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推荐阅读】 活力之源 枣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探秘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向蓝天诉说着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坚强信心;一车车旅客纷至沓来,见证着枣庄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个个工业项目转型振兴,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强脊梁;一项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赋予了县域经济澎湃的动力与昂扬的激情……
             县域经济,这个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全力打好新型城镇化、服务业发展、工业转型振兴“三大战役”的大背景下,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推动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高歌猛进,势头喜人。
              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8.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98亿元,分别占全市的87.6%和71.9%;县域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3.44亿元,占全市的86.6%。作为县域发展龙头的滕州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更是分别位居全省县级第一位和第三位。
             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下,全市经济呈现稳定增长态势。1至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79.52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排全省第五位。1至9月,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3.8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排全省第三位。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强力推动新型城镇化
            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陈伟强调,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城乡统筹的根本途径。为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创新了一系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在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方面,我市出台了《关于理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意见》,通过推进薛城区、高新区、新城区“三区合一”,下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到市中区等措施,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激发了活力,调动起各方积极性,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同时,重点推进新城文体中心、枣矿城、双子座城市综合体等一系列功能性、基础性项目建设,增强中心城区的承载和服务能力。
            枣庄街利民经营部老板徐安琴见证了市中区城建的巨大变化。她门前年久失修的街道,今年修葺一新,还铺设了人行道,安装了新路灯,乐得她合不拢嘴。被列入全市重点工程的市中区背街小巷治理,今年共投资6500多万元,对121条小巷进行了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西岗、陶庄、涧头集等5个乡镇被列入新型城镇化省级示范镇,北庄、税郭、榴园等5个乡镇列入市级示范镇。为充分发挥其的典型带动作用,我市在城镇规划修编上加强统筹,强化规划引领。峄城区委书记刘振学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榴园镇借助市级示范镇平台,以镇驻地搬迁为契机,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小镇”,逐步实现商贸、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融合。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实施强镇扩权改革。滨湖被确定为全省首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七个试点镇之一,滕州市把19个市直部门的90项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该镇,激发了镇域经济发展活力。
            十一黄金周期间,与朋友驾车来我市旅游的徐州市民周先生,不仅惊讶于台儿庄古城的美丽,枣庄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地说:“几年没来,没想到枣庄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比以前漂亮多了。”
            城市面貌的巨变,得益于我市的棚户区改造。2009年以来,我市累计投资520亿元,在棚户区、旧城区新建楼房160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从110幢增加到1200幢。棚户区改造,不仅让30万居民搬入新居、改善了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利用腾出的空间,兴建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群众收入,扩大了消费需求,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棚户区改造,我市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就业岗位10万个。
             我市还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以BRT快速公交助推组团型城市一体化发展。2010年以来,先后开通了市中至薛城、市中至新城高铁站、市中至台儿庄、新城至山亭、新城至峄城的BRT,五个区都实现了快捷、低价、公交化通行,未来将规划建设新城至滕州的BRT,成为全国BRT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
      敲响中国旅游“第一拍”,文化旅游业放量上扬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台儿庄古城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据统计,黄金周8天,古城共接待游客70.5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170%。古城内酒店在黄金周来临之前就已完成90%以上的预订,9月30日至10月7日,客房入住率达95%以上。
             古城景区的火热,集中显示了我市“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推动转型”的旅游发展之路的成功。在古城重建的基础上,我市以古城为核心,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中占地1000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已开工。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767个非遗项目、200多名传承人汇聚古城,108个非遗项目签约进驻,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古城的文化内涵。
            台儿庄区委书记、古城管委会主任王广金谈到,在古城的带动下,1至8月份,台儿庄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79%;三产实现税收9775万元,同比增长41.1%。全区有2.9万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小商品等来料加工项目走上了致富路,今年加工费收入达到7830万元。
            在积极完善以古城为龙头的旅游景区建设、增强吸引力的基础上,我市创新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机制,把主要景区和住宿酒店“打包”,面向国内重点客源城市开展集中宣传促销。今年2月份,我市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将17个客源城市进行拍卖,12家旅行社竞拍成功,成为市场开拓的主体,被业界誉为中国旅游“第一拍”。三年多来,台儿庄古城、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峄城冠世榴园、山亭抱犊崮森林公园、薛城民国影视城等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全市游客量年均增长26%,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9%。
            旅游的火热,带动了服务业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物流企业378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1家,物流园区16个。我市培育形成了滕州杏花村干杂海货调味品批发市场、中国(城头)豆制品交易中心、中国(枣庄)二手车交易市场、伦达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261个,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5家。金融、交通运输、信息传输、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
             打出环环相扣“组合拳”,企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县域兴。市长张术平在全市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消除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新措施,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在很大程度上理顺了关系、释放了活力。
            3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转型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着力克服县域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动工业转型振兴。今后五年,我市将实施一系列的工业转型振兴计划。
        ————工业总量“倍增计划”:工业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五年均实现翻一番以上。
           “335”产业培育计划: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煤电能源3个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支柱产业,培育新型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3个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节能环保5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市正在大力实施水泥、机床、橡胶等传统产业和骨干行业整合重组,并已迈出较大步伐;推进与山能集团、华润集团、省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大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抓大扶小”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1家、过100亿元的企业6家、过50亿元的企业8家;扶持发展5000家小微企业,培育至少2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
            重大工业项目推进计划:每年集中推进10个重大工业项目,各区(市)、枣庄高新区至少新上1至2个投资3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下放市属企业管理权限:推进市属22家工业企业全部下放至所在行政区,实行属地化管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市政府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市南工业区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市级筹措5亿元资金,将市南工业区内的市属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资产等整体移交市中区,以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市区联动、协作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加快老企业脱困步伐。
             10月18日,记者在振兴南路看到,推土机、钩机,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拆除房屋、铺设排水管道。施工师傅殷宪大告诉记者:“我现在砌的电缆沟高1.2米,宽85公分,从人民路到大同路,已经垒砌了600多米。”
             正在现场紧张指挥调度的市南工业区规划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市中区住建局招标办主任王振介绍:“这条路从人民路到十里泉路段,全长2.4公里,原来坑洼不平,道宽20米,现在规划到了30米,正在进行道路规划红线内的房屋拆除、电缆沟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市南工业区内的汇泉路建设也已开工。”
             记者了解到,市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围绕“改制、棚改、发展”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已聘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园区进行了规划编制,确定了两个棚改安置区以及文化创意、十里泉文化公园、路网建设等7个项目进行招商,同时确定了工业遗产名录,进行重点开发、利用和保护。一个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市南工业区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我市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这项于2008年率先在全国开展的改革,极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目前,全市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达到537家,规模经营土地34.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5%,利用农地抵押贷款2.09亿元。2011年,全市土地合作社亩均收益6660元,比一家一户分散耕种高出62%;参与改革的农民人均增收30%,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收入1100元。
            今年枣庄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借此东风,4月份我市召开了全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暨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对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围绕土地“确权、流转、市场”三个环节,纵深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规模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破解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制约。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领办合作社、引导有能力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开办“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创办更多的社办企业,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三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通过培养农民成为科技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农业经纪人和经营人才,提高农产品品质,做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10月18日,在薛城区金顺蔬菜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大棚多达上百个,棚内辣椒长势良好,合作社理事长邵剑平正忙着收获。他高兴地说:“今年合作社通过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平台,在急需资金时枣庄恒泰农村合作银行提供贷款50万元,享受到了财政贴息补助3.1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目前,苍山等外地客商都是主动到基地上门收购。通过合作社,带动入社农户年可增收2000元。”
     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为让县域经济更加充满活力,我市在财税管理体制上同样加大创新力度。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下划部分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税费收入的意见》,通过改革财税体制,建立市、区(市)共享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市属以上企事业单位税费附加收入全部按属地下划到区(市),为市、区(市)共享收入。对共享税费附加收入增幅在18%至25%以内的增量部分,按市级分享的60%奖励给所在区(市),增幅超过25%以上的增量部分,全额奖励给所在区(市)。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区的补助。通过实施财税体制改革,下划市属企业及事业单位1200多户,可增加区(市)财政收入14亿元。
             潮平水阔白鹭飞,扬帆起航正当时。我市县域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改革创新下,正以强劲持久的动力,快速驶向前方。(张孝平 李晓东 孟波 赵亚洲)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枣庄大众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