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非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台儿庄古城永不落幕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文化遗产不朽  生活玩艺恒常
     

            2012年9月6-10日,主题为“促进非遗保护,共建精神家园”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举办。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是象、是体,非物质文化是脉、是魂。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已经到了2001年。2007年6月9日是全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华世纪坛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了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简短的论述,说明作为“活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寄寓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血脉。
            去年10月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枣庄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申办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争取,枣庄市不但在台儿庄取得了第二届的主办权,还拥有了永久落地权,这将是一场永不落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举办全国性的大型展会活动,应该说颇为轻松,但枣庄作为一个地级市,还是全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何要承办这一届非博会,承办之后具有何种意义?
             据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枣庄市筹委会办公室主任、枣庄市文广新局局长邵磊介绍,承办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发展枣庄文化旅游、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业,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就业富民的根本途径,对于把文化旅游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通过承办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入驻,进一步丰富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内涵,增强古城旅游的吸引力;将为枣庄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创造更多商机、吸引更多投资,带动交通、餐饮、住宿、通信、广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加速城市转型。
            为举行本次博览会,主办单位在台儿庄古城西门边赶工建设了2万多平方米的博览会主展馆、1公里长的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区。同时,正在规划建设占地400亩的非遗博览园永久场馆,将成为全国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基地、保护成果展现基地、博物馆和传习所聚集基地,以及传承人收徒传承基地、研究培训基地和国内外文化交流基地。而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进行招商招展的结果斐然,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共报送参展非遗项目有800多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和原则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产生出了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发达的中国文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国文明历史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重 “原真性”,讲究真实、准确、客观地记录和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内涵和其他信息。真实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和灵魂。再是本身具有整体文化。如古琴艺术,包括古琴乐器、古琴的制作工艺、演奏技艺、传统记谱方式和演奏仪式等多种内容,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古琴艺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另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必须注重文化遗产与周围环境的依存关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所生存的特定环境一起加以完整保护。
            “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和关键所在。所谓“传承”,一是通过师从前人学习、继承,从而掌握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二是在传习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而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发扬光大,并传之后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枣庄
     

             枣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仅是枣庄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枣庄的柳琴戏、鲁班传说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先后公布为国家级名录,女娲神话等19项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名录,奚仲造车传说等122项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名录,另外还有235项县级名录。目前枣庄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55人。在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枣庄市将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枣庄争奇斗艳、熠熠生辉的非遗项目,将会在本届非博会上大放异彩。

    柳琴戏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也称拉呼腔、拉后腔等,起源于清朝中期,枣庄是其主要发祥地,距今约二百多年历史,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是我市最主要的地方剧种。柳琴戏主要流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流布区人口约三千万。
            2005年底,枣庄市申报的柳琴戏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现有枣庄、滕州两个柳琴戏专业剧团,每年演出数百场。

    鲁班传说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土木建筑工匠、发明家,被尊奉为“匠师之祖”。
             鲁班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姓公输,名班,春秋时小邾国人。鲁班事迹主要以故事或者传说的形式存在。自春秋战国以来,有的记于《墨子》等古籍中,鲁班发明锯子、造伞的故事,更多的则流传于民间。具不完全统计,各种大大小小的传说近千则。
            鲁班身上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建筑、航天、机械制造、民间工艺等诸多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女娲神话
             枣庄女娲出现时间最早,大约出现于6000多年前,而且与北辛文化、红土埠遗址相联系。早在六、七千年前,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就出现了称为红土部落的早期居民。
             根据对枣庄市峄城区地名地貌、文物遗迹和民俗的实地考查,可以推断出女娲传说在枣庄市峄城区的基本传承脉络。如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生活处、女娲部落遗址、“抟土造人”、“扫云娘娘”的风俗等。在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有一个叫伏里的小村庄。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在枣庄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清楚地再现了伏羲女娲交媾的情形。

    鲁南花鼓
             鲁南花鼓是起源于台儿庄运河地区的地方性舞蹈艺术。乾隆、嘉庆年间,由台儿庄运河两岸花鼓艺人在花鼓舞的基础上,吸收地方艺术的合理成分形成。鲁南花鼓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在枣庄张山子、南洛、北洛、黄村等地最为盛行。

    山亭皮影戏
             山亭皮影戏起源于清朝初期,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皮影戏操作方便,道具简单巧妙,制作成本低,一人演唱,一人敲打鼓、钹、梆子伴奏,唱词自由、韵色明快、曲调丰富、唱腔婉转优美,故事情节感人。多采用本地区的土语俗话道白演唱,地方色彩浓厚,便于群众直观接受。皮影戏不但吸收小说的内容,而且综合利用戏剧曲艺的演唱形式,融说、唱、逗、笑为一体,将古典文学小说的人物特点及故事情节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鼓儿词
             鼓儿词(又称枣庄小鼓、石门小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枣庄市中区一带,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运河沿线地区,是一种稀有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曲种,多在集市和庙会上演出。说唱鼓儿词时,男或女一人,采用说唱结合的表演手法,演唱者左手持手板,右手持鼓棒,自敲自唱,充分运用鲁南方言,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曲目多为传统大书,部分为口头传说改编而成的演唱抄本。

    洛房泥玩具
            最早流行于光绪年间,早期泥玩具制品较为单调,工艺粗糙,没有模型,全靠手工捏制。泥玩具的创始人张有力清末迁居薛城区常庄镇前洛房村,当时,张有力为了养家糊口,走街串巷叫卖洛房泥玩具,由于泥玩具造型生动可爱,深受大众欢迎,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带动了村里许多家庭从事生产。

    鲁南鼓吹乐
             鲁南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代表。它与我国古代鼓吹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明中叶以前,就在山东部分地区相当盛行了。
            山东地区的鼓吹乐分为三路,其中鲁中南鼓吹乐是中路的代表,鲁中南鼓吹乐又以峄、滕、邹诸县为中心的鲁南鼓吹乐为代表,其风格平和稳健,含蓄深沉。全市民间艺人达到2000余人,1993年薛城区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唢呐之乡”。

    软弓京胡艺术
             软弓京胡由原来的硬竹弓换成软竹弓而得名。具有灵活自如,张驰有度,发音圆润之特点。
    软弓京胡流传于枣庄市滕州市、山亭区一带。自从民间艺人对其进行改创以来,无论表演方式和演奏技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在盲艺人宋新田的大胆创新后,又借鉴了唢呐的表现内容和演奏风格。近年来,宋新田软弓京胡艺术的唯一传人王怀刚在继承软弓京胡传统技法的同时,对软弓京胡的曲目进行了记谱整理,对演奏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软弓京胡独奏曲《百鸟朝凤》中飞禽走兽的鸣叫、仿奏等乐段进行了补充调整和完善,更加丰富了该曲的艺术感染力。

    峄县独杆轿
            独杆轿是秧歌、竹马、狮子龙舞、高跷、花船等民间游艺活动中的一个艺术品种,据《峄县志》记载:“秧歌、竹马……唐代尤盛,历代沿而为之……”。到了清代“乾隆盛世”把这项活动称为“社火”。“社火”活动队伍,从腊月底“踩街亮相”和“打春牛”、“祭三坛”、“元宵灯会”等春节联欢形成一体的系列化民间文艺活动。张玉树任峄县知县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张青天”的美誉在民间有口皆碑。出于对张玉树的崇敬,民间创作排演了颂扬清官的独杆轿这种艺术表演节目,独杆轿从此流传下来。朝廷命官“与民同乐”,集体大拜年的风俗,从张玉树开始在峄县地区延续下来。

    鲁南花棍舞
             “鲁南花棍舞”流传于枣庄市中区永安乡一带。其俗称为“打花棍”,以其舞蹈时使用的道具“花棍”得名。“花棍”用一米长竹竿制成。当中嵌入几根铁轴,各穿上三、四枚铜钱。舞时拍打身体的各部位,发出“沙!”“沙!”的声音,又称“沙拉叽子”。花棍舞盛行于清末民初,起源于乞讨。“花棍”起初时主要用以“击节”,兼有“打狗棍”之用。鲁南“花棍”是一种边歌边舞的形式。“花棍”没有固定曲目,演唱所用曲调大都为民间小调,以2/4拍为多,慢时八拍一个动作。伴奏以柳琴和丝竹乐为主,烘托以打击乐器。(孔浩)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