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枣庄市委书记陈伟新著《追梦古城台儿庄》由中华书局出版 仇保兴作序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仇保兴:序《追梦古城台儿庄》
     

              我和陈伟同志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识的。拥有双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为人处世宽宏大量,求真务实,有学者的缜密严谨,管理者的睿智深邃,诗人的洒脱奔放,领导者的非凡气度。2006年,他到山东省枣庄市担任市长,我已调至建设部工作。他到北京公干,常找我讨论有关城市发展的问题,我们针对枣庄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
              在跟陈伟同志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对枣庄的天文与地理、风土与民情、历史与现实、环境与经济、优势与劣势、危机与机遇、现状与潜力都了如指掌,是名副其实的“知府”。这让我不可思议:他是浙江金华人,工学和管理学博士,在日本留学和工作八年。回国后,担任过威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和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这期间,没听他说起过枣庄,当然不可能提前对枣庄的历史文化进行过系统研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我才得知,他到枣庄之后,因为预感到这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危机,才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关于枣庄的各种文献,成为“枣庄通”。通过“急用先学”的补课,熟悉了枣庄的历史文化,看清了枣庄的秀美山川,认识了枣庄的现状,发现了枣庄的优势。他用四组数字概括枣庄的历史,用四个“最”为枣庄的灵山秀水命名,提出城市转型战略和实现转型的“三大战役”,以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保、大地如何绿”的问题。其中,重建台儿庄古城的“第二战役”,既昂起了发展枣庄文化旅游的龙头,又承续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诉诸于文字,撰写了立意深刻、见解独特、辞气丰沛的《追梦古城台儿庄》一书。该书以枣庄经济、文化史为底座,考证了泇运河开通之后,台儿庄古城的兴盛与衰落,以及重建古城的缘由、过程与方法,与读者一起分享这座运河明珠城市前世今生的变迁。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有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城市的发展历程,就是文化沉淀和历史累积的过程。由乡村演变而来的城市,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之地和人类灵魂的家园,保留着既强韧又脆弱的精神财富。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说:“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可圈可点,可是雷同化的面孔却时有出现。一些地区追求眼前利益和建设速度,不能自觉抵制全球化的谐振,使传统城市文化基因遭到销蚀,城市历史文脉出现断裂,历史面孔渐行渐远,固化真善美和锁定行为规范的文化形态被掩盖,繁华之下是不能回避的单调。
              我们在认识到了这一伴随发展的文化危机之后,做过多层面的纠偏探索与尝试,结果却不尽人意。令人欣慰的是,枣庄市境内的台儿庄,在新世纪与陈伟同志风云际会,繁盛于明清两代的运河古城,在被无情的战火毁灭70多年之后,神话般复活,成为“文化基因复活的成功范例”。通过《追梦古城台儿庄》一书,我们得知,台儿庄在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座城市中,历史相对较短。元代贯通的南北运河,本来不经过台儿庄,明代永乐年间在元代运河基础上重新开通的京杭大运河,也与台儿庄无缘。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避黄行运”而开通的泇运河,使京杭运河改道途经台儿庄,这才使一个普通的集镇迅速成长为运河枢纽城市。而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又把这座城市化为废墟。2006年9月,陈伟同志到枣庄工作时,台儿庄旧城已经破败不堪,面貌赶不上一个乡镇驻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小城里,他发现了许多“唯一”和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他叫停了即将开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抢救出古城的历史文脉,启动了台儿庄的重建。于是,3公里明清古运河、53处二战遗址、江北最密集的城市水系、保存最完整的水工设施得以保护,毁于战火的古城得以重生。复活的台儿庄古城是怎样的美轮美奂,北雄南秀的建筑是如何妙不可言,我在此不做具体描述,留给大家亲眼目睹吧。
              境界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面对兴盛于明清、毁于1938年战火的台儿庄,陈伟同志以他高远的视野和超常的判断力,看到了当年的八种风格建筑,看到了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主题,看到了复活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景。他有国际视野与未来意识,有把方寸之地放到世界舞台上衡量其价值的境界,有吻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智慧。留学背景和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高管的经历,转化为解读枣庄、发展枣庄的功力与方法。2007年,陈伟同志有47个星期天在台儿庄旧城度过。他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走遍了每一条街巷,踏遍了每一块青石板,走访了台儿庄城里所有健在的80岁以上老人,“上穷碧落下黄泉”,打捞古城历史文化基因。与此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从世界各地找到台儿庄大战期间中外战地记者拍摄的380多幅照片和100多分钟视频资料。这期间,以蚕食桑叶的速度,阅读了200多部有关运河、建筑、宗教、民俗等领域的著作。这些资讯,在他头脑中产生了“核聚变”,台儿庄古城的一连串价值得以彰显。重建古城对于引爆枣庄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为人类保存文化遗产、为后人保留古人安居智慧的构想酝酿成熟。
              在古城重建中,陈伟同志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没用政府财政投资,以50万吨煤置换出来的资金启动了这一千年工程。在滚动建设中不断升值,到2011年10月,净资产已经达到153亿元。陈伟同志创立了“留古、复古、承古、用古”原则,在设计上制定了“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标准,建设上做出了“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要求,保证了这座复活古城的原真性。这在古城重建史上,当是绝无仅有的。在此,我看到了陈伟同志的高度,看到了一个学者型官员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为民族为人类的担当,看到了他把民生作为事业、让局部工程体现普世价值的境界。
               陈伟同志在枣庄工作期间,深入探索枣庄发展战略,古城重建是他城市转型“三大战役”的组成部分。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传统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意识,看到了新型领导干部“为生民立命”的胸怀和策略。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带动了枣庄的文化旅游,使枣庄开始了由卖煤炭向卖文化转变,而且提振了城市精神,提升了城市品质,成就了一批人才。那些参与古城文化挖掘、规划设计、建筑施工、旅游开发、景区管理、博物馆建设的人员,因此成为本领域和跨领域的专家。 
              世界上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慧心妙手的接力经营,是历史文化、空间艺术、人文精神、生存智慧凝成的复合体。台儿庄古城的恢复重建,看似是几年间的努力,事实上,决策者和建设者是站在先哲肩上从事的高难度作业,其背后推力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三五年内绽放出来的建筑史奇葩,靠的是五千年文明根系的滋养。在这个意义上,复活台儿庄古城的过程,既是民族文化的延续,也是一个团队汲取人类智慧的成功尝试。相信枣庄的城市发展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附:《追梦古城台儿庄》摘要
    中华书局2012年6月出版
     

             1.在物质存在的意义上,除了江河入海处新近淤积而成的土地,陆地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古老的。但是,只有先民留下耕耘遗迹、并在此创造了文化遗产的地方,才被称作“古老的土地”。
             2. 在古代,村和庄是两个概念。村,是由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后来成为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庄,是朝廷、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在这些圈定的土地上居住的居民,是军人或雇农,如土地易主,“庄”演变为“村”,庄名往往依旧使用。台儿庄,应该是某个时代朝廷的屯田,后来在此形成了居民区。
             3.明清两代的运河史,经历了从“借黄行运”、“引黄济运”到“避黄保运”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精神和愚公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古人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两种智慧的结晶。明王朝为“避黄行运”开凿的泇运河,主观上是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客观上却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影响了一个区域甚至整个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风貌。商业的魔杖,唤醒了沉睡的一切,成就了一座货通天下、街市繁华的运河重镇。
            4.因为这里不靠大城市,距离“官道”较远,人们的消费水平低,生活自给自足,安守本分,民风纯朴,很少向往“天边外”的世界。泇运河通航之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人们弃农从渔、从运、从商、从工,民风民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台儿庄处在京杭大运河中间的咽喉地段,汇聚了南来北往之客,容留了三教九流之徒,大批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在这里落地生根,使台儿庄成为辐射苏鲁豫皖和沪浙闽赣的重要商埠城市。各地客商依据自己的居住习俗及宗教信仰,兴建了不同风格的住宅和商铺,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台儿庄成为接纳、融汇八大建筑风格的城市,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博览城。
            6.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大多保存在城市之中,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和“魂”。繁盛于400年前的台儿庄古城,不仅拥有当地文脉,也容纳了中国各地的建筑文化和商贸文化。被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
             7. 有幸保留下来的古街、古巷、古码头,以及为数不多的古庙宇、民居,是台儿庄古城的城市文化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保护了古城的这些标志,就意味着保存和延续了古城的文脉,对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在中国抗战史上,台儿庄大捷虽然不是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却是关乎抗战最终胜利的关键一仗,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9.人是有灵性的动物,在生存之上,追求形而上的生活。而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赋予人们特定的价值追求。一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是社会制度、经济状况、自然环境、民间信仰、人文积淀、生活习惯的综合反映。京杭大运河改道经过台儿庄之后,给枣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便利了交通,使得商贾云集,促进了经济繁荣,而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给这块土地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之上,有了新的精神追求,丰富了沿运城乡的民俗内涵。
             10.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立足实际,提出了“一个战略、三大战役”的工作思路,即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打好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的服务业发展战役、以煤炭精深加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战役,推动枣庄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1.古城重建的“四古原则:一是留古:历史遗存,严格保护。把大战后幸存下来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古庙宇、古民居、古商铺,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保存古城95%的道路街巷和水系肌理。二是复古:挖掘历史,原貌复建。在文化挖掘上,追综原真性,寻找原物彰显出来的原貌。在设计上,遵循原空间和原尺度,呈现出原先的风貌。在建设上,采用原来材料、原有工艺、原籍工匠,保证重建的古城成为历史遗产。三是承古:承古传今,推陈出新。按照文化遗产标准和现代审美功能要求,创新理念,在古城中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在理念上、标准上设计上创新。四是用古:古为今用,弘扬繁荣。保留传统记忆,打造文化空间 “旧瓶”装“新酒”。
             12.四个一致:整体面貌和历史氛围一致,具体建筑和历史影像一致,空间尺度和文献记载、老人记忆一致,材料、工艺与当年的建筑一致。
             13.四个百:百庙:古城内原有关帝庙、天后宫等72座庙宇,即便不能全部重建,我们也在相应位置树立标记,让游客感受当年的宗教气氛。百馆:以大战文化、运河文化、鲁南文化为主线,规划了100个博物馆,目前已建和在建40多个,其余的50多个已经启动。为了让博物馆真正“活”起来,我们把每个博物馆都办成一个产业,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如运河酒文化体验馆,不仅有各种酒器藏品展示,还有酿酒工艺、运河酒习俗等文化展示,开发了多个系列的大战酒。游客在参观、体验、品尝的同时购买产品。百业:把传统的、民族的、容易失传的业态,在这里集中进行展示。利用游客的好奇心和怀旧心态,养活这些业态,靠旅游市场传承。百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促进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城展示、交易、传承。
             14.浴火中重生的台儿庄古城,承载的是和平与发展,传统与创造,活力与安康。被誉为“天下第一庄”的运河明珠城市,是台儿庄人民的,是枣庄的,是山东的,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