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枣庄二中:凝积在母校石碑上的教育情愫也许是上苍的恩典,三十多年来,我很荣幸,几乎一直在母校学习、工作。当踏入母校第一天起,我第一次看到母校这么多的带着古老韵味的石碑,印象就非常地深刻,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的题词和碑文都沁入我心,都会夯实我对它的记忆。林林总总的各类石碑,不仅是母校古代、现代文化经典刻石的云集之地,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文化遗产,也是值得赏析的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它无不承载着特殊的母校历史,蕴藉着厚重的母校文化,它绵延百年,在母校形成一道别样的景观。工作之余,面对近在咫尺,迅速入眼的母校石碑,一直以来,我一直关注着亘古的风带着神秘的气息拂过碑上模糊的字迹,一直在脑海中复制着、回放着、遐想着沿着时间的轨迹它所讲述的一个一个关于寒窗,关于成名,关于与命运、与机遇争斗,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不可能不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或许,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动人事迹深埋在沉默不语的墓碑下。 说起母校的石碑,不能不先提到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那一块《兰陵书院董事碑记》,石碑上是这样说的:“书院董事,以专责任事。照得台庄新建兰陵书院,为教育人才之地,理应整齐肃静,垂于永远。俾肄业生童,长得潜心讲颂,方不虚同志勉学之意。今特慎选附近诚谨之士,分别董理各专责任。修脯经费,则出纳有属;整顿稽察,则辛勤共效。间杂喧哗之事,禁止必严;时节香火之仪,继续勿替。聪明者上进有资,亟思造就;违纪者廪官纠治,切勿殉情。勿以日久而懈弛,勿以猜嫌而偾事。所有选定董事诸君姓名,分列于后,任有专司,责无旁贷。勉之望之,切切,特谕”。看到这块石碑,作为教书育人的我就在心里对这石碑产生了敬畏和遐想,并不断的不止一次的仔细将石碑上刻写的不是太清晰的字儿读了下来,后来又抄写到了本子上,近期又发到了博客上。很巧合的是,石碑最后的落款是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而我是1984年到母校工作的。母校是1952年建校,而我出生时间是1962年。这两个相差二百年、十年的整数字,看似单纯,但对我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这也算是一种缘分了,使我对这块石碑、对母校的感情增加了很多的情愫。但愿,这份斩不断的缘分、情愫,让马上能够内退的我能够沿着斑驳的光影,为石碑上的母校,做一个特殊的、正确的注脚!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看到母校较久远的第二块石碑,面对沉睡着二百年的文明,面对着静默地立在校园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的这块石碑,我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情愫。这块立石于1818年农历十二月初六日(嘉庆贰拾肆年)的《重修兰陵书院议立规条碑纪》,使我想起了《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这句意为凡人都能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那么民风就能厚淳,激起了我的情愫。我想,没有教育的先贤在母校这块热土上汇成的滚滚兴学大潮,就不会有母校今日育人的洪流中的美艳浪花。他们是母校办学直至取得桃李满天下成就的栋梁和基石,是实至名归的教育先贤,母校一直直至今日不断的从“慎终追远,走进崇高”角度教育学子“性相近,习相远”可谓适逢其时。 还有一块石碑,在这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日子,在这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校园里,在这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师生前,因为碑刻上的精神而变得不普通。它不能不让我记忆深刻,它名字是《公建文昌阁字纸炉记》。看到这块石碑,使我不能不敬畏它那时就有的尊重知识、尊重先贤、尊重教育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看到这块石碑,使我不能不敬畏它那时就有的节约与环保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看到这块石碑,使我不能不敬畏它那时就有做事严谨郑重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历史,是开拓者创造的。她浸透了开拓者的血汗,所以当后人再次翻开这一页时,那滋味仍是苦涩而自豪的。母校的石碑,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还是炮火连天的年代所立的石碑;是古代、近代、今天所立的石碑都能证明这一点。在老校校园里还有一块未搬到新校的石碑,它成为老校的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石碑上刻的王化远,据说是台儿庄镇顺河街人,1925年安庆大学毕业。曾任西北开发督办处少将谘议。1915年在台儿庄清真南寺创办“穆民(回民)”小学,并出资购买校具。1919年假兰陵书院成立“国民高初两等小学堂(校)”。王化远先生两次捐银700块建校。1930年(民国十九年)农历九月,铜山县、邳县、滕县、峄县农工商学界同人在原台儿庄文昌阁前为其立“干国育才”懿行碑一通,表彰其热心教育、办学育人的事迹。王化远先生于1931年病逝。站在这块石碑前,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母校历史上的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王老先生的教育情愫值得后人肯定和赞誉,不愧是后人的楷模。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在母校,像王老先生这样对教育洒下血汗,献身教育的仁人志士、圣贤先哲不仅仅古代有,近代有,现在何止他一个!愿母校的讲台如这丰碑,光照千秋!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注释。母校的这么多石碑,是母校百年基业的一条极好的注释。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母校的石碑,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自豪感、悲壮感和使命感。我想,要读懂母校石碑是不是可这样说,母校有多少石碑就有多少故事需要读懂,要读懂,每一块石碑都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见证,也是母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拿1991年的那块《春风化雨,功照日月》的碑来说,它的碑文就是很完美的注释。碑文是这样说的:“我校创立于一九五二年十月。时占地五十亩,建平房三十二间。其后,虽屡经扩建,但仍未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之需求。区委、区政府,视发展教育为振兴中华之百年大计,乃多方筹措资金,仅一年,竞投入我校二百五十余万元。始得建楼四座,修平房五十八间,校容校貌大为改观。其间,市、区党政领导,亲临督导;全校师生,汗洒校园。为彰其功,以励后世,特刻(立)石以志之。”看到这样的碑文,我相信,只要了解母校历史的人,就更能读懂这些碑文的含义。 如果说,我反复勘辨的古代碑文的内涵是传统的教育情愫的话,那么,一块虽然历史不久远,是刚刚结束的,在母校迁建和六十周年庆典时所立的石碑,却代表了比较现代的教育情愫。这块碑的正面刻了“百年基业”四个大字,背面刻了《枣庄市第二中学迁建碑记》题目,正文如下:“枣庄市第二中学第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始建于公元一九五二年,初称兰陵中学。由此上溯乾隆四十八年创建之兰陵书院,民国三十五年复建之胜利中学,可谓一脉相承。学子含英,常新者桃李之苑;良师传道,不朽者运河之魂。夫治国之道,当以教化为先;教化之机,当以立学为本,今者政通人和,扬重教之风,应万民之愿,举全区之力,并赖社会各界鼎力襄助,乃斥资三亿元新建枣庄二中。新校于二〇一二年七月奠基,二〇一三年八月告竣。规制恢宏,遂成鲁南苏亲庠序之后大观也。新校占地四百余亩,设计建筑面积十二万平方米,教学班一百二十个,可容纳学生六千人就读。高楼与声馆争辉,领先时代;科技与人文汇聚,不愧一流。更有三中、六中通力加盟,名师云集,见前所未有之盛世也。观夫二中新校之后业,远承二百年兰陵书院之后衣冠,新壮六十载兰陵中学之懋绩。明兼容并包之理,爰开台儿庄当代教育之先河。愿群贤不懈,同心而育英才;新锐奋发,戮力以兴伟业。庶不负三十一万台儿庄人民之后厚望焉。特勒石为记,略叙事之后颠末。诚慰前哲,兼勖后昆,以励师生进取之志。”看完了碑文,我也相信,一切的教育情愫,特别是现代的教育情愫,不必要再做更完美诠释了吧,用任何语言去诠释,都可能是多余的吧。 母校不仅仅有石碑,还有很多石林。母校的石碑不仅仅是这几座,还有刻有“印月”二字、刻有与“台湾校友联谊会”、考入北大清华等相关的很多内容的碑林。说实话,我对刊碑勒石,传之后世兴致不大,却对这石碑上蕴含的教育情愫兴趣盎然,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时刻不忘。母校树立的石碑,我认为,绝不是古往今来不停息地轮番上演的,一幕幕为个人升官发财而对当权势力无原则地美化、不知廉耻地树传立碑的那种丑剧,更重要的是让它见证着二中人办学的壮举,彰显着二中人铭记历史、敬畏历史的教育情怀,凝固二中人忠诚于教育的群体形象,凝聚着二中人的精神和力量,肩负着二中赶超发展精神动力的历史使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母校的石碑树起的是丰碑,立起的是精神,铭刻的是敬畏,彰显的是大爱无疆的教育情怀!铭刻在石碑上的人和事,凝固的是往昔的峥嵘岁月,种在心田上的是为二中人的教育情怀。它像一把小小的干柴,燃起了万千二中人的炽热情怀;它像一泓清澈的小溪,滋润了二中人久涸的心田。母校的石碑需每一个二中人去敬畏、去珍惜、去创造。我企盼当今二中人愈益珍视这些苟延于世的“古董”,如同收藏名字名画、名瓷名器般看重,以真正体现它独具的存在价值和文化魅力,如此,母校的石碑——母校的历史才会更加光彩夺目,母校的教育情愫才会代代相传。(李敬沛)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