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胜景>>正文内容
  • 台儿庄古城:步云桥畔《去思碑》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在台儿庄古城古运河之阳边步云桥畔有一通石碑《峄侯马公去思碑》。碑首为圆首,碑座长方形;通高约1.8米,长0.9米,厚0.25米。“碑侧” “碑阴” 无文字;“碑阳”有界线,界款约2厘米。碑正中为大字“峄侯马公去思碑”,每个字约有16X9.8厘米,严谨而气度外溢,雄浑兼具通透,阔达内蕴舒缓; “碑阳”左、天启二季仲春吉台庄集”,下为立碑人与赞助者及施资钱数,其中有捐资人杨起风,褚德培等等;碑右“希曾号眉松浙江余姚人”。
            碑身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个侧面称“碑侧”。碑文一般刻于碑阳。顶部称“碑额”、或“碑首”,主要用以题刻标题。碑首的形状不一,常见的有圭首、圆首或方首,华丽者为螭首。碑的最底部称碑座,或称碑趺,主要用以稳固碑身。质朴的多为方座或梯台形座,华丽的多刻有纹饰或为龟趺。
           《峄侯马公去思碑》,“()希曾号眉松浙江余姚人”,括号处有残缺,可判定不带姓氏因为尊者讳的缘故。在峄县有三个希曾,一是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督修邑附生李希曾;一是王希曾,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职官下》(卷十九):载“王希曾,字道宗,南直怀宁进士,万历八年任。廉明多善政。”“以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秋仲分符于峄。峄,故所称缯、承、兰陵地也。距周孔之墟仅三舍而近,何幸得其遗民而治之……适石葵贾太史……家居。……有良史才,余每过之,移日邀惠成编,先生即欣然命笔,考古猎轶,搜问举知……发为论著(万历十年《峄县志》)……万历癸未(万历十一年,1583年)夏六月知县事古皖王希曾书于思补堂。”(光绪版三十年《峄县志•序》)
            “马希曾,字眉松。余姚人。举人。天启元年以四氏学教授升任。居官七月,用前任事考去。去后三月,而城为莲妖(封建士大夫对白莲教起义的蔑称)所陷,身名反以此获全。”光绪三十年版《峄县志•职官下》(卷十九)。天启元年(1621年),浙江余姚县才子马希曾出任峄县知县。马希曾的学问,驰名江南,被朝廷任命为“四氏学教授”。封建帝王崇儒尊孔,专业孔、孟、颜、曾四姓别立学馆。元忽必烈中统二年于山东曲阜县立孔、孟、颜三氏学.清代沿袭,并设四氏学教授一人,学录一人,专管教授四姓子弟。专门给四个姓氏家里的学子授课讲学,可以说是在“圣人家里当家教”,没有高深的学问是无法胜任的。况且“外史氏曰:太史公谓鲁滨洙泗,犹如周孔遗风,俗好儒,备于礼。……鲁东海间,而兰陵承十居五。……而刘向亦曰兰陵多学…”“汉兴,尊用儒术,贤良博士时有登进,而东海兰陵尤多以文学致身通显。……其间瑰玮杰特非常之士,岂无承籍贵势焯有声烈?而当时之史,既以失其事而不能说详,至私家之称诵,又以文献散不可征信,以致湮郁不彰者盖亦多矣。(光绪三十年《峄县志•乡贤》【卷二十一】)
              马希曾学贯通籍,儒雅博学,被朝廷授为峄县知县。马公来到峄县不久,加固增修峄县城。峄县城初建时为土围子城垣;成化二年(1487年),由知县毛凤鸣整建为石头城,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城池的规模。城墙高一丈五尺,厚度一丈,其内外壁面皆为长条块石料砌垒,中间填以夯土毛石以及白灰、麻刀、沙子等杂料浇制混凝,形成浑然一体的建筑结构。
             马希曾工作之余与峄县文人唱和。在知县任7个月的马希曾匆匆离开峄县,离开台儿庄,离开运河。也就是“天启二季仲春”,即天启二年1662年当地老百姓士绅学子为他立了这块去思碑,其中就有杨起风,褚德培。把他尊称为“峄侯、马公”。 短短几个月的任上,能让人们记住并为之立碑确属不易。杨起风,褚德培峄县俊彦。万历甲午(1594年)举乡试。屡困公车。以亲老不仕。有诗文<<仙人洞>><<过峄县>>《奎梁桥记》等。褚德培,字蒿华。十岁操觚为文。万历乙卯(1615年)举人,崇祯戊辰(1628年)进士。著有《纪蠹》《谏草》《问蜀》《入秦》等疏稿诗集。二人事略均载光绪版《峄县志》。
             为何称马公为“峄侯”?古时知县为一县之尊,管理一个县的行政事务的官员;又称县宰,王莽新政时曾改为县宰。有时仿古制称为“百里侯”,如县长选举可能会说成 “百里侯之役”。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的县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隋书•百官志》述南朝陈的官制,仅言县令。唐代县分三等,不再有令长之分,宋以后临时由京官管理县政,叫知某某县事,明清改称知县。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唐宋以后有所更改,至民国时,又改称“县长”。《后汉书•郑弘传》:“旧制,尚书郎限满,补县长令史丞尉。”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一》:“为县长所杀。”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刘陶为县长…。”春秋时陈国苦县的县长称为县正;鲁国中都县的县长则称为县宰。县令、长在秦简中又称为县啬夫或大啬夫。 
             步云桥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呢?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之前,这里并不是运河航道,只有一条季节河。当地居民在宽度有限的河上建了一座小石桥,供平时通行。泇运河开通之后,河面变宽,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能力建造下面可以过船的跨河大桥,而这里作为船只装卸货物的繁忙地段,又不允许私人渡船提供摆渡,运河因此成为一道“通途”。 没过多久就亲临台儿庄,拜访漕河官员和当地士绅。他发现运河上没有桥,于是捐资建了一座竹木节构的大桥。大桥修好,方便了行人,人们感激不尽,纷纷为他烧香许愿。马知县离任三个月,白莲教的分支武装徐鸿儒部队,打开了峄县城,烧杀抢掠,城里官民死伤无数,连城隍庙都被烧掉。马知县因为提前离任,躲过一劫。老百姓都说这是好人得到了好报。
             直到清朝,马公桥仍然坚固无比。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大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途径台儿庄。峄县李克敬,当时正在滕县讲学,听到康熙南巡的消息,拾掇行囊,连夜赶赴台儿庄,向康熙皇帝献认《雅颂八章》。据文献记载,许多文人,把自己的颂诗摆在这座桥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从众多才俊献认的诗赋中,钦定李克敬的《雅颂八章》为第一,贴出皇榜,改变了李克敬的命运。第二年,山东乡试,李克敬赴济南应考,成绩全省第一,然后赴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有人说,这座桥,使李克敬平步青云,于是改名为步云桥,楹联“梯级可谐欣捷步,云程有路喜先登。”说的就是李克敬通过读书成为国家栋梁的故事。资料来源:《峄县志》《解读台儿庄》《峄县城与坛山道士》等。(时培京 杨成骏)

                                                                                                                                          (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专题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