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源远流长的京杭运河(图)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的积水潭,南至杭州拱宸桥,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北向南分为七段,依次是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和江南运河。全长1782公里,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大运河不仅是南北水运的交通大动脉,也是灌溉、排涝、防洪和沿线人民生活用水的综合利用地河道。这项为大的工程,是历代我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既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又肯定了开发运河的功绩,真是罪在一时,功在千秋。 二、枣庄段运河的开挖与整治 历史上的运河枣庄段主要由韩庄运河和伊家运河两个部分组成。 泇河的开通,虽然进一步改善了漕运状况,但由于受两岸洪水冲刷,逐渐淤垫,直到明末,避黄行运的目的并未完全实现。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总河督杨一鹏浚泇河。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总河周鼎奏重浚泇河,航运得以畅通。 清王朝十分重视南北大运河的治理,把京杭运河的畅通当作事关国运兴衰的大事,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曾对运河进行了多次治理。清初,峄县为防止泇河淤塞,设立了38处浅铺,定一年一小浚,两年一大浚。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56年)浚台儿庄河道,“水深八尺为度,并修纤道”,浚德胜、六里、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各闸。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春,挑韩庄以下八闸河道。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在张秋镇切断运河夺大清河入海,水被挟东流。京杭运河从此分为南北两段通航,运河枣庄段逐渐不受重视,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漕运废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河道严重淤塞,该段运河成为季节性通航河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注重运河的治理,1958年至1972年国家先后共7次对枣庄段运河进行扩大和续建治理,加宽加深,裁弯取直,并拆除了沿河各闸,定名韩庄运河。 伊家河是京杭运河通过枣庄市的另外一条航道,上游从韩庄镇南1公里新河头村进入微山湖,下游在台儿庄老大桥西1.5公里处与韩庄运河汇流,横卧韩庄运河南岸。 伊家河原名“伊河”,又名“新河”。原为微山湖引河,兼排韩庄运河南岸山洪及众山泉水。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开挖,上起微山湖,下至黄林庄,长12436长,口宽八丈,深丈余。 为利用伊家河沟通微山湖至江苏的航道,1956年至1957年国家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施工,沿原河道加深加宽,裁弯取直,形成了长37公里,宽50米左右,深2.5米的运河河道,由于条件限制,伊家河在上世纪60年代前一直为季节性通航河流。 1968年由枣庄市、台儿庄区、南四湖工程局等组成“伊运河复航工程施工指挥部”,对伊家河进行治理。至1972年在伊家河中游刘庄修建五级通航标准船闸1座,节制闸1座,公路桥1座,之后100吨级驳船可正常通过。 三、枣庄段运河的漕运与船舶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专运“田赋”的船称之为“漕船”,通过运河运输官粮,称之为“漕运”。在我国,漕运开始于春秋中期。漕船是我国古代船舶发展史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类船舶。它在航行中,总是成帮结队,树帜吹螺,犹如长龙,满载着粮食,日夜不停地驶往京师或军事要津,促进了南北经济的繁荣及大运河漕运事业的发展。 枣庄段运河的漕运开始于明朝。据史书记载,明朝两代,经枣庄段运河北上,每年从浙、赣、皖、湘、鄂、豫等地运来的漕粮多达三四百万石,需要两万艘船只;加上押运漕粮的12万人次的官兵,还有大量的官府水师船和商船、绎船、民间客货船,漂流在这条大动脉上的船只多达3万艘,连绵数十里,成为当时有名的景象。 大运河的漕运码头,全用青石建成,台阶经久历年,早被磨光,虽然已经废弃了百余年,但是她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与交流,对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漕运的兴盛促进了运河船舶的发展。近代船舶大致分为商船、民船两类,而且种类繁多,主要有粮划船、对漕船、驳子船、撇子船、四爪船等。这些船舶主要是木帆船。据记载,“大者能载2万斛”、“中者载千石以上”。 运河船舶各有特色,其中粮划船、对漕船、驳子船、风帆船航行快、稳定性好,载重一般为30吨左右,而撇子船、四爪船航行慢,吃水浅,适应在湖区和小河流航行,载重一般为10吨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韩庄运河不适宜大吨位船舶的运输,1953年,在台儿庄参加运输的木帆船,最大载重仅40吨,小船载重2.5吨。共有粮划、对漕、三节杆等各类船舶174只。1958年至1972年,伴随河道的整治,船舶吨位发展到近百吨,并出现了动力船舶,马力较小的拖轮也相继建造投入使用,但数量不多。 四、枣庄段运河的管理 由于运河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管理。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新开家和之后,峄县设置了管河县丞一名,管辖上至未姬庄,下至黄林庄共一百一十里的运河河道,驻台儿庄,受当时政府设立的分管农田水利等事务的兖州泇河通判管辖。为管理船闸,在台儿庄、顿庄、万年闸、德胜四闸立闸官署,各设闸官一名,分领侯迁、丁家庙、张庄河韩庄闸务。台儿庄闸、侯迁闸、顿庄闸、丁家庙闸、万年闸、张庄闸、德胜闸、韩庄闸各设闸夫30名,后又增加六里石闸夫30名,总计270名,这些闸官、闸夫的俸禄来自州县府库的河道银,每名按季给银十两八钱,另给地四十亩,住房两间,闸夫就闸居住,昼夜不离。此后闸夫时有增减,定额无数。 到了清代,基本循明代管理制度,管河县丞仍驻台儿庄,除闸官、闸夫外,沿运闸坝又增拨官军兵马守之,并兼治安。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运河枣庄段设有闸官18名,分别管理各闸闸务。 1902年至1908年闸官、闸署逐步撤销,枣庄段运河成为无人管理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漕运走向衰败,从清末到解放前一直没有设立官方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恢复并加强了对京杭运河的管理。1952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交通厅航务局运河航务管理办事处在台儿庄成立。1972年,经枣庄市委批准,建立山东省枣庄市航运办事处,是全市的港、闸、航道、水运的综合管理机构。枣庄航运办事处的成立,标志着枣庄段运河的管理开始进入了一个有序的阶段。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台儿庄: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背景和历程[ 07-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