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桥的精品之作----台儿庄涛沟桥(图)涛沟桥,本名陶沟桥,位于台儿庄区邳庄镇涛沟桥村东陶沟河上,南距台岔路陶沟河大桥40余米,今已被邳州市人民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据有关史料记载,涛沟桥全长177米,桥面宽4到5米。桥的中央有两头石雕水兽,兽头伸向上游,兽尾伸向下游,首尾伸出桥0.6米,两兽相距6.6米。全桥计有22个桥墩和5个桥台。东引桥长50米,西引桥长1.3米。26孔形成4个组段。东头组段和西头组段对称,各7孔,孔宽1.3米,孔高约3米,墩宽0.7米,全部是由厚0.35米、宽0.5米、长2米的青石板铺成。中间两组段各6孔,居涛沟河河槽中泓。靠东组段6孔,孔宽4米,孔高5米,有三分之一为圆拱,拱石全是厚0.35米的梯形青石,两头水兽卧于东组第二孔的桥墩上。靠西组段6孔,孔宽4米,孔高4米,桥墩宽1米。四组段间的桥台宽度,自东向西分别为6米、13米和12米。桥面平铺厚约0.2米的条石,桥石摆布极为讲究,形成了横成线,纵成行,纵横相间对缝的格局,使整个石桥宏伟壮观,堪称是古代石桥的精品。 涛沟桥兴建的三大未解之谜 在台邳两地,关于兴建涛沟桥的记述和传说有很多,既有彼此参证的一面,但也不乏相互矛盾的地方。时至今日,关于涛沟桥兴建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有还有三大悬疑尚待破解。 1.始建年代之谜 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涛沟桥是清朝邳县谭氏祖孙建筑的,始建年代主要有康熙三年和嘉庆中期两说。根据上世纪60年代初在陶沟河河底发现的清末乡绅所树功德碑碑文《重修陶沟桥记》的记述,现已基本可以认定,陶沟桥由嘉庆中谭成洛始建,“其嗣君楷、椿继父志而告成”,“其文孙秀东……重加修葺”。 陶沟桥始建年代之谜似乎因此迎刃而解,但却又有一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果说陶沟桥兴建于嘉庆年间,那么相对于在康乾时期商贸已非常兴盛的涛沟桥村来说,会否算是迟来了许多?再度追觅涛沟桥村的历史传说,我们不禁发现,至少在嘉庆以前的乾隆时代,涛沟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便是桃花桥。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张玉树峄知县,其父张仙山寿一百四十又二。在其离世前一年,乾隆御赐他为寿星,并御笔提联,上联为“古稀双度寿元再增一春”,下联为“花甲重逢又过三七岁月”,横批为“福寿康宁”。于是刘墉奉命密访张父长生之道,最终归因于桃花桥大米的独特功效。桃花桥村地处桃花河和泇运河的交汇处,桃花河自北而南流,属阴水;泇运河自西向东流,属阳水。这阴阳之水交汇,生成了桃花桥村方圆五千九百亩的阴阳地,阴阳地的稻谷秉承了水土阴阳之灵气,自然就有了非同寻常的功效。于是桃花桥大米便成了贡米。至今涛沟桥村西尚有“罗锅地”、“刘桥”等地名,见证了刘墉对考察涛沟桥大米的旧事。 这便是桃花桥贡米的传说,完整而不虚幻。仿佛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在陶沟桥兴建之前,这里还有座桃花桥——不管它是否是陶沟桥的前身——太平庄便因此改称做桃花桥村。建村于明初的太平庄,当泇运河开通后商贾如流,不会连一座小小的桃花桥都不肯兴建吧! 2.石材来源之谜 通过对陶沟桥桥体用料的鉴定,石质有软有硬,对比周边地区的石质,我们发现兴建古桥的石材并非来自当地,有人说是从山西运来的,难道明洪武年间形成的太平庄是山西大槐树的移民吗?这些石头又是大槐树移民怎样带过来的呢?在石桥东南有个叫马围子的地方,占地一百多亩,据说就是当年洗石的地方。 于是我们不禁联想起上一个问题。如果陶沟桥确系清末谭氏兴建,量其力似乎还不足以也没必要费尽周折从千里之外的山西运送石料,且无论史料还是传说,对此皆未云只字,苟有其事,《重修陶沟桥记》定会提及。 如果在陶沟桥建筑之前还有座桃花桥的话,那么陶沟桥的石材可能就来源于桃花桥,而桃花桥的石材则是大槐树移民带过来的。其中原委,怕是还要深究才能揭示。 3.命名之谜 关于陶沟桥的命名,传说谭姓在此建桥时,本命名为“陶湖桥”,后上报京都请奖,被人篡改为“陶沟桥”。 有一传说认为,陶沟河在当时只是一条小沟,谭氏为了彰显功绩,故妄称“陶沟”为“陶湖”。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若果只是沟,建桥也就算不上什么难事,所谓“捐资万余串”,祖孙三代苦心经营也就成了笑话,更不会愚蠢地想到报京请赏。传说谭洛成斥资建造涛沟桥的壮举,经邳州知州和徐州府道层层上报,受到嘉庆皇帝的恩赐和嘉封,御赐骑尉、监生和捐职千总户职务。足见陶沟河不可能是一条小沟。且传说在陶沟桥兴建以前,这里有一个摆渡船只接送过往行人车辆,也是陶沟河非小水沟的一个证明。 那么陶湖桥的命名会否与桃花桥有渊源呢?传说谭氏修桥时,在此地插了一根桃树枝,这根桃树枝很快长得枝繁叶茂,一到春天更是桃花满枝,鲜艳迷人,所以人们就把这河称之为桃花河,石桥也就叫它桃花桥了。 虽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事实究竟怎样我们一时还很难说清。但传说的背后似乎告诉我们,桃花河与桃花桥的命名,当与此地桃花繁茂有关。“陶湖”很可能是“桃湖”之讹。涛沟桥村地势低洼,汪塘遍布,说不定在古桃花桥的附近真有个桃湖呢! 陶沟桥自建成后就成了交通要道,日夜车马穿梭,人流如织。台儿庄大战爆发,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装甲车辆东突南下,忍痛将涛沟桥炸成三段。此后,当地群众用土把毁坏的桥体、桥孔填平,残缺不全的涛沟桥石拱桥又继续承担起未尽的使命。 当人们驾驶车辆或是徒步经过涛沟桥石拱桥时,至今仍能清晰看到5个完好无损的石拱桥孔和部分青石板桥面。特别是那两只栩栩如生的石雕水兽,依然默默无闻地监守在桥中央,充当着这座古老石拱桥的守护神。(台儿庄古城文化组 王密 杨成骏) 附:《重修涛沟桥记》 盖闻跋山涉水,实人生徒行之苦;继志述事,乃人子克绍之心。邳西北部有陶沟河,水势极溜,路属通衢,厉揭之劳皆成危境。嘉庆初年间,州之善士谭姓,讳成洛,字营都者,不忍坐视,为之太息曰:“是河也,既浅深不等,欲设渡而无从,非建桥梁不足以便行人。”而垂久远。工程虽巨,众可勉为,因□托钵之维艰,何如解囊之甚,便遂独立捐资万余串,建造石桥,宽直可以并车,长不仅于百步。经营数月,工未竣而□□。其嗣君楷、椿继父志而告成焉。迄今风雨剥落,车□蹂蹅,桥几倾圮。其文孙秀东念其祖、父缔造之艰,思行旅跋涉之苦,仍复自捐资千余串,重加修葺。越两月而工藏属,余为记:“夫作善降祥,天道也;克承前烈,子职也。秀东其真,善继善述者,余秉铎又阳,传闻甚悉,采之舆论,佥无异词,即其事而备述□。是为记。” 五品卫邳州学正薛廷栋撰 邑庠生米次典书丹 大清光绪五年闰三月廿四日榖旦 镌士谭永刚、黄江、梁习之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枣庄古代清官廉吏展馆(图)[ 01-13 ]下一篇:台儿庄古城·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图)[ 06-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