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被海内外华人誉为“女兵作家”。《台儿庄巡礼》为其散文代表作之一。谢冰莹(1906-2000),原名谢呜冈,字凤宝,又名谢彬。湖南新化人。“为了想受点军事及政治的训练,将来好实际参加革命”,l926年考取武汉军事政治学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员。1927年,参加北伐革命,被誉为“中国第一女兵”。在军旅生涯中,写下了许多战地随笔、散文。1936年出版了《一个女兵的自传》,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拓者之一。1938年4月谢冰莹随军进入台儿庄。1938年夏,李宗仁将军为她的《新从军日记》题辞,由汉口天马书店出版。1945年抗战胜利后,写作《女兵自传》中卷。1981年初,将《新从军日记》、《第五战区巡礼》和第三次上前线的日记,合辑为《抗战日记》,并附录两篇战区演讲。“用将士们牺牲生命的宝贵资料写的日记……让五六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朋友,了解当年的重要历史之一,也算我替国家尽了一点微薄的责任。”
一
1938年4月23日夜谢冰莹随军进入台儿庄采访,24日夜就写出长篇通讯《踏进了伟大的战场——台儿庄》,书写了抗战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讴歌抗敌军人英雄气概。台儿庄大捷中那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使她兴高采烈。这时期她写了许多报告文学,后来在广西出版了一本《五战区巡礼》(日记和报道集成的报告集),基本上包括了作者在抗战前期的作品,也有精彩篇章在战乱中遗失了。这部作品记录了作者在长沙组成“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自长沙出发,随部队转战……山东济南、台儿庄……奔走千里的战场实录,作者深入部队、医院、前线阵地,与战士和难民同甘共苦,目睹了士兵的英勇作战,沦陷区人民遭摧残的悲惨状况,写下了前线后方为救亡共同的努力,不仅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也可当作某些战史来读。这部作品具有报道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台儿庄大战和台儿庄大捷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抗日军民的士气,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冰莹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士气。(1)报道台儿庄大捷及对抗战的深远影响。谢冰莹写道:“台儿庄的每一寸土,都滴下了我们英勇将士的血,每一寸土,都是他们用性命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夺回来的”。血与火的洗礼,使台儿庄这一繁荣富庶的运河古镇成了一片废墟,留下的只是“满目凄凉而又悲壮的印象”,以及“将与日月同辉、与民族永存”的“伟大光荣的战史”…… (2)展现抗敌士兵们忠勇爱国,不怕牺牲的顽强决心。冰莹在战场救护所里,亲耳听到许多战地景况,如《血的故事》、《血战三日记》、《肚子打穿了的伤兵》。
谢冰莹深入火线,用笔记下了中国抗战的一页重要战。在继后三天时间,她又写出了《津浦线上的血痕》、《会见池峰城师长》对台儿庄战役作了连续报道。由于历史的局限,冰莹不可能了解抗敌战场的全面形势,但从池峰城师长的谈话,总结台儿庄胜利的原因时,指出“友军从临沂方面牵制了敌人,使他们不能倾全力来猛攻台儿庄”。提到了八路军发动的临沂歼灭战帮助了台儿庄国民党守军,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反映国共合作抗战的一笔。
谢冰莹笔录下了许多难得的历史资料。(1)由于冰莹特殊的社会关系,她同辛亥革命前辈、文化界民主人士多有交往。在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开赴江苏前线期间,为募捐支援前线的药品、棉衣等物资,多次进出上海、南京,会见了何香凝、柳亚子等国民党元老,及当时文化新闻界知名民主人士胡愈之、范长江,沈兹九、田汉、胡兰畦、叶浅予等,记下了他们支援抗战的故事。如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已是高龄,仍抱病主持上海“妇女慰劳会”工作,计划安排、分配工作、发号施令均事必躬亲。见到冰莹,十分兴奋,当即赋诗《赠谢冰莹女士》:“征衣穿上到军中,巾帼英雄武士风;锦绣江山遭惨祸,深闺娘子去从军。”(2)记录日军残暴罪行,教育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冰莹在抗战的前阶段,辗转前线数千里,目睹被敌人攻占的地区,人民遭受沉重苦难,身陷水深火热的惨景。(3)正面战场的热情书写和战局报道的缺失。《津浦线上的血痕》对敌我双方攻防战术、武器配备,对我军指挥、调度,敌军伤亡情况,叙述得井井有条,具体生动,历历可见,可作为一页军队战史来读。限于作者身在前线,对国民党高层决策等缺少了解。
冰莹的抗战通讯,是中国报告文学初始期的珍品,在文学写作上有自己的创造和个人风格,为后来的报告文学作了开拓性贡献:(1)将文学笔法注入新闻通讯,具有简洁、生动、明快的风格。如“六十师刚接火两天,就到了七百伤兵,天井里,阶檐下,过道……什么地方都躺满了!”(2)现场描写和人物对话有机配合,使读者具有身历其境的现场感。(3)特有的女性视角和伤感情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二
驰骋于沙场,后闯入文坛而名满天下的女作家,至今似乎只有一位谢冰莹。”在她身上“可以见到新中国新女性活跃的姿态,可以见到前方将士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肉搏的情形……(汉口《新华日报》,1938年4月14日)”谢冰莹的作品具有《台儿庄的报告文学》所总结的三个主要共同点:“1.记者刚到战场时的亲身见闻和感受描写。2.战斗中惊人相似的英勇故事的传播。3.战役的经验、教训和意义的总结。”“台儿庄报告文学生动地、形象地似乎把某一战场上的空前士气和军事成就传播给全国,并把这种誓死不退的精神和对最后胜利的信心传播给各战场上的兵士和中国各界民众。”(美•罗福林《台儿庄的报告文学》)
一九八三年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在《联合报》撰文写道:“《现代文学》同仁有鉴于抗战文学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于二十一期推出‘抗战文学专号’。……谢冰莹、卜少夫、刘以鬯、何容、钟鼎文等如今尚在台湾、香港,看了他们的文章,使我们了解到这些前辈作家抗日期间的爱国情操。王蓝先生的《第一封家信》、谢冰莹女士的《台儿庄》……都曾使我深深感动……”谢冰莹说:“没有伟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是不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1938年10月24日,周恩来偶遇将领白崇禧时,曾专门探讨台儿庄大战的得失。周恩来说:“没有民众的支持,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其中无名老太太为杰出代表。从当年谢冰莹的《会见池峰城师长》新闻报道中查得重要线索:池峰城当年赠给谢冰莹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两具女尸,其中一具正是这位无名老太太。综合多篇报道可以印证,守卫台儿庄的第五战区第31师师长池峰城是事件的讲述者。谢冰莹在报道中写道——池峰城说,日军曾想利用她侦探我后方军情,不想老太太爱国家不惜生命最后惨死于倭寇。没有千千万万的牺牲,哪有“胜利之花”。
台儿庄大捷之后就谢冰莹预言说:“可爱的台儿庄啊,暂时你虽然成了废墟,成了焦土,但战士的血开成了胜利之花。等把敌人都消灭时,你就会繁荣灿烂起来!”2010年5月1日,连战为“运河古城•江北水乡”开园,在“废墟”“焦土”之上“繁荣灿烂”起来的因纪念二战而重建的世界上第二座历史名城,让珍爱和平的人们瞻仰、凭吊。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