,尸横遍野,清澈的大运河水为之染红。 陆续回到故土的乡人,在废墟之上重新搭建房屋,形成了连片的棚户区。70年来,这片庞大的棚户区没有下水道,棚屋低矮破旧,冬天钻风,夏天漏雨。年轻人、有能耐的人都搬到北侧的新城里去了,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失去古城的台儿庄,变成了一个破落的村子! 梦开始的地方 台儿庄被遗忘了。直到2006年初,台儿庄区以低廉的土地价格,说动上海一家企业,投资6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建设现代化城区,老城的居民才看到了一丝光亮——终于可以告别这憋屈的棚屋,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了。 这是当时人们所能看到的台儿庄最美的前景。 如果不是枣庄市主要负责同志果断叫停,台儿庄将变成和千千万万个小城镇毫无二致的所谓现代化城区。 2006年11月7日一大早,刚从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任上调任枣庄市市长两个月的陈伟,带着各局局长组成的调研组,乘坐海巡船从滕州起程,沿着京杭大运河航道,缓缓南行。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冀从运河沿线发现文化、旅游的亮点,找到一个龙头项目。 航道两侧,水面芦苇茂密,岸堤杨树成林。透过树林,堤外是一览无余的庄稼地。这个季节,麦苗开始露出尖儿,远望去绿油油一片,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绒毯。在外人眼里,这也算是一幅不错的秋色图。然而这样怡人的景色,丝毫没有舒展陈伟紧蹙的眉头。 枣庄是一座煤城,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枣庄潜在的危机越来越迫近。到2006年,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年开采3000万吨计算,不到20年,枣庄就将矿竭城衰。 怎么办?枣庄市首先想到了煤化工项目,就是将煤炭由“燃料”变“原料”,发展煤炭的精深加工。但这无法缓解迫在眉睫的就业压力。一个100亿元的煤化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就业,而当时枣庄有14万下岗工人,人往哪里去?惟一的出路是大力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然而,枣庄现有的旅游资源,均不足以担此大任:傍依着的微山湖、号称“天下第一崮”的抱犊崮、拥有“华夏第一大地震大裂谷”的熊耳山,均不足以与九寨沟、张家界等名山大川相抗衡;13万亩石榴园,面积虽大,但仅在5月开花、8月结果时有旅游观赏价值;铁道游击队虽然闻名遐迩,但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相比,红色资源又逊一筹。由于缺乏龙头项目,枣庄的文化产业体量小,效益差,年收益只有23亿元,从业人员不足5万人。 可是,这个龙头项目在哪里呢? 当晚,海巡船在台儿庄泊岸。同行人员介绍说:“这里就是台儿庄大战发生地。”闻听此言,陈伟肃然起敬。大学时代观看电影《血战台儿庄》时感受到的爱国豪情,仍然激荡在心。台儿庄区的干部把参加调研的一行人领到两块展板前,开始汇报他们的房地产项目:该项目投资近6亿元,是台儿庄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住户的住房面积调查、拆迁补偿方案、异地安置方案已经全部完成,开发商的5000万元土地补偿金已经到位,马上就要动工。 6亿元?在场的人们心动了:这可相当于台儿庄全年财政收入的近4倍! 陈伟却执意要去看一眼古城。有位路过的小伙子,打开摩托车车灯为他们照明。光柱划破夜空,只看到一片低矮的棚屋,几个破旧的老驳岸。调研的人大失所望:哪有城的模样?分明是一个破落村子!问起台儿庄老城历史,区干部语焉不详。 然而,这却让陈伟沉吟良久。他说:“这个项目应该停下来。台儿庄作为二战中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有没有更大的文章可做?在对历史还没有完全了解之前,不要急着搞旧城改造,否则历史就永远失去了。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这个血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刚刚还沉浸在6亿元兴奋之中的人们,刹那间仿佛心弦拨动,无不面色凝重,深受触动。 正是这脚急刹车,为台儿庄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各方总动员 房地产叫停了,当地干部群众和开发商都疑惑不解。枣庄市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解释,引导他们对古城重建的深刻认同。 先从它的价值和意义讲起——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日精神,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也是在这一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首次握手,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台湾政要相继访问大陆,“破冰之旅”、“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掀起的两岸交流热潮,揭开两岸关系的崭新一页。在此背景下,台儿庄必将成为两岸交流不可多得的纽带。 枣庄市请来不少专家进行论证和规划,最终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因人类不可抗拒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毁坏的建筑,重建后可以申报世界遗产。台儿庄毁于二战炮火,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象征,也是古运河文化的缩影、符号和标志,既有政治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波兰首都华沙就是有力佐证。华沙城始建于13世纪,纳粹德国进犯波兰期间,85%以上的建筑被毁。战后讨论重建时,华沙大学的师生把战前绘制的老城图纸拿出来展览,呼吁恢复华沙古城风貌。于是,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像王宫城堡、肖邦故居等,全部按照原貌重建或修复。1980年,华沙古城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是,重建一座古城谈何容易?台儿庄只是县治下的一个小镇,历史资料太少;大战过去70年,相隔年代较久;城市毁坏严重,历史遗存不到10%;重建涉及古建、文化、宗教、水系、民俗、商贸等众多领域,没有哪个人能样样精通;钱从哪里来、业态如何搞、市场怎么火、如何可持续发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请来的专家竭尽所能、出谋划策,在各自领域给出了很多中肯意见。但是距离重建一座完整的古城还远远不够。 求人不如求己。没有人手,就组织当地高校、文化团体一起动手;没有资料,就托人国内国外查找;不懂古建知识,就找来各种运河文化和古建专业书籍学习;没有适合的人能够承担总设计师的职责,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组队干……一时间,个个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战斗员,一场新的“台儿庄大战”在枣庄打响。 当时台儿庄共有27位80岁以上的老人,重建工作者一一登门拜访,请老人回忆战前台儿庄的模样,还请几个腿脚利索的老人,领着实地确认。他们寻遍老城的每一个街巷,察看每一幢建筑,发现战前台儿庄的建筑地基、路网框架、古城轮廓依然存在;大运河上唯一一段3华里的古河道、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依然保存完好。 他们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当年中国军队战前进驻台儿庄的照片中,发现了徽派风格的建筑;在李宗仁视察战事的照片中,捕捉到了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关帝庙的旧址中,发现了晋派风格的建筑。他们还通过凤凰卫视帮忙,找到一部二战期间荷兰籍战地记者伊文思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反映的正是台儿庄战役。片尾闪现出一个“观音兜”的建筑镜头,他们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苦苦寻觅的广东客家建筑风格的符号吗?! 不久,他们又通过关系在日本国会档案馆找到一本《台儿庄事情》。那是1917年,日本南满铁路公司间谍在台儿庄“蹲点”一年“精心”记录的,对台儿庄的描述非常详细,连羊肉汤、热豆腐多少钱一碗,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有多少,清真回民有多少,有多少房子多少店铺,商业怎么样,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手绘的台儿庄地图。 就这样,3年下来,共有6万余人参与,收集线索12万余条,史料1130多本,明清小说1279本,台儿庄老照片380多张。根据这些史料和实地调研,他们撰写了5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据此绘出了一幅连专家们都叹为观止的《台儿庄古城胜迹复原图》,成为弥足珍贵的建设蓝图和重建依据。 回忆起这段往事,已担任市委书记的陈伟不无感慨: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资源需要抢救性保护,否则就会留下永远的遗憾,等不得;文化项目需要精雕细琢、认真挖掘,急不得;文化建设的规律是内容为王,要有充实的文化要素和丰富的文化业态,更虚不得。 2008年4月8日,适逢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枣庄市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一座二战纪念城、运河文化城、东方古水城。也是在这个时候,新一届山东省委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成为重建台儿庄的强力引擎。 可以用放大镜看的古城 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国民党及其政府曾决定重建台儿庄。然而,战事频仍,加上后来内战爆发,古城重建成为一个梦,一个国民党及其政府始终未能圆的梦。 70年后,这个梦要由共产党来圆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重建台儿庄不是单纯建一堆仿古建筑,更不是建一个影视城,而是要让古城复活。 在建设中,枣庄市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按照“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六原”标准,重点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 ——遗存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清真寺、关帝庙配殿、中和堂、胡家大院、大衙门街上的民居和店铺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保留古城95%的道路肌理和水系框架。在保留53处弹痕累累的古墙、古屋等遗存基础上,建成大战遗址公园,供人们凭吊、追思。 ——根据从国内外搜集到的影像记录,对1000多栋老建筑一一进行复原。根据走访老人的回忆和专家指证,又绘制4000多幅老建筑的素描图,找到台儿庄古城各种建筑风格的建设依据。 ——对古城内的地下管沟、给排水系统、无线网络、电子监控等,都按照现代城市功能的要求建设和配置;对船形街、步云桥等部分建筑创新升华,打造新的亮点。 ——规划建设100个博物馆,打造国内最为集中的“博物馆部落”;使古城内的店铺一店一品,把传统的、民族的、手工的工艺,在这里集中进行展示。 为把景点建成经典,枣庄市从全国筛选出30多家最好的古建队伍,聘请了1000多名老工匠;把台儿庄古城划分为11个区,分期施工;还引入竞争机制,由专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评估和验收,干得好的可以在下一个区施工时优先挑选项目,干得不好的,卷铺盖走人。竞争的结果是不仅保证了建筑质量,还降低了建设成本。现在台儿庄古城的建设成本是每平方米2880元,而在同类建设项目中,往往是每平方米七八千元。 台儿庄古城的施工之精,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他们自信地说:“台儿庄古城是一座可以用放大镜看的古城。”一般古建筑的灰缝不超过10毫米,台儿庄古城则要求不超过5毫米。施工过程中,凡审查不合格的,一律推倒重来。在对“参将署”验收时,发现屋脊不符合武官官署的规制,承建单位立即返工重修。来自浙江海宁的一个古建公司负责主驳岸和步云桥建设,最多修改达5次,项目经理说:“我们从事古建已经17年了,像台儿庄古城这样高的要求和标准,还真是第一次!” 已建成的天后宫,整个庙宇建设均出自泉州工匠之手。庙前的几根高浮雕蟠龙石柱,也都是费尽周折从泉州运来。晚清鲁南民居“保寿堂”的雕刻极为繁复,请了20名工匠,雕了3个月才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看完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后说:“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将成为申遗工作中最精彩的篇章,对促进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万家大院“扶风堂”原来的主人是万郎中,康熙年间人,祖籍山西,当年利用漕运夹带货物,挣下40万两银子的家业,在台儿庄建起这座晋派风格的大院,使用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复建的扶风堂,其内装修由广州市园林局设计师袁琪承揽,工程完工后,她被大院的豪华和精美所折服,不忍离去,竟然辞掉原来的工作,转行经营起这家特色酒店。她说:“我在国外生活很多年,回国后在很多城市待过,但是在台儿庄古城,我找到了我的梦想。” 祖宗手艺不能丢 在台儿庄古城里,有一处建筑与众不同,那就是船形街,现在已经是人气火爆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博览园了。这里本来是古城的消防通道,但是古城设计者们通过多方查证,既传承借鉴古建传统,又大胆创新,建成了现在这样一艘扬帆起航的龙船,遨游于运河的千里波涛上。同时又匠心独运,把船头和船尾巧妙地做成一座古戏台和看台。沿街两侧的店铺成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街区和手工体验区,既有浙江东阳木雕、四川泸州油纸伞、安徽歙砚,也有枣庄伏里土陶、潍坊风筝、山东面塑等。 台儿庄古城为什么要建一条船形街,引入众多濒临绝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得益于把文化要素纳入古城重建的规划当中,得益于提出了一个产权和业态控制的核心理念。 台儿庄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城市,它是二战故地,是3万英烈为国捐躯的一座圣城,丝毫不容亵渎。因为产权控制在5家国有煤矿企业手中,古城管理公司对所有申请入城的商户反复筛选,宁缺毋滥,低俗业态一概拒之门外;高品质、有实力、善经营的商户敞开进入,比如对落户船形街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全部象征性征收一元房租。据统计,在三期工程中,台儿庄将会引入上千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化丰富了古城的业态,提升了古城的品位,古城则让文化传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船形街的船形舞台上,柳琴戏的传人李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原来她跟着别人唱红白喜事,饥一顿饱一顿,现在她成了古城表演员工,每月工资2000元,不少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皮影戏传人陈守科,是陈氏家族第四代传人,保留清朝中叶流传下来的四箱完整的皮影人物880件。没来古城前,他为后继乏人而苦恼;进入古城后,他开了一家皮影道具店和一家街头表演店,两头忙活,还收了徒弟,他高兴地说:“在古城,我找回了尊严,皮影戏找到了价值。” 省级非物质遗产运河大鼓的传人、62岁的褚恩泉现在每天在扶风堂门口演出,当游客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就会乐呵呵地操着鸳鸯板,敲着大鼓,唱传统名段《明英烈》,或唱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小段,声音高亢,韵味十足。他激动地说:“祖宗的手艺传不下去,就是大不孝啊!现在俺在古城演出,浑身都是劲!” 三分造景,七分造市 中国的旅游资源太丰富了,远的不说,就说枣庄周边的泰山和三孔,当时哪一个不比台儿庄古城名头响亮?但枣庄市认为三分造景,七分造市,只要宣传到位,营销有方,台儿庄古城同样可以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它是一座二战名城,对海峡两岸的游客都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是一件休闲精品,游客的吃、住、游、娱、购,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即使在冬天,游客也可以在古城舒适地喝茶、聊天、上网、发呆;它是一处灵秀水乡,大运河的潋滟波光使它变得丰美润泽,这是北方古城所普遍缺乏的;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千年的运河厚重了城市的文化底蕴;牢牢控制产权和业态,避免了一些古城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的不足。 从对比中,台儿庄古城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 于是,2009年起,枣庄在全国选择80个城市大力推介“枣庄二日游”,与对口城市建立稳固的客源市场渠道;发动这些城市的600多家旅行社参与,其中220家定期向枣庄输入客源。京、沪、杭等5个城市开通到枣庄的旅游专列,连云港、临沂、青岛等30个城市开通二日游直通车。 于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要塞,随处可见“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字样的巨幅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上关于台儿庄古城的旅游信息扑面而来。 于是,台儿庄古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节节攀升,荣获2010年中国旅游品牌总评榜山东分榜“十佳景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和中国旅游创新奖,被国台办确定为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唯一的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台儿庄古城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短短两三年,台儿庄古城游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2008年以前,枣庄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没有一个地接导游,没有一辆旅游大巴,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床位不到1000张,过夜游客不足1万人次;如今,全市已建、在建五星级酒店达10家,地接导游发展到1200多人,旅游大巴增加到105辆。自2010年“五一”试运营以来,台儿庄古城接待游客240多万人,带动全市旅游业实现近20亿元的综合收入,仅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量突破17万人次,7天内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利润。 目前,古城已吸纳个体工商户1005家、就业人员1.2万人;全部建成后,能够吸纳5000家商户、8万人就业。 台儿庄大战、台儿庄古城重建、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一连串的热名词,还引来了大批的台湾同胞。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来到台儿庄,分别参加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标志性建筑的奠基和古城开埠仪式。15家台湾商人经营的店铺陆续在古城开张。 台湾著名童话作家郁化清,祖籍台儿庄,少年时代随学校躲避战乱离开家乡去了台湾。他的女儿郁馥馨出生在台湾南投市,是位作家。因奶奶一直生活在台儿庄,郁馥馨每年都要来探望一次,直到2005年奶奶过世。时隔5年,2010年上半年,当她再次踏上台儿庄的土地时,眼前的情景恍如梦中。“漂泊多少年,眼前的台儿庄古城使我真切地找到了根的感觉!”于是,她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留下来!如今,已在台儿庄购屋定居的郁馥馨,是台儿庄区政协委员,还担任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主办的《天下第一庄》杂志的主编,八旬老父也得以常回故里。她说自己愿意为古城建设添砖加瓦,继续做两岸交流沟通的使者。 寻梦经典 台儿庄古城重建是一个经典,它的建设没有动用政府投入。 根据规划,台儿庄古城占地3000多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财政捉襟见肘,也没有开发商看好这个项目,怎么办?古城重建的决策者提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由5家亟待转型的国有煤炭企业,各拿出10万吨煤,作为股份入股。当时,煤炭价格是每吨800元,50万吨煤折合4亿元资本金,组建投资公司启动古城建设,相当于用50万吨煤换来了一座千年古城。 刚开始,5家煤矿负责人顾虑重重。可是仅一年时间,台儿庄商业用地由每亩20万元,升到690万元;2009年4亿元启动资金,到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评估台儿庄古城资产已达153亿元。丰源集团董事长陶志远说:“原来以为搞文化会赔钱,没想到搞文化这么挣钱!一年多资产增值40多倍,太值了!更重要的是,我从十几岁就开始下井挖煤,煤都变成二氧化碳了,现在变成了文化遗产!” 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因为它复活了古城的灵魂——文化。这种文化是独特的:地处南北过渡带,各路商贾云集,使台儿庄成为一座民居建筑的博物馆,集北方大院、徽派建筑、岭南建筑、闽南建筑、鲁南民居、水乡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汇世界五大宗教及关帝庙、妈祖庙、娘娘庙等民间信仰的72座庙宇于一城。对此,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作过高度评价:“在这里,大战文化、运河文化、鲁南文化等文化要素相互叠加,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载体,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非常美好的前景。尤为难得的是,古城重建将物质的文化景观和非物质的文化空间有机统一,凝聚了‘我有他无’的特色文化内涵,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史上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的确,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一个难以复制的经典。古城重建中,很多老工匠都六七十岁了,再过几年,他们的手艺可能就失传了,从这个角度说,台儿庄古城或许是最后一座“手工版古城”。 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汪塘、每一条水巷和街道,处处有来历,连一向挑剔的阮仪三、谢辰生、陈志华、舒乙等文保、建筑领域的专家看了,都不由得交口称赞。 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虽然经典不可复制,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维却可以复制。也许别的城市不具有台儿庄这样的资源和优势,但只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让人民群众分享文化成果的原则,坚持按照文化规律来办文化之事,坚持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那么,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典! 涅槃的凤凰在翱翔,复活的台儿庄在欢唱!它复活的不只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开拓创新的精神,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这个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徐锦庚 徐怀谦 虞金星)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枣庄律师冯克法:依法保护台儿庄古城知识产权[ 04-01 ]下一篇:唤醒沉睡的古城——陈伟做客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城市一对一》栏目[ 04-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