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儿庄在区系类型所处位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起源并非由一个中心向周围传播,而是呈现多元一体化特点。他将中国史前文化分布范围划分为六大区域,认为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同一时期,分布于各区域的古文化以各自特点和途径独立发展。在地缘关系上,不同文化区通过直接或间接交流、碰撞而相互促进,彼此产生影响[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群星灿烂,呈现“满天星斗”式文化特点,都曾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有的学者根据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结合先秦地理文献《禹贡》“海、岱惟青州”和“海、岱及淮惟徐州”记载,提出了“海岱历史文化区”这一考古学概念[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从时间上界定,海岱历史文化区的形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从空间范围考察,海岱文化区以泰沂山区为中心,北部和东部达于海,西部抵古菏泽、雷夏、孟潴等大泽,南部至淮河下游沿岸。这一广袤地域,正是由早至晚相继发展起来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分布地域。
新石器时代,海岱文化区的自然地貌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在这一地域内分布的古河流主要有汶、泗、薛、沂、沭、淄、潍等。自然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当时气温比现在高2~3℃左右,植被群落比现在丰富,动物和鱼类种类较多。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十分有利于原始农业生产和渔猎活动的开展,对海岱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至为关键作用。
台儿庄区处于海岱历史文化区南部,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淮北平原衔接地带,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也比较湿润。由于整体地势低洼,发源于北部山区和东北部的多条河流顺势南下,经过长年累月冲积,形成了较大面积平原地貌。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地势低缓平坦,沼洼遍布。境内主要古河流有承水、陶沟河、茅茨河、柤水等。这种河沼平原交织共存环境,十分适宜古人类生息繁衍,为渔猎活动和原始种植提供了便利。判断某条河流是否历史悠久,其中一条重要依据便是,该河流沿岸是否分布古遗址。据考古调查资料,在上述河流沿岸均发现了商周或新石器时代遗址。迄今为止,在枣庄境内已陆续发现细石器文化地点或遗存10余处。所谓细石器,是指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形态,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这种趋于精细化的石器制造技术,与当时人类的狩猎、渔猎经济密切相关。台儿庄西南部黄丘山套,分布东西走向的低缓丘陵,这种自然环境适宜古人类从事狩猎和渔猎活动。以前曾在这里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相信随着田野考古工作不断深入,很有可能在这一带发现细石器文化遗迹。
考古资料显示,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今台儿庄境内已成为史前先民重要聚居地之一。属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古遗址已发现多处。这些古遗址的聚落形态和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台儿庄境内分布的史前遗址,在整体面貌上属于东夷文化范畴,但又存在一定个性,与东夷支系徐夷有着更为密切联系。
二、反映徐夷文化特色的史前遗址
海岱文化区又称做东夷文化区。上古时期,这一广袤地域为东夷部族聚居地。东夷族系庞杂,支系众多。据先秦文献《尚书》记载,当时生活在淮河以北的东夷诸族包括岛夷、嵎夷、莱夷、淮夷、徐夷等。西周时又有九夷之称,分别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东夷族系中,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支系就是徐夷,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主要活动在今苏鲁接壤地带。夏代初期便拥有封国,至商代成为称雄一方的方国。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徐夷、淮夷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如果把山东的西南一角、河南的东北一块、安徽的淮北一块与江苏北部连接起来,这个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确有特色,这可能与徐夷、淮夷有关。”[ 苏秉琦:《略谈我国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1978年第3期。]考古调查资料显示,今台儿庄区泥沟镇和邳庄镇境内分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例如分布在西兰城村附近的南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马庄附近的晒米城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鹅鸭城村附近的鹅鸭城商周遗址,分布在赵村附近的擂台岳石文化遗址。这些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台儿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南滩子既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又分布氏族墓地[ 枣庄市文物管理站《枣庄市南部地区考古调查纪要》,《考古》1984年第4期。]。遗址暴露大汶口文化陶器残片,主要有鼎、豆、罐、钵之类生活用品。氏族墓葬集中排列,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头向朝东,还出现早、晚期叠压现象,说明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在这里定居了很久。值得注意的是,东部相距不远的大墩子、刘林(这两处遗址均分布在江苏邳州境内)也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尤其刘林遗址,就分布在陶沟河东岸近旁,与南滩子遗址隔河相望。另外,与台儿庄境近在咫尺的梁王城(在泇运河岸边,古时地属峄县)也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址。显然,早在5000多年前,这一带已形成了密集聚落群,无论地缘关系还是族属关系都极为密切,应属于同一个氏族共同体。
考古界根据大汶口文化分布地域和物质文化特点,将遗址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分布在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文化属于大墩子类型(因邳州大墩子遗址得名)。大墩子类型的陶器以鼎、鬶、豆、背壶、带把三足罐、簋形器、觚形杯、钵、高圈足杯、罐等较有代表性。葬式以头向朝东或东北的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死者手中多握有獐牙器。那么,分布在今台儿庄区和邳州接壤地域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应该属于东夷部族那个支系呢?研究者认为,应该与史前时期的徐夷有密切关系。
在先秦文献中,徐夷又称作徐戎或徐方,历史十分悠久。徐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方国,历夏商周三代。西周初期,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地广500里。徐方得名应与所居地理环境有关,《尔雅注疏·释地》引汉代李巡注:“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先秦地理文献《禹贡》划分天下为九州,将处于泰山淮水之间、东达于海地域划入徐州范围。其地域名称来源,应与徐夷、徐方活动区域有关。
1995年夏,徐州市博物馆对邳州梁王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一处典型台城遗址,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遗址最高处达6米,共分7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周代及晚期遗存。这次发掘,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多座,死者有拔除上颌侧门齿及枕骨人工变形现象。出土的商周遗物中有卜骨、骨锄、石钺等文物。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分别属于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在墓葬区发现多座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殉马、殉牛、殉狗、殉猪坑穴,还出土许多春秋战国具有礼制用途的青铜器、玉器。另外在距梁王城不远的徐王山九女墩相继发掘多座徐国王室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上还出现“徐驹王之孙”铭文[ 分别见盛储彬、姚景洲:《梁王城遗址揭示出一批重要遗迹与遗物》,《中国文物报》1996年8月4日第1版;孔令远、陈永清:《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1期。]。研究者认为,考古发现表明,徐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这一地区了,一直延续到夏商周。梁王城遗址内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应为徐夷,出土文物“为徐国史的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南京博物院等:《邳州梁王城遗址2006—2007年考古发掘收获》,《东南文化》2008年第2期。]。
台儿庄与邳州接壤地域同属徐夷和徐国的另一证据是,在邳州境分布有梁王城遗址,在台儿庄境也有梁王城遗址(俗称梁王晒米城),都有龙山文化和商周地层堆积。另外,邳州境内有鹅鸭城和九女墩,台儿庄境内也有鹅鸭城和九女墩,彼此之间不但距离甚近,时代相同,文化内涵一致,而且连传说也惊人吻合。从这些信息可以得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台儿庄和邳州接壤地域一直是徐夷活动重心和王权控制中心,经过数千年发展,创造了富有地域文化和族系文化特色的古代文明。
三、台儿庄境内的龙山古城
1985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针对辽西地区考古新发现,敏锐地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概念。他指出,“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义的城市”;“古国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文物》1986年第8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和帝国三个阶段,最终完成由氏族到国家的历史进程。当文明因素发展到足以摧毁原有社会结构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古国随即呼之而出。距今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阶段,是社会纷争、阶级分化、万邦林立时期。海岱文化区变革潮流汹涌激荡、氏族部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古城、古国林立于广袤旷野,形成了“都邑聚”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时期,在今台儿庄境内出现的龙山城址便是晒米城遗址(又称梁王晒米城),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处典型台城遗址,处于泥沟镇马庄村西,分布在古茅茨河畔。这座台城是在平地夯土堆筑,犹如巨大堡垒高耸于旷野。当初城址面积和规模颇大,据《峄县志·古迹考》记载:“晒米城、晒麦城,俱在县东南三十里。二城相违,中隔一道,似是一城因路而分。” 晒米城和晒麦城原为一城,古时峄县通往台儿庄大道由此经过,遂将城址一分为二。后来中兴公司修筑的枣台铁路专线又经过此处,由于大量取土导致城址毁坏。现遗址仅存东部一隅,面积7200平方米,残存高度约4~6米。遗址文化堆积丰富,自上而下分别为春秋战国、西周、商代、龙山文化堆积。龙山文化遗物丰富,含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物,灰土中夹杂大量蚌壳。陶器以龙山文化磨光黑陶居多,造型精美,烧制工艺先进。还发现蛋壳黑陶杯和白陶鬶残片。遗址曾出土1件完整的龙山文化磨光黑陶罐,里面贮存已经炭化的粟米。晒米城遗址与邳州境内梁王城遗址相距很近,主要堆积都属于龙山文化,不但时代相同,而且都是高大台城遗址。从规模分析,梁王城遗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晒米城遗址总面积约数十万平方米。前者应是古国时期徐夷都城所在地,后者属于次一级的邑。《礼记·王制》说:古时诸侯建国,大者方百里,小者五十里。从徐夷当时控制范围看,大体方圆百里。
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有五大要素,其中之一便是城堡。恩格斯在论述早期国家形态时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晒米城设防城堡的出现,标志着早在4000多年前,台儿庄地域已完成了由古城向古国的转变。一个源自于氏族但又高于氏族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早期国家形态呼之而出,远古文明的星星之火已化为燎原之炬。
四、历史悠久的徐国与偪阳国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在中原大地建立,其他历史文化区也相继进入方国时期。这一时期海岱文化区的东夷文化,是在龙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岳石文化,其社会形态和各产业部门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今台儿庄境内,也有岳石文化遗址分布。这处遗址就是擂台遗址,处于台儿庄东部赵村附近的陶沟河畔。遗址原为高大土墩状,由于修筑河堤取土,已遭到严重毁坏。考古调查时曾在遗址采集到不少陶片,其中1件红褐陶夹砂甗,袋足肥大,为岳石文化典型炊器。值得注意的是,在擂台遗址南部相距不远的邳州境梁王城,也发现了岳石文化堆积。遗址出土具有该文化特征的蘑菇形纽盖、弦纹豆、凸棱杯等。这些遗址、遗物表明,岳石文化时期,这一带依然是徐国活动重心,已由古国步入方国阶段。商周时期,徐国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在梁王城“金銮殿”附近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格较高的墓葬区和多座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殉马、殉牛、殉狗、殉猪坑穴,出土了许多春秋战国具有礼制用途的青铜器、玉器。还在遗址发掘出大型夯土台基和大型石础建筑,揭示出春秋战国古城宫殿风貌。在梁王城附近的鹅鸭城和徐王山麓九女墩,分别发掘出徐国文化遗址和王室墓葬。在台儿庄境内的鹅鸭城和九女墩,也分布同时期同类性质的遗址和墓葬。这些文物古迹不但印证了《水经注》卷二十五记载的可靠[ 据《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条记载:“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县东有徐庙山(即徐王山,今名禹王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也证明徐夷、徐方、徐戎、徐国在台邳接壤地带的长期存在。
徐国王室出自于嬴姓,与秦、郯、莒三国同姓,都源出于海岱文化区的少昊部族。《汉书·地理志》载:“徐,故国,盈姓(盈与嬴古字相通)。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新唐书》卷七十五记载:“徐氏出自赢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徐国历史十分悠久,历经夏、商、周三代,传四十四世国君,国祚长达1600多年。由于环境和形势所迫,曾几次迁徙,最后迁至淮泗一带。考古资料证明,徐夷在新石器时代以及立国后,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今鲁南苏北一带。在古史传说中,少昊部族后裔伯益因辅助大禹平治水土有功,被帝舜赐嬴姓,封于费地,所以又名大费。伯益生有二子,其次子若木,于夏启当政时被封于徐地,成为徐国第一代国君。商代至周初是徐国最强盛时期,在东夷诸国中最具有影响力。
九女墩分布在梁王城东部的徐王山麓,传说是南朝萧梁皇室九个女儿的坟墓。考古发掘证明,这些土墩都是春秋时期徐国王室高等级墓葬,墓内殉葬多人,随葬品十分丰富。有成组成套青铜礼器、车马器、乐器、兵器、玉器、水晶等高规格礼制用品,尤其编钟、编镈、编磬等礼仪乐器,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商末至西周时期是徐国最强盛阶段,曾经多次向周王朝发起挑战。鲁国刚立国不久,徐夷便联合淮夷兵锋指向鲁都曲阜。《尚书·费誓》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后汉书·东夷列传》又记载,周康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徐国虽然几次迁徙,但鲁南苏北一直是其长期经营的战略基地。这一带不仅是徐夷发祥地,而且是徐国长期活动的重心。
除了分布在台儿庄区东南的徐国遗址,在西南涧头集镇附近还坐落着偪阳故城,北临碧波荡漾伊家河,南依迤逦起伏群山。虽然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沧桑,整个城垣轮廓依然清晰可见。城址大体呈长方形,周长3400余米。由于偪阳故城历史悠久,地下遗物丰富,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偪阳为妘姓建立的小国,属于东夷古国之一。据《世本·氏姓篇》记载:“偪阳,妘姓,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祝融是古史传说中著名人物,也是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领袖之一。在上古造神运动中升格为神话人物,被赋予绝地天通本领。由于“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史记·楚世家》。]。高辛氏时职掌火正,以火施教,被后世尊之为火神,号曰赤帝。其后裔共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称“祝融八姓”。祝融支系的妘姓古国在海岱文化区有3个,即偪阳、鄅国和夷国。
偪阳国始封君求言,是祝融曾孙。求言之父陆终生有八子(一说六子),其中第三子名篯,封于大彭(今徐州市),建立了大彭国,被后世尊之为彭祖。第四子求言封于偪阳,为偪阳国始祖。大彭和偪阳接壤,两个古国始建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这一时期正是海岱历史文化区社会急剧变动、古国林立阶段。偪阳国小势弱,处于强国夹隙之中,历经夏商和西周,直到春秋时期国灭,必然有适应环境以图生存方略。偪阳为子爵,春秋以前历史罕见记载。现存城址为春秋时期所筑,建筑技术比较先进,在当时便博得“城小而固”美誉[ 《左传·襄公十年》。]。《峄县志·古迹考》记载:“偪阳城,县南五十里,城周九里,基址宏阔”。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也有记述:“偪阳城,(峄)县南五十里。春秋时小国。城西有柤水。十年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梦于柤,遂伐偪阳是也。汉置傅阳县,属楚国。”最早记载偪阳国史事的是《春秋》和《左传》,这个弹丸小国之所以出名,皆因一场众寡悬殊而又持续多日的战争。
据《左传》记载:襄公十年(前563年)夏初,野心勃勃的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诸侯在柤地(今台儿庄区东南)与吴王寿梦会盟。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以偪阳国倾向楚国为由,主张攻打偪阳。晋国与宋国关系密切,决定攻破偪阳后,将此地赠给宋大夫向戌为封邑,借以打通攻楚道路。晋大夫荀罃认为:偪阳城池虽小,但相当坚固,攻下来不算勇敢,攻不下来反被人耻笑。但主将荀偃等坚决请战,并且保证,如不攻克愿受军令处置。于是诸侯之师将偪阳城团团包围。
由于低估了对手,诸侯联军连续多日攻城未能奏效。不久,鲁国孟氏家臣秦堇父押送辎重来到前线。守军打开城楼悬门,企图夺取辎重,诸侯将士乘机攻入城内。城上守军急忙放下悬门,准备堵截敌军分而歼之。危急时刻,鲁国陬邑大夫叔梁纥(孔子之父)赶到,挺身上前用双手牢牢托住城门,及时救出困在城门内士卒。鲁将狄虒弥将车轮卸下,蒙上皮革充当盾牌,率队强攻。守军从城头垂下布匹诱敌攀登,秦堇父拽住悬布登城。刚接近城垛,守军便割断悬布,将秦堇父重重跌落地上。秦堇父苏醒之后,又重新攀登。如此反复三次,守军表示钦佩他的勇气,不再垂落悬布。
诸侯之师围困偪阳日久,斗志开始低落。当初积极主战的荀偃、士匄请求退兵。晋大夫荀罃权衡利弊,反而坚决主张攻打,限令7日内一定攻克城池。五月初四日,荀偃、士匄率兵发起猛烈攻坚。又经过五天轮番激战,守军终因寡不敌众,粮尽矢绝而导致城池陷落。至此,偪阳城已坚守近一月之久。偪阳城破国亡后,其地归于宋国。楚灭宋,改偪阳为傅阳。由于这场大战实力悬殊,双方攻守激烈,成为古代战争范例之一。
偪阳只是弹丸小国,在十三国联军强攻下居然长久坚守,除了守军众志成城外,还与城防建筑有关。这座城池与北方其他城不同,四周分布六座城门,城垣设有环濠。城墙西北和东北有水门,河道从城中穿过,因此不缺水源。另外,城门不是推拉启闭式,而是升降式悬门。城内米山是制高点,可观察四围战况,及时调整防御力量。这场旷日持久攻守战,既显示了守城将士顽强斗志,又成就了攻城一方许多英雄。尤其叔梁纥力举悬门壮举,博得“有力如虎”美名。
据《峄县志·古迹考》记载,古时偪阳城内经常发现彝器。近年来还出土铁器、蚁鼻钱、铜镞、铜印章等。1980年,河南省固始县出土一把青铜剑,上有“郙王僕自作承剑”铭文[ 蔡运章:《郙王僕剑及偪阳国史初探》,《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经考证为春秋偪阳国遗物。1992年,台儿庄区文化部门在城内米山东侧进行了历时46天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此后,枣庄市和台儿庄区文物部门又在城内进行勘探,探明居住区、墓葬区和作坊、冶铁遗址分布情况。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枣庄市博物馆组成偪阳故城考古课题组,对城址再次进行考古钻探。探明城垣东门与南门具体位置和门道宽度,在城北居中位置还探出一处近方形宫殿基址。
台儿庄境内文物古迹丰富,汉画像石屡有出土。泇运河南岸的涧头、张山子两镇,群山逶迤,冈峦起伏,山麓分布多处汉墓群。其中贺窑至泉源一带,两汉墓葬尤为集中,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据《峄县志·山川考》记载:“又南迤西曰皇墓山。山圆而四垂,中窿然若覆僧笠。四周涧溪纵横,下如隧道。西麓累累然皆古冢,茔基圮坏,刻画佚丽。”张山子镇官牧村(古曰官墓)分布一座东汉晚期大型汉墓,墓中曾出土一通熹平三年碑刻(文革时被人截断改做建材),为不可多得珍贵文物。碑刻资料公布后,引起书法界瞩目[ 分别见李锦山、文光:《枣庄市发现东汉纪年残碑》,《文物》1983年第7期;李哲先、李锦山:《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书法研究》1988年第4期。]。
在泥沟镇西兰城村北分布一处古城址,为三国时期兰陵侯封邑(今误判为汉代兰祺古城)。封邑主人为著名经学家王朗、王肃父子,不但地位显赫,而且著作等身,名扬海内。尤其王肃(195——256年),学识渊博,遍注群经,在当时被誉为“王学”,有名著《孔子家语》传世。他还是权倾一时的司马昭岳父。兰陵侯封邑始于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延续至西晋。因处于苍山兰陵西南约十多公里处,后世又称做西兰城。王肃墓坐落在封邑近旁(已毁坏)。附近有夹坊、左王坊、坊上等地名,应与当时阙坊之类建筑物有关。
台儿庄的发展历程,犹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她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古文化古城古国时期,先民开拓了这片土地。泇运河开通后生机勃勃,再续辉煌。瞻望未来,它将更加灿烂绚丽。
编者补注:
三国时期兰陵县驻地位于苍山县兰陵镇,台儿庄东部地区时属承县,系东汉年间裁撤兰旗县后划入。“兰旗”,《汉书·地理志》又作“兰祺”,兹据尹湾汉墓简牍更正。兰旗县设立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以兰旗县封刘临朝为兰旗侯。《汉书•王子侯表》载:“兰旗顷侯(刘)临朝,鲁安王子,(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六月辛丑封,二十二岁薨。(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承节侯(刘)去疾嗣,七年薨。(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孙)厘侯嘉嗣,(曾孙)嗣,绝。”王莽代汉(公元前9年),改兰旗县为溥睦县。东汉废,划入承县,称兰城。尔后,因其地为来往于阴平、兰陵、承县、下邳、傅阳等郡县的通道,清政府遂在此设驿递陆地铺舍,俗称客店、旅店,自是遂有兰城店之称。现兰旗故城地势略高,城池轮廓仍隐约可见。长宽约1.5公里,略呈方形。城西不远处为墓葬群。(王密)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