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新一轮改革:直面三大“关口”考验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韩洁、王敏、崔静)35年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 环顾全球,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高速增长的中国列车也开始减速。全世界瞩目: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中国改革,将如何引领中国经济涉险滩、闯关隘,续写发展奇迹。 “发展与转型”关:亟待突破传统增长模式束缚 2013年秋冬之交,挥之不去的雾霾再度肆扰中国。 北方城市哈尔滨因重度雾霾一度全市停课、交通瘫痪,首都北京难觅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连“人间天堂”杭州也深陷雾霾困扰。 对处在转型关口的中国,雾霾绝非仅是环境的灾害,更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严重警示。 十多年来,我国屡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但却陷入“产能越去越多”的怪圈。 “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一些地方仍在上马大型钢铁项目,有的甚至以绿色钒钛等名称包装。”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明雯说,当前仍有一些地方变相支持产能过剩行业扩张。 化解产能过剩之难,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之艰。 “表面看是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竞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说。 今年6月,发酵于银行间的“钱荒”现象,将隐藏在中国经济背后的地方债务激增、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等风险问题放大,暴露出更多中国经济转型必须直面的痛处。 “这些问题,与地方追求GDP的政绩观有关,暴露出传统增长模式的弊端,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说。 近几年,地方政府公司化趋势明显,不少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旗号搞造城运动,政府经营城市,土地拍卖“地王”频出,房价越调越高…… “中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已近20年,为什么成效不够显著?根源就在于体制性障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唯有推进市场化改革,方能为经济转型升级铺平道路。 尽管中央提出“不以GDP论英雄”,但不少地方领导口头上讲转变发展理念,实际上走的还是投资为主、追求GDP高增长的老路,喜快忧慢。 转不动的背后,还有现行土地、金融、财税、价格等机制不完善带来的诸多制约,地方政府缺乏自主财源、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难以成为经济主导力量,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发展与转型,宛如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双翼”,只有找到二者间的“黄金平衡点”,在发展中壮大经济稳住就业,在转型中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增速“换挡”期的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举措宣示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的决心:全面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出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改革“路线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科技创新…… “对中国来说,结构性的改革措施更像一剂苦口良药,暂时会带来一些痛苦,但有助于保持经济健康,避免今后可能的更大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任驻华首席代表阿尔弗雷德·席普克说。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动,成为中国打破体制机制壁垒的新突破。各界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能释放更多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动力,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保驾护航。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上一篇:台儿庄区直机关开展“慈心一日捐”现场捐款活动[ 11-11 ]下一篇:枣庄市林业局、森林公安局领导来台儿庄督导检查指导工作[ 1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