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孕育和形成了体现其文化实质的本土宗教,而且还“海纳百川”迎入和吸收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宗教,就目前我国大陆宗教现状而言已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为代表性的宗教格局。这五大宗教现有各种宗教信众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近9万多处,宗教教职人员30余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宗教与台儿庄古城的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因台儿庄临河而建,千百年来天灾人祸不断,尤其是靠运河生存的人们,面对无数的危险和灾难,自然就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期望通过建庙敬香,祈求上帝神灵的保佑,因而在台儿庄兴盛时期,庙宇林立。台儿庄曾有72座庙宇之说,其密度达到“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程度,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南来北往的香客不计其数,可以说宗教对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古城的建筑、古城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庙宇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天下第一庄”的美誉。
一、佛教
佛教,按通常的说法,他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按佛教自己的说法,所谓佛教,即佛祖释迦牟尼所说:“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作为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贾云集、寺庙众多的古城,在康、乾盛世时期,曾号称“东方小佛国。”当年仅佛教堂就有准提阁、百子庙、观音堂、泰山行宫、清凉庵等十二座,同时一些民间信仰建立的庙宇也包含有佛教的内含。佛教最早传入台儿庄古城是在唐代,建立的第一座庙宇位于大北门外的准提阁,庙内供奉的是西方的准提菩萨。庙内建有五间三层主殿,前有门楼。据一位见证老人回忆,主殿楼上供奉的是准提替神,其神像有三头六臂,每头各有三眼,中眼名为慧眼,传说它能识一切隐中形像,辨别不同妖神;六手各执法器,能降妖除怪。主殿楼下供奉的是如来佛坐像,其貌慈眉善目,身披袈裟,安详慈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是信徒们向准提菩萨进香日,进香人多在楼下烧香拜佛。这一天周边数百里的香客,有的乘马、有的坐轿、有的骑驴、有的搭牛车,甚至还有的一步一磕头,来到准提阁,跪拜在菩萨面前,带着供品烧香拜佛,一求保佑、二求降福、三求赐子、四求免灾,信徒各有所求、各有所愿。
同时五月初三也是台儿庄古城里的庙会日,南来北往的人们这一天都来台儿庄赶庙会,煞是热闹,这个庙会日至今还在延续。
二、道教
在中华文明的渊源长河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干流:一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流;二是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而道教也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五大教中唯一的中国本土教。千百年来,道教也曾对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养生等各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道教”,顾名思义,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是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
据碑文记载,台儿庄古城内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建于明朝末年的文昌阁,清乾隆年间重修。此阁坐落在古城东门里现枣庄二中院内,庙院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40米,大门朝南,有东西配阁各五间,最后边是两层六间的大殿。文昌阁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还建起了兰陵书院,1948年改为兰陵胜利中学,现为枣庄二中所在地。文昌阁大殿内供奉的是文昌君高大坐像,大门向南有高楼一座名为魁星楼,楼上有木雕魁星像。
文昌帝君是道教诸神文人之首,因此,到庙内进香的多是文人香客。据说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是个吉祥大典的日子,是皇上开考之期,显示龙抬头的春雷好运征兆。如这天给文昌帝君进香,可以祈求神灵保佑,文人能考个好功名、好官位。
台儿庄古城在乾隆盛世时期,道教庙宇十分兴盛,除了文昌阁外,在古城内还有奎文阁、吕祖庙、三官庙等十几座,民间信仰的关帝庙和妈祖庙等也以信奉道教为主。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产生于麦加,其创始人穆罕默德,是半岛麦加城内的一名部落成员,他大约与公元570年出生,6岁前父母已故。之后跟随祖父和伯父生活,传说他12岁时,被一位隐士发现其两肩之间有先知的印记,他40岁时才成婚,63岁时病逝于麦地那。
伊斯兰教的基本观点是:整个宇宙都是真主创造的,万物非主,只有真主才能培育这个宇宙,真主创造了人类,而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伊斯兰教传入台儿庄古城,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据《台儿庄区志》记载:“元朝中叶随着回民的迁入,伊斯兰教传入台儿庄地区,明万历年间,在台儿庄古城月河南岸建清真寺一座。1911年重修礼拜堂。”
相传元朝末年,回族大将常遇春、胡大海在征战中途径台儿庄,留下了部分回族士兵在此安了家,他们主要聚居在古城内的南关和北关一带。由于这些士兵都信仰伊斯兰教,为方便他们的宗教文化生活,便于明朝中期在运河南岸(现南寺遗址)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当年该寺共建房屋102间,仅大殿就25间可容纳400人诵经礼拜活动,最为宏伟的是大殿后的望月楼,共有九层35米高的四方型檐塔式建筑,最高处设有两扇天窗,像两只龙眼,向西眺望,可看到微山湖、韩庄。
随着京杭运河台儿庄段的开通,台儿庄成为峄县40集镇之首,致使青海、甘肃、宁夏、江苏等地的回族大批迁入台儿庄古城,原有的一座清真南寺已经不能满足其朝拜的需求,清乾隆年间,阿訇李中和牵头筹资在古城内北大门里郁家花园的基础上,改建为清真北寺,1938年虽经历了日军毁灭性的破坏,但后来经过几次整修,目前仍是台儿庄伊斯兰教活动的重要场所。200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单位”。
台儿庄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众一直以古城清真南寺、北寺周边的回民为主,目前全区有回民群众3400多人,他们虽然杂居于汉民之中,但又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饮食方面最明显的特征是禁食猪肉、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在出售食品上则以“清真牌”为记;在婚姻方面习惯于本民族内通婚;在丧葬方面实行土葬、速葬,不得超过三天,不摆花圈,不烧纸钱,不看风水等。
伊斯兰教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四、天主教
天主教也叫罗马公教,它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采取尊重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教方法,把信徒信奉的神,译为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的“上帝”、“天主”,最后由罗马教廷定名为“天主”,这就是罗马公教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的由来。
天主教何时传入台儿庄,据《台儿庄区志》记载:“1908年,荷兰人伯多录神甫来峄、台地区传教,在台儿庄、涧头集、马兰屯、红瓦屋屯设立教堂四处,台儿庄地区信仰天主教的群众最多时达200多人。”1912年由伯多录神甫在运河北岸古城西门建一座教堂,占地面积330平方米,坐西朝东,堂内共有房屋7间,西面三间是礼堂,是教友举行主日弥撒和节庆活动的地方,教堂北面4间配房,内设“天主学堂”,当时曾有40多名学生在学堂内就读。
1931年奥地利籍神甫马.嘉理来台儿庄天主教堂主持教务,他嫌教堂太小,出资购买了教堂北邻董姓的一座旧宅,计划扩建大教堂,后来战事频繁,重建计划一直未能实现,直到台儿庄大战时,教堂彻底被毁,教堂和学堂被迫停止活动,神父和修女或撤离回国或远走他乡。
五、基督教
“基督教”一词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基督教包括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各教派,主要由三大宗派组成,即正教、罗马公教也叫天主教和新教。拥有信徒19亿人之多。从狭义上说则专指新教。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华人都习惯将新教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它是在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新宗派,目前我国现有基督教徒18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近2万人,教堂1.2万余座。
基督教自唐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19世纪前后共四次,但前三次都不是新教,唯第四次,即19世纪初,基督新教才传入中国,虽然基督新教只有500年的历史,但由于其礼仪简化、戒律宽、传教方式灵活、入教手续简便,更适合各种不同人群的加入,为此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和贫穷落后地区发展更快。
台儿庄由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加之人员密集,一直是基督新教布教的重点,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派传教士在台儿庄古城内传教,当时因传教士水土不服染病而归。直到1905年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派叶克思牧师来台儿庄古城传教,并在台儿庄设立峄县基督教会台儿庄峄阳支会,1911年叶克思牧师以基督教会青年善会之基金在台儿庄古城西门里新建教堂一处,定名为台儿庄基督培灵修道院,同时创办教会学校,招收学生近百名。
峄阳支会初由赵鹏霄父子先后任会长,1925年由滕州籍牧师王秋礼任会长,1935年后由翟庄鹗、谷士敏、秦怀牧师先后任会长。建国前夕,仅台儿庄古城内的基督教徒达700多人,现在台儿庄信奉基督教的信徒登记在册的已达7500多人。(原台儿庄区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 朱崇礼)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