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在最敏感的年纪体味生活之艰在最敏感的年纪体味生活之艰 像我这样的读书人,生活技能往往很差。太太经常怒斥:你这是幼儿教育缺失呀。我就只好承认:是的,我没有上过幼儿园。那时,老家不但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听说过幼儿园。当时流行的观念,是8周岁开始上学,直接念一年级。今天的孩子,8岁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了,这样想来,我应该有漫长而自由的童年,也算是幸运。 我们这一代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再出色的孩子,也没能成为田里一把好手。我这种书呆子自然不行,邻居家种田的好苗子,最终也不行:很快,农业机械化来临,传统的犁地和播种技艺,变得毫无用处。以往的种田能手非常落寞,他们是最后一批采用传统方式犁地的。很快,犁和耙,都和牛一起退休了,最初,犁会挂在墙上,后来都找不到了。 农村人很小就要跟着长辈在田里劳作,小时候,除了寒暑假,还有两周的麦收假期。从6月1日开始就放假了,儿童节都是在田里度过的。对小孩子来说,割麦子是最累最苦的活儿,蹲也不是,弯腰也不是,两个小时后就大喊腰痛,大人总是训斥:小孩子哪有腰?和同龄人相比,我做得更少。父母不舍得我们多做,炎热的夏季,父母在厨房烧火做饭,我们在外乘凉,总是受到邻居的嘲笑:这么大了,还不会烧火? 多大呢?不过十二三岁。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去田里拍下这样的照片,想必会遭到社交媒体的一片谴责:怎么能这样对待童工呢?这是纯粹的城市生活概念。对农村人来说,从学校退学后,就要全职谋生了。过去,是学习种田,如今则是尽量到外地,跟着年龄稍大的人一起,如果自己不挨饿,再能学点什么,就是莫大的满足了。 我到青岛读大学的时候,妹妹初中读完,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到青岛打工了。没能让妹妹读大学,是父亲的遗憾,但是好在妹妹学习成绩不好,正常情况下她没法考上高中,就更不用说大学了,那时,周围十公里,还没有一个女孩能够考上大学。最理想的结果,是去读中师或中专,毕业后可以到县城或乡镇工作,但不幸的是,妹妹初中毕业的时候,中专取消了。 那是一个海产品加工厂,在青岛的沙子口镇,距离我所在的大学有十几公里。按照家里给的地址,我在一个周末找到了那里。村里来了很多女孩,有很多比妹妹还小,她们住在一个很大的宿舍里。厂里的活并不太重,但是却需要穿防寒服下冷库,对十五六岁的女孩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如果不缺勤的话,每个月可以领到400元工资,她们只花掉100元左右,剩下的都攒起来,寄回家里。妹妹在这个冷冻厂工作了一年,带回家2100元。 对这些女孩来说,这种体验是长辈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她们要应对考勤,调换工种,规划自己的薪水,这些都是妈妈不会教的。这样的工作环境,没有任何劳动保障,以今天的观点看,大概是违反劳动法的。她们在劳作中慢慢学会权利观念,度量付出与收获是否般配。她们开始获得一种特别的友谊,不但给远在老家的朋友写信,也在工厂内认识陌生人。这个工厂,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也正好适合她们,从边缘开始体会城市生活。 她们和城市女孩一样爱美,开始使用化妆品,学会逛街。即使是城乡接合部的商场,也比老家镇上的商店好太多。春节回家,她们会买一大堆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和男孩子相比,她们更让父母放心。那些外出打工的同龄男青年,往往不甘心接受在城市底层打拼的现实,不少人走向犯罪道路。她们不同,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打工,挣钱,然后是回家,嫁人。妹妹她们那一批,几乎是老家第一代外出务工的女孩,她们长期在城市打工,但是最终还是会回到乡村。更年轻的一代,能够留在城市的就多了起来,她们逛淘宝,晒自拍,和城里女孩没什么区别。 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十五六岁开始,勉强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用工年龄,这是一代人的命运,也是中国外贸崛起的秘密之一。我曾带妹妹和她的工友到校园里玩儿,到学校食堂吃饭。她们羡慕在这里读书的姐姐们,却也懂得这是另一个世界。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美文欣赏】乡村,在等着年轻人回来[ 11-26 ]下一篇:台儿庄区实验小学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检…[ 1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