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润心灵】儿时的冬天儿时的冬天 杨恒战 儿时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从未听说过“暖冬”这个词儿。当树叶随着呼呼的北风纷纷飘落时,当孩子们兴奋得期盼着入冬第一场雪时,大人们更多发愁的是该如何度过寒冬。 随着冬麦播种完毕,冬天愈来愈近了,家家户户首先要准备过冬的食物和蔬菜。男人们要围着地窖忙碌一阵子,或挖新的,或整旧的。一种像圆井似的深地窖,多在宅院门口,用来储藏红薯。另一种类似地下室,择一空地挖个两米多深的方坑,用横梁、椽、树枝和秸秆搭顶,再用土盖严实,只留下一个出口就成了,多在宅院内,用来储藏萝卜、白菜、大葱等,人也可躲里边御寒。 女人们要把一家人越冬的被褥、棉衣、棉裤、棉鞋准备好。棉鞋穿得较费,入冬前要每人做一双新的。脏了的被褥拆洗一下,破了的棉衣裤缝补一下,然后拿太阳底下暴晒,直把棉絮的芳香味儿晒出来。孩子们正长个子,去年还刚好的棉衣裤今年就穿不上了,家境好的再做套新的,而家境差些的只能接上一截儿凑合。 物质匮乏的年月,压根儿不知道空调、电暖气为何物,市场也少有售卖专门取暖的设备。但乡下这些智慧的百姓却会变着法儿取暖,与严寒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入冬后,母亲都要用白粗布缝制几个大袋子,装满麦秸儿后把口儿缝住,俗称“草铺底”。用架子车从打麦场拉回家,一床一个,躺在上边既暖和又舒服。现在想来,这就是母亲自造的席梦思床了。 冬季最怕冷的要数孩子和老人,我和年迈的奶奶也不例外。我常和奶奶睡,奶奶越冬的床很特别,是吸引我的一个巨大诱惑。转冷后,父亲就在室内一角,借现有的两面墙壁,另两面用木橛围起来,填满秸秆便造出一个暖和的床。即便如此,每晚入睡前,母亲还要在室内点燃一堆麦秸,让姐姐帮忙拉着,将奶奶贴身的被褥放火上烤热。还不放心,再从村医家找两个空葡萄糖瓶,装满开水,用破布包裹好,放入被窝取暖。 漫长的冬季,田野变得空荡而静寂,看不到一个人影。无农活可做,勤劳的村民依然不愿闲着,女人们躲在室内织布、忙家务。男人们躲在地窖里忙活,用麦秸秆做锅盖儿或其他手工品,除自家用,多余的拿到市场上换钱。 雪花飞扬时,就到了最严寒的时候,对我们孩童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冷”!屋檐下常挂着长长冰凌,地面也常结冰,上学路上不小心会滑倒,惹得其他人哈哈大笑。尽管我们被棉衣裤包裹得严严实实,头上也扣着厚厚的棉帽,却依然遭遇冻耳朵、冻手的痛苦。 学校为给学生取暖,在教室后边垒个小煤灶,班主任老师早上把火打开,晚上再把火封住。尽管如此,还是觉得冷。负责而有爱心的老师就想办法驱寒,在课下组织孩子们玩挤尿床的游戏。男生女生挨着有阳光的墙壁一字排开,从两头儿使劲儿朝中间挤,被挤出的同学重回两头加入再挤,不觉中就暖和多了。 星期日,因为严寒,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很少出门。家家户户有用土坯和砖头砌成的大煤灶,上边有个平台,成了我的好去处。即便写作业也把凳子搬到灶上,边取暖边写。作业写完了,还不愿下来,即便母亲做饭,也不愿下来。母亲嫌碍事,硬是把我拎了下来,娇惯的我会哭闹,疼我的奶奶就找来玉米芯点燃,哄我取暖。 冬日,对于乡下的孩子,大多是沉闷而枯燥的,除了下雪和过年。儿时的冬天常下雪,且很大,常把树枝压弯甚至压折,每一场雪都会让我们变得兴奋起来。上学时,会自觉带着铁锹、扫把等工具,说是为了扫雪,更大的兴趣是在校园内堆雪人。而过年则是最激动的时刻,意味着有好吃的美食,有新衣服穿,有一些不多的压岁钱,对于我们男孩子来说还有鞭炮可以玩耍。 过年后,意味着寒冬快结束了,我们像经历了一场严酷的考验,长长地吁了口气,希望不会遥远,温暖很快就要到来了。 岁月如梭,几十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如今的冬天感受太平淡,甚至会不觉中过去,但儿时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却依然记忆犹新。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滋润心灵】还乡的艰辛与美都在消失[ 01-23 ]下一篇:【滋润心灵】经年后,往事都是笑谈[ 0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