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流光溢彩台儿庄 《国家电网报》夜色中的大运河。 历史悠久的运河古城 我就这样沉醉在台儿庄的夜色中。霓虹照耀下,穹顶飞檐在夜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九曲回廊内人们闲适地小憩;街市上,一家接一家的商铺、酒吧打开招牌灯,争奇斗艳,挽留着人们的脚步。站在拱桥上,眼前是逶迤绵延的大红灯笼,像镶嵌在河两岸的红宝石,熠熠发光;低头,河水在灯火的掩映下泛着波光,静静地流淌。年轻的船妹摇桨清歌,似仙子从水面飘过。船上的游客想必已醉了,却不知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夜色中的大运河,在古老与现代、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中熠熠生辉,令人惊艳。 这是大运河第一次在我面前展露如此的样貌——含蓄、妩媚、摇曳多姿,与我记忆中的她完全不同。记忆中的大运河,是一条因封航而荒废的河道,长满芦苇杂草,浅浅的河水也不太干净,更谈不上什么夜色灯火了。听父亲说,他小时候,运河还走船,但我一次也没见过。古运河的繁华和她带给家乡的荣耀,早已在历史长河中飘远,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说起台儿庄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西汉,明万历三十年大开泇河,使台儿庄成为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运河漕运进入鼎盛时期,台儿庄也呈现一派繁盛景象。1938年春天,那场震惊中外的大战,使这座古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坚固的城墙、威严的衙门、宽敞的会馆、庄重的庙宇、华丽的商铺、朴素的民宅,基本上成为废墟,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运河水被鲜血染红,古老文明的台儿庄城变成一片焦土。曾参加清扫战场的别志南先生,有诗记录下当时的惨景:“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在大战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清真寺内,斑驳的墙上,累累弹孔清晰可见,枪声嘶喊如在耳畔。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台儿庄也由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文化名城的现代生活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年繁华的经济重镇随历史变迁而一度沉寂,生长于斯的人们思考着该如何担负起文化振兴的重任。如今,身处这集江南秀美与齐鲁文化于一身的北方水城,我不得不赞叹,台儿庄的重建再次证明了鲁南人的眼光和胆略,他们没有枕着历史书昏昏欲睡,而是将古老的传说演绎成今天的传奇。听当地人介绍,5年前,这地方是片棚户区;5年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大运河畔唯一一座融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八大建筑风格为一体,集各类庙宇于一城的文化名城。 台儿庄是文化之城,此言不虚。半日闲谈、马可波罗、四月天……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主题,光听这些名字就足以令人浮想联翩。古城内有税史、私塾、驿站、奏折、票号等100多个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引入了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你可以触摸运河古城的历史沧桑,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 但是最让人流连的,还是夜色中的台儿庄。如果说有了水,台儿庄才有了神韵,那么有了光,这水才灵动、城才鲜活。到台儿庄来,没有人仅仅是为了考古寻根,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在古风古韵中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当瑰丽的灯光亮起来,动听的音乐响起来,台儿庄这位从明清穿越到现代的美女,收起冷峻的表情,变得亲切可人。我不禁联想,如果没有了灯光,台儿庄的夜晚将是多么死寂啊!据说当年漕运最繁华的时候,这里曾是“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而今,现代化的灯光亮化工程将这座古城装扮得更加多姿。4D影院、音乐酒吧更让古城多了现代都市的气息。《国家电网报》 (2011年12月23日 第9版 作者:张婷)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王平:行走台儿庄 《南阳晚报》[ 03-19 ]下一篇:周敏生:旷世绝美的凤凰——台儿庄古城的前世今生[ 03-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