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台儿庄建筑与大运河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罕见的拥有十多种建筑风格的城镇,之所以如此,是与闻名世界的大运河息息相关的。本文想粗略地探究一下台儿庄古城十多种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十多种建筑风格的特点,这些建筑物和建筑风格的共存对台儿庄古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 台儿庄诸多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
     

             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京杭大运河枣庄段(也叫泇运河)开通,而后历经不断疏浚改造,通航能力不断提高,公元1605年,通过泇运河的粮船达7700余只,“粮船由此过者三分之二”,同时,为保住水源,在泇运河上先后建设八道节制闸,以保证河水不断流。明末清初及至清王朝大部时期,台儿庄泇运河都是京杭运河南北运输的主渠道。由于是主渠道,大量的商船、民船都要经过台儿庄;由于建造台儿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年、张庄、德胜庄、韩庄八道节制闸,大量的船只都要在台儿庄停留较长的时间。因此台儿庄的人气十分旺盛,商贸业十分繁荣。台儿庄成了京杭大运河上少有的水陆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出现了“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景象。据《峄县志》记载:“当乾嘉盛时,漕粮数千艘,皆道泇河北上,而下游商贩货币流衍”,“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台儿庄“为峄(县)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峄)县数倍”。当年的台儿庄街巷众多,店铺林立,如和顺、东成家、三义祥、恒济、中和堂等商号店铺20余家,临河的诸多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在沿岸修建了十几处石阶码头,如:四十万、朱家、郁家、王公桥、骆家、谢家、小衙门、小南门等等码头。百货杂货、布匹药材、烟酒油盐、皮革绳经、饭店、铁银、瓷器等上百家,明末清初出现了“郁、郑、马、黄”四大家族,清雍正、乾隆年间,又形成了“燕、尤、赵、万”四大家族。
            繁荣的台儿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邦,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纷至沓来,落户台儿庄经商贸易,他们带来了家乡的建筑艺术,于是就出现了晋派建筑、徽派建筑、江南建筑、闽南建筑、岭南建筑,自然,也有当地的鲁南建筑。繁荣的台儿庄也吸引了世界五大宗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进入台儿庄传经布道,又形成了多种宗教建筑。繁荣的台儿庄需要政府的管理,于是清政府又设置了参将署、闸官署、县丞署等管理机构,以及驿站这样的服务机构,这又出现了官衙建筑。可以说泇运河带来了台儿庄的繁荣,台儿庄因河而建、因河而兴,而繁荣的台儿庄又吸引了全国商邦,吸引了各派宗教,这一切又需要官府的管理。不论是商邦,宗教人士,还是官员衙役,他们都需要居住。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建筑文化,建造了各自的建筑物,这就形成了台儿庄十多种建筑风格。
             建筑是文化的集合体,既体现了建筑布局文化,又体现了建筑结构文化;既体现了绘画艺术,又体现了雕刻艺术。建筑物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自然的力量和法则,又体现了人类的素养和追求。十来种建筑风格,形成了多种文化的建筑群体,加在一起就是人类文化的博览园。专家学者,文人墨客,普通游客走进台儿庄这座建筑文化博览园都能启迪心智,一饱眼福,受益颇丰。
     

    二、台儿庄诸多建筑风格简述
     

    1、徽派建筑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二、三百年,他们为光宗耀祖、炫耀乡里,在购置土地田产的同时,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堂、学校等。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布局合理、变化自然。因此,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土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明清时期开放、繁荣的台儿庄涌进了一大批徽商,他们把徽派建筑带进了台儿庄。台儿庄的徽派建筑既有徽派民居粉壁黛瓦、雕镂精湛、马头墙层层跌落的特点,又有和北方建筑、水乡地理融合的地域特色。主要特点表现为:马头墙长度较短,但跌落层次更多,马头墙上装饰性砖雕更为丰富,临街的一面不是封闭的仓库门楼,而是传统的鲁南出厦抱格排门式商业建筑,院落中心厢房也不仅仅是向内的单坡屋顶,也有采用两坡屋顶的形式。
             徽派民居外部为四方形,外面的白墙高耸,里面的房子沿着四周布置,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屋面向内倾斜,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式。墙的上端,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山墙,有一定的防火功能,封火山墙都是由水平直线构成的,端庄、严肃,白墙与黑瓦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被称为“粉壁黛瓦”。
            徽派建筑大量地使用了木雕、砖雕和石雕装饰,使得整体建筑精美高雅,富有文化。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装饰效果极佳。木雕表现在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其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八宝,取材广泛,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场景。不同的建筑部位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有线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柱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基、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取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派民居都是院落形式,而院落的基本形式有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在此基础上又可组合发展,变成各种复杂的形式,甚至可以继续组合,发展出复杂的院落形式。在一条纵轴上前看院落的排列结构“步步升高”,而每一个院落都有一个正堂,四层院落称为“四进堂”,每一堂便递高一级。
            徽派民居的内部造型上来说是楼房形式,正房是人字形屋顶,大多是三开间,中间开间的楼上楼下都是不带窗的敞厅形式。厢房是单坡屋顶,楼上楼下都有隔扇门窗。无论正房还是厢房都是木结构朝向院落,没有砖结构,且外围一圈都由高墙围合,所有屋顶都向院内倾斜,没有向外倾斜的屋顶,一旦下雨,雨水全都流到自家院子里,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从外部造型上看,徽派民居非常简洁,建筑外面都是白色墙壁,很少开窗子,变化主要在墙体上部,墙体上部都以小青瓦做成墙檐,墙檐看似小人字形屋顶,墙檐上还有屋脊,为原本看似方盒子的民居外形,增添了艺术灵性。
    2、晋派建筑
            中国的四合院是中国北方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已初步形成。四合院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是华北地区民间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方或长方形的院落,以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中国人的理想居住模式非四合院莫属,厅堂、房间、院子、私塾、书房、游廊、厨房等一应俱全,大户人家甚至有园林、车马。关上大门,自成天地。四合院的精髓在于“合”字,无论物质的“合”,精神的“合”,都将家庭成员紧紧地“合”在一起,让居住在里边的人们能充分发挥尊老扶幼、晨昏定省的和睦共处精神。
             晋商曾称雄国内商界500年之久。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明清时期繁荣的台儿庄自然少不了晋商。台儿庄的万家大院、日昇票号都是典型的晋派建筑。
             晋派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可是与北京的四合院在建筑形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山西四合院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四合院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台儿庄的晋派民居兼具北京四合院和晋中建筑的特点,平面布局上遵循四合院的规矩方正,回廊回绕的建筑特色,屋顶为四合院建筑惯常采用的双坡屋顶。建筑材料常采用青砖砌筑、青砖铺地,砖雕和木雕风格活泼、自然,纹样写实,也常使用晋中建筑惯用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
             山西是北边重镇,自古战事频繁,商贾大户尤其注重住宅安全。院落封闭的外观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这一切似乎使山西民居产生一种冷漠的感觉。山西民居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的共同作用,使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民居虽古朴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山西民居的特色。
            在山西四合院的外观造型中,华美的宅门是重点中的重点,这在宅门的形式,做工精良程度等方面有所反映。山西四合院宅门有府第门、垂花门、车马门等,材料有木构、石砌、砖雕等,色彩或艳丽或肃穆,辅之以木雕匾额、柱饰、砖雕、石兽等等细部装饰,更增加了宅门的艺术魅力。
            山西民居对外的山墙一般都不开窗,且高大壁立,外观封闭。以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四合院,外观因宅而异,高度、形制、细部各不相同,错落有致。从外观看山西四合院在山花、烟囱帽、脊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等细节的塑造也独具特色,灰色的墙面成为细部的背景和衬托。风水楼和风水影壁增加了封闭外观的视觉层次,成为山西民居最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景观。
            山西民居外雄内秀的性格特征,还在宅外壁立的高墙和院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物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尤以垂花门的做工最能表现出山西民居中装修艺术的特点。门上的木雕精细传神,有的做小巧的斗拱,出挑做成卷云的式样,木构件上都雕有花饰,显得格外朴素雅致。大门檐下匾额上的题字更是书法精美、做工精细,内容颇具文采。山西民居的屋门、窗的造型及使用方法也很独特,所有的窗格都做成式样繁多的吉祥图案或图形,层层门窗做工精细巧妙,与实体墙构成鲜明的对比。宅内的砖雕艺术,大到一座门楼或影壁,小到一座屋顶脊端的小兽,烟囱帽、小土地龛,乃至硬山墙上的悬鱼饰物都是精雕细刻。
    3、水乡建筑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极富有文化韵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士大夫向南迁徙,大批的人才、技术、资金向这里聚集,使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形态百异,各具特色。由于人口稠密,土地珍惜,江南的建筑非常注重节约土地,而在房子的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赞美。 
             一个地方的建筑模式,与其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江南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河流湖泊众多,开发历史悠久。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经济基础,居民根据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塑造了极有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点。台儿庄地势低洼,居民筑台而居,形成了汪渠相连、水网纵横的类似江南水乡的自然条件。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商人纷纷落户台儿庄,他们把江南水乡的建筑带进了台儿庄,并与台儿庄运河航道及水系相结合,建造了台儿庄水乡建筑。台儿庄不少临水建筑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
              水乡建筑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风貌。精巧典雅、色彩肃穆是江南民居的重要特点。白墙构成的“虚”和墙面装饰及屋顶构成的“实”形成中国画一般的优美对比。水巷、小桥、踏渡、码头、水墙门、过街楼等建筑小品极富人文魅力,大展工匠才华,充满着许多文化创意气息,像是画在大地水网上的画卷。
    水乡建筑根据规模可分为大宅、中宅、小宅三类。纵向称进,横向称落。大宅多则九进,少则四进,多到七落,少则一落。大宅在平面布局上,通常都有严格的轴线,正门朝南或朝东,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大宅主落一般有五进,依次由门厅(沿街有的带店或带楼)、轿厅(停放轿子)、正厅(接待主要宾客、举行婚丧礼仪)、内厅(会见亲戚好友、家庭议事)、女厅(也称上房,常为居住用房)组成。主体建筑以厢房或院墙合围成院落,边落一般不独立开门,常由花厅(会见常客、举行宴会等)、书房、花园、内宅、厨房(多沿后巷开门,不造成干扰,但无家庭专用浴室、厕所)组成。宅的入口沿街或沿河,便于人员的出入和物品运送。两落后门往往设背弄,这样既分开了不同身份人的交通路线,又增强了内宅的私密性,并有利于隔声、防火、防盗。
            中宅与大宅形式上相仿,就是进数少些,一般少于四进,也无边落。小宅规模较小,多为一到两进,布局也较为随意。
            水乡建筑一般由天井、砖雕门楼、墙、地面、窗、屋顶、山墙等构成。天井用于采光通风,有的宅落设前后两个天井,后天井较小。砖雕门楼是宅子的装饰品,明代较为简朴,清代雕花较为繁琐,门楼上都题有匾额,墙壁有重要的防火功能,一般山墙皆高出屋面,做成阶梯式或平头高墙,称为“封火墙”或女儿墙。露天的地面多用石板条铺或块铺,也有用裂纹石块、鹅卵石砖铺砌,室内地面用砖铺。屋顶铺青瓦,坡面向内微曲,便于排水。大中型民居主要厅堂屋脊头做成龙、凤等花饰。小型民居只用瓦竖砌,两头做简单纹饰。普通山墙为不出屋顶的硬山墙,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窗户的形式多种,有槛窗、高摘窗,窗棂格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百种之多。大型豪气的窗棂格雕花种样繁多、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雕刻精美。
    4、闽南建筑
              我国大部分民居都使用青砖青瓦,构成了中国民居深沉清雅的艺术特色,但唯有闽南建筑使用红砖红瓦,别具一格,体现了色彩鲜明、喜庆祥和的艺术特色。闽南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的建筑特色,闽南四合院的正面非常华美,红色砖门与灰绿色石头相得益彰,建筑物的勒脚、墙体、窗棂、檐边构建许多图案,加之雕塑的使用,更显得文化丰富、工艺精致。台儿庄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内地商帮,而且以远洋贸易为主的八闽商人聚集于此,带来了闽南的建筑文化。台儿庄的闽南民居既保持了红砖红瓦的祥和喜庆的特色,又在构造形式上屋脊弧度要平缓得多,体现了台儿庄的地域特色。台儿庄的天后宫及周边建筑物都属于闽南建筑体系。
             独特的闽南民居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它有着整体形式美感和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闽南民居墙的结构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的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这种点、线、面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白色花岗石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上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就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闽南民居的一大特征。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中极为突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边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而又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砖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墙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的红砖与规则的条石,并按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美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镂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的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到一种丰富的视觉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  等,两边对称协调,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也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色或红色,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形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这些中心图像应是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很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案统一起来。
            闽南民居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等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案都有它自身的象征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龟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些象征和隐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些图案或纹样的双关也是闽南建筑文化的特色之一。
    5、岭南建筑
            岭南是指我国南方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地区。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岭南建筑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有城镇型民居,如广州西关大屋,有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有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等。崇尚自然的中西兼容是岭南建筑的最大特点。
           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这种布局既有利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有利于通风散热。岭南民系的复杂性和岭南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岭南民居的丰富多彩。锅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拥挤中求疏朗,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还有多样性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题材洋溢着浓厚的异国风情,成为中国建筑中的一大奇葩。粤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海外贸易起家,然后辐射全国。台儿庄的粤商虽然不多,但也留下了一些广府民居,即人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下面仅谈谈广府建筑。
             广府民居第一个特点就是通风和阴凉,这也是岭南建筑的艺术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防潮防晒。第三个特点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的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第四个特点就是建筑造型上有很大的“镬耳”,即在房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镬耳屋是粤西特有的建筑,明清两代只要有了钱,发了财,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马头山墙又称封火墙,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用白灰粉刷,墙头盖以青瓦,两坡为墙檐,白墙青瓦,明朗素雅。广府民居受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极为明显,一般都是封闭的建筑群。广府建筑的房子都是三合院,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的人家以镬耳封火墙为标志。建筑材料一般是花岗岩和江沙岩,两种材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部风貌。
            岭南园林在建筑形式上有如下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玲珑剔透的织锦。三是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面看,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天井、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向前部,左边为书房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    和小姐们七夕拜月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院中栽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6、鲁南建筑
             鲁南民居建筑形制规整有序,一般为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八十年代前普通人家的房子一般都是泥墙草顶,经济条件好的为砖墙瓦顶,台儿庄及周边地区民居建筑大都如此。
            鲁南民居的布局有两合院、三合院、四合院,以一进四合院为例,坐北朝南,北面为主房,一般为三间,中间为堂屋,是吃饭或会客的地方,东西两侧为卧室,东边为长者居住的地方,西边为免辈居住的地方,南边称为南屋,中间为过道,即大门通道,东侧为厨房,西边多为仓库,西南边角经常留有厕所或排水通道,东西厢房矮于堂屋,这是风水学的要求,或做厨房、书房、住房、仓库。堂屋门西侧放置石磨,磨面或磨煎饼糊用,房前屋后院内植树绿化。
             鲁南民居结构简单,功能明确,外形古朴、简洁。以主房为例,一般为三间,长10米左右,3.3米分间,宽4米左右,分间一般用实墙,也有用金字形梁架分间的,,地基一般用规则或不规则的青石,墙体为泥墙或砖墙,房顶用木棒分级,脊檩用料较粗大,横挑木棒直接放在实体山头或金字形梁架上,上边用秫秸把排实,盖泥,然后缮草(麦秸、稻草等),或缮瓦,缮草的屋脊用泥泥上,缮瓦的屋脊用水泥勾缝。山头边脊用泥泥上,俗称压屋。鲁南民居门窗上面用过木,木门木窗,门单扇双扇都有,窗为木棂格窗,窗户一般不对外开,只对院内开,以保证严密安全。
            鲁南民居用料,地基用青石,墙体泥墙或砖墙,屋顶用木棒,秫秸、麦草、稻草等。如瓦顶的则用瓦,门窗用地方木料为多。用料经济、实用、方便。
            鲁南民居瓦房的装修细部主要体现在墙体、砖  、檐口、博风、屋脊、门窗和砖雕上。墙体堆砌方式有卧砖、甃砖、陡砖等,与灰白的过墙石交织形成丰富的立面效果。砖券有平券、木梳券、半圆券等。檐口有菱角檐、折子檐、抽屉檐、冰盘檐等。砖博风分为方砖博风、雨散博风两种,与挑檐石形成山墙的装饰。屋脊正脊多用小青瓦片砌连续铜钱形,并排的两栋房屋正脊多用小青瓦片逐层叠砌三角形的镂空脊,正脊采用短银锭竹节,砂锅套、鱼鳞花瓦顶,屋脊的收头部分却与南方建筑相似,脊端用竖砖衬,并抹灰做起翘,颇有苏式毛脊的水乡神韵。总之,鲁南民居装饰不多,以简洁朴素为特征。
            台儿庄兴隆村的茅草屋,具有穴居的历史印记,丰富了居民建筑类型,体现了回汉文化的交融,洋溢浓郁的运河气息。
    7、欧式建筑
             由于西方宗教文化在台儿庄的传播,由于西方建筑文化对台儿庄的影响,台儿庄古城及周边出现了不少的欧式建筑,有的是宗教场所,如天主教堂;有的是经营场所,如顺河街、台儿庄火车站(李宗仁史料馆)。台儿庄的欧式建筑大多是中西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第三个特征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接小券,门窗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巴洛克建筑风格特点是建筑轮廓凹凸不平,墙面曲线波浪起伏。强调动感,追求个性,注重色彩喜欢用浓烈的色调。外形自由多变,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型空间,以宣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巴洛克建筑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建筑具有强烈的庄重、对称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凹凸感,用大量曲线代替直线,使形象产生强烈的扭曲感;多繁复的装饰,用许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筑产生丰富的运动感用不完整构图代替完整形象,如断山花、重叠山花和巨型曲线等,以突出个性。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文化上保持了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组合随意、装饰华丽,窗户较大广用尖券或四圆心券,建筑的四角外挑凸窗、上立尖顶,屋顶陡峭、内设阁楼、脊檐精巧建筑特点上:巨柱式立面、水平三段划分、左右五段处理、两端及中部突出、中部上端加山花成为构图中心、内部是豪华的巴洛克装饰风格。建筑风格:宏伟庄严、形体和谐、结构清晰、色彩凝重。
    8、宗教建筑
           由于台儿庄的繁荣和开放,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先后到台儿庄传播,形成了许多宗教建筑,如文昌阁、关帝庙、清真寺、泰山娘娘庙、妈祖庙、基督教堂等。
    (1)佛教建筑。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中国寺庙建筑布局大多是正面中部为山厅,山门内左右分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佛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别列在中部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佛教建筑与官式建筑有许多共同之处,等级森严。
    (2)伊斯兰建筑。中国的伊斯兰建筑是中国式的布局和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的融合。中国的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布置若干进四合院。中国化的清真寺建筑突出表现在大门,邦        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大门一般为中国寺院的庙门,中国传统楼阁式的邦克楼,中国土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清真寺建筑装饰丰富多彩,成功巧妙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融合,建筑群的色彩基调一致,突出伊斯兰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法取得伊斯兰教特色的装饰效果。清真寺尽管采取不少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但伊斯兰建筑的基本原则必须严格遵守,必须具有伊斯兰建筑的特点。从建筑设置上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内部有圣龛(米合挂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
    (3)道教建筑。道教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物有机结合的独特风格。道教建筑可称为宫、观、道院、庙等。一般说来,宫、观规模较大,供奉显赫的帝君;道院规模较小,供奉的神灵不及“天尊”“帝君”显赫;庙则可大可小。道教各派的宫、观在建筑样式上与传统的宫室殿宇或宗庙祖祠相似,区别只是规模的大小不同。宫、观一般布局为:前面是山门、华表、幡轩,华表以外属于俗届,华表以内属于仙界。山门之内正中是中庭,它是宫、观的主要部分,庭内有大殿,由于规模不同,大殿数目不等。各殿堂供奉的神因地区不同和道派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正殿供奉三清、四御等天神,两侧配殿供奉其他尊神。中庭两侧有东西道院,供奉一般神仙,并建有斋堂、寮房等。
    道教建筑的装饰,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如用松柏、龟鹤象征长生等等。
             另外,随着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的开通,台儿庄逐渐繁荣,明清王朝政权在这里陆续设立了一些管理及服务机构,如参将署、闸官署、县丞署、台儿庄驿等,这些都是官式建筑。官式建筑在外观上表现为一种崇高、雄伟、辉煌的气势,通常是建筑面积大,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当然级别不同,建筑规制也不同衙署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大多有规划的集中布置,个体建筑采用庭院式布局,建筑规模视其等第而定。衙署中正厅(堂)为主建筑,设在庭院正中,正厅前设仪门、廊庑,遇有重要情况才开启正门,使用正厅。正厅的附属建筑为长官办理公务的处所。清代各级衙门的建置,从建筑布局到衙署结构甚至油漆彩绘,都因其等第、级别、职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清朝规定:“各省文武官皆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官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依次而减。”通常情况下,建制完善的衙署同时要满足各种办公、居住等需要。大堂、二堂等作为主建筑位于中轴线上。此外,衙署内还有架阁库,用来储存文牍、档案,而仓库、军器库设置也必不可少。
     

    三、台儿庄诸多建筑风格恢复重建的意义
     

            大运河带来了台儿庄的繁荣,推动了台儿庄经济的快速发展;台儿庄的繁荣吸引了全国大商巨贾,吸引了各种宗教的进入传播,促使了官府对台儿庄管理的加强,从而产生了诸多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建筑文化博物馆。然后,1938年春一场台儿庄大战,把诸多建筑物毁坏殆尽,灿烂丰富的建筑文化荡然无存,每一个台儿庄人都希望台儿庄古城重建,台儿庄灿烂的建筑文化复现。2008年4 月,在纪念台儿庄大捷70周年仪式上,枣庄市委市政府向全世界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振奋国内外,振奋台儿庄。几年来,本着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理念,市领导深入调研,广泛考察,专家规划,社会参与,科学论证,精心实施,一流的规划理念,一流的科学决策,一流的施工单位,一流的管理手段,台儿庄古城重现在世人面前,台儿庄古城的载体诸多建筑群体,丰富的建筑文化,多样的建筑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各级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来了,叹为观止。台儿庄诸多建筑风格的恢复重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对大运河申遗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众多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多姿多彩,丰富深厚的建筑文化,形成了直观的、生动的、稀有的、仅有的建筑文化遗产。它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容,将为大运河申遗成功起着积极的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儿庄古城建筑文化将名扬世界,名存史册,台儿庄的名气会更大,影响会更强。
           2、吸引八方游客,推动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十多种建筑风格组成的台儿庄古城,它本身就是一本打开的建筑文化丛书,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它凝聚着古今中外建筑文化的精髓,人类建筑文化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个巨大的建筑文化博览园,吸引着无数建筑学家来考察研究,汲取经验;吸引着无数文学家作文赋诗,歌颂她的美丽;吸引了无数摄影家聚焦拍摄,把她的美姿传播国内外;还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欣赏,赞叹不已,开眼启智。各类游客的到来迅速催生了台儿庄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5月份以来,游客达300多万人。
          3、古城的居民、商家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大批游客的进入,他们要吃、住、行、游、购、娱,每个游客都要在台儿庄消费,居民商家生意兴隆、效益大增。这不仅繁荣了台儿庄的旅游和商贸业,而且也富了一方百姓。而且,这种效益是长久的、可持续的、能倍增的。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