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颗穿越千年的文化明珠:台儿庄兰陵书院(图)(杨成骏摄影)在大运河畔的台儿庄古城,兰陵书院如一颗穿越千年的文化明珠,既见证过书声琅琅的繁盛,也历经战火纷飞的磨难,始终承载着鲁南大地的教育薪火与文化记忆。 兰陵书院的历史根系深扎于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高柴在兰陵游学期间播下教育火种,为这方土地埋下文化基因。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峄县知县张玉树在台儿庄东门里重建书院,正式定名 “兰陵”,使其从民间讲学场所升级为官方教育机构。此后百余年间,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知县的修缮扩建,书院规模日盛,成为运河沿岸知名的教育重镇。其选址颇具深意 —— 紧邻古运河码头,既得水路交通之利,便于各地学子负笈而来,又借运河商埠的繁华滋养文化气息,形成 “商船往来处,弦歌不辍时” 的独特景象。 作为鲁南教育的重要载体,兰陵书院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教学场所。在科举时代,它是当地学子科举进阶的阶梯;清末维新变法浪潮中,知县王贻哲将其改为校士馆,增设西学课程,成为新旧教育转型的试验田。即便在战乱年代,这份教育使命仍未中断:1938 年台儿庄战役中书院被毁,1946 年乡绅孙业洪在此创办 “胜利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又演变为枣庄二中(现枣庄职业学院台儿庄校区),延续至今。从辛亥革命志士尤民到运河支队创始人孙伯英,从诗人贺敬之到无数平凡学子,书院的文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鲁南儿女。 从地理位置上看,兰陵书院坐落于台儿庄东门里,恰处古城文化核心区。这里北望泰山余脉,南邻大运河主航道,既得山水灵气,又纳舟楫之利。明清时期,运河商船在此装卸货物,书院则为往来商旅与本地百姓提供文化栖息之所,形成 “商脉” 与 “文脉” 交融的独特景观。如今,虽原址已融入现代校园,但重建的书院遗址公园仍保持着清代建筑格局,灰瓦粉墙间,石碑上的 “兰陵书院” 四字依稀可见当年风华。 从春秋讲学遗址到清代官办书院,从战火废墟到现代校园,兰陵书院的变迁史恰是台儿庄乃至鲁南地区教育史、文化史的缩影。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记忆,更是一方水土对知识的敬畏、对文明的坚守。当运河的波光再次映亮古城,兰陵书院的故事仍在继续,提醒着人们:文脉的延续,便是一个地方最深沉的生命力。(2025年7月2日拍摄) (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编辑) 上一篇:【影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标志性建筑·复兴楼在台儿庄[ 07-04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