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念日】台儿庄大捷——一座城让“亡国灭种”成妄言“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1938年5月23日,美国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美国《生活》杂志如是说。 400年前繁荣一时的台儿庄在抗战中化为废墟,但作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却极大地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破灭。 6000房屋成天然掩体 “亡国灭种的危险。”2日上午,李大军讲述当年的抗战背景,作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副馆长,他对那段历史再熟悉不过。 抗战初期,我国自北向南包括北平、太原、济南等相继沦陷,华东方面上海、南京也落入敌手。日军为了加速灭亡中国,决定南北夹击,合围徐州,而台儿庄是徐州的东北门户,中日双方势必浴血争夺。 1938年春,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自青岛强行登陆后,与津浦线上的矶谷师团东西呼应,准备拿下台儿庄。情势万分危急,李大军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专门派张爱萍赴徐州面见李宗仁,传达中共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同时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也消除恩怨,一致对外。” 到了3月,战斗终于打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双方围绕城墙展开多次攻坚战和巷战。其结果正如教科书上所说,“中国军队用3万多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关于这场“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李宗仁回忆说,台儿庄拥有6600栋高质量房屋,为和日军决战提供了天然掩体。 也是在这场战役后,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向各地,“亡国灭种”的情绪就此转折。 日军头盔阻塞河流 1938年4月15日,臧克家曾来台儿庄,亲眼目睹了战后城内的破败。他在后来发表的文章中描述,“运河水流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日军的头盔阻塞了运河的水流。” “光在台儿庄中正门和运河里就打捞上来3000多具尸体,河水都被染红了。”94岁的孙英杰老人当时在兵站负责给前线送粮食、弹药。正如臧克家所描述的,当年的战斗场景孙英杰历历在目。在战斗结束后的几天,他的任务就是为牺牲的战士掩埋遗体,“实在太多了”。 “那时候,中国军队谈不上一人一把枪,很多士兵是用大刀和敌人作战,例如西北军31师,整个战役下来光手榴弹就耗费30余万颗。”纪念馆讲解员宋胜健介绍说。 战斗之惨还体现在中日双方的互相拉锯上。台儿庄清真古寺是当时向城内纵深挺进的必经之路,敌我双方曾经在此拼死争夺,拉锯战打了七天七夜。 “墙壁上的这些密密麻麻的弹孔就是作战时日军留下的,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战争是多么惨烈。”宋胜健指着被保留了七十多年的弹坑说。 1988年1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派人取走了一部分弹孔墙,陈列在抗日战争展室内,并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也成为当年日军侵华最真实的证据。 重建愿望70年后实现 两个精锐师团在进攻中败退,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也说明日本并非不可战胜。尽管没有公开承认在鲁南战场的败绩,但日方把指挥正面作战的第33旅团旅团长赖谷启悄然撤职。 宋胜健介绍说,军事上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达到了消耗兵力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改变了当时各国对亚洲战局的判断。 不过,经此一战台儿庄6000多栋商铺和民房,十不存一。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流血。参加台儿庄战场清扫的国民革命军第27师兵站少尉别志南,在《清扫战场》一诗中写道: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决定“在台儿庄重建新城”,但这一愿望终未实现。2008年,枣庄市政府宣布重建台儿庄。经过6年雕琢,台儿庄原貌重建,成为大陆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文化遗产公园。2010年连战访问台儿庄,他不仅盛赞共产党对国民党当年抗战伟绩的历史性肯定,也盛赞台儿庄运河古城重建的创举。 如今,台儿庄虽不复“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但古建筑错落有致,旧战场保存完好,台儿庄已然重生。(白雪岩 李泳君)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上一篇:大战故地台儿庄举行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09-03 ]下一篇: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首个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无名烈士墓敬…[ 09-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