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谈古城台儿庄人文之光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辞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百度搜索解读“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概言之: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
            台儿庄,中华古水城,二战英雄地,一个引人寻梦、令人留连忘返的地方,她有哪些人文的基因和根系,有哪些人文资源和光辉,她的人文精神是什么。这一些问题,都需要关心台儿庄建设的文化学者和有识之士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由于人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台儿庄可圈可点的人文现象进行简要的解读。
    一、台儿庄人文地理
            台儿庄的人文地理可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是“南北文化分水岭,东西文化过渡带”;第二句是“西水东山连接处,北孔南汉交汇点”。
           “南北文化分水岭”,是指台儿庄地处中国的华北平原、淮河流域,而且处在中国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历史以来,风格迥异、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中国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和杂揉、融合,逐步崛起了中国运河文化的制高点,就像大运河自然地理上的南旺“水脊”一样,在台儿庄地区出现了“文脊”现象。当然,这也与淮河为中国的自然分界带有关。
            “东西文化过渡带”,是指台儿庄地处中国东部,是内陆向海洋延伸过渡的区域,考古发现这里既有陆相沉积,也有海相沉积,因此是陆相文化与海相文化杂揉融合的地区。
           “西水东山连接处”,是指台儿庄西濒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连奇峰绵延的沂蒙山,有山有水,负阴抱阳,此乃人杰地灵之风水福地。
           “北孔南汉交汇点”,是指台儿庄北通齐鲁文化名城曲阜,南接两汉文化中心徐州,深受两大品牌文化的辐射和影响,此乃文明昌盛之地。
            同时,台儿庄区还有“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之说。因为台儿庄地处山东最南部,与江苏省隔大运河相望,在军事上,如果占领了山东南大门的台儿庄,那么苏北徐州的战略优势也将为之颓废。现在,台儿庄隶属于山东省枣庄市,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5镇1街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1个行政村(居),31万人。交通上,京台高速、京沪高铁、206国道穿境而过。周边有徐州观音、临沂、济宁、连云港4个航空机场和石臼、岚山、连云港3个出海港口。“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贯通全境37.2公里,长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水上运输可直达扬州、镇江、上海、杭州、嘉兴等苏沪浙大中城市。
    二、台儿庄历史文化
            台儿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出土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属鄫国,商属偪阳国,春秋末期降为傅阳县,秦汉时期属东海郡,三国时属东海国,东晋时属兰陵郡,隋朝时属彭城郡,唐朝及北宋时属沂州,元代属峄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峄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峄南县、运河县、台儿庄镇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8年2月建兰陵县。1953年9月后,先后隶属峄县和枣庄市。1962年6月成立台儿庄县级行政区。
            台儿庄的历史文化可用三个“遗”字和4个数字来概括。
            所谓三个“遗”字,一是遗址,主要指台儿庄大战遗址;二是遗产,主要指大运河文化遗产;三是遗风,主要指鲁南民俗风情。
            所谓4个数字,一是4300年的城邦文化,主要以偪阳古都城为代表;二是400年的运河商贸重镇,主要指台儿庄运河的开凿及古城的崛起;三是130年的工业交通枢纽中心,主要指枣临、枣台、台赵三条铁路的连通和台儿庄运河煤码头的兴建;四是70年的抗战英雄城,指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使这里成为中化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台儿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三次文物普查和多年来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证明台儿庄区是一个文物富集、文化灿烂的地区。全区已发掘文物遗存、遗迹10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偪阳古城遗址”、“京杭运河台儿庄段水工设施”和“台儿庄大战遗址”,国保单位占枣庄市50%;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按照国家大遗址保护申报标准,目前我区已具备申报“偪阳城”大遗址保护的条件。
            台儿庄悠久的文明史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古墓、古寺、古街、古闸、古驳岸、古码头、古建筑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区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0项,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1项,即杨念寅的“鲁南皮影”;省级非遗名录2项,即“鲁南花鼓”和“运河船号”;市级非遗名录34项;区级非遗名录96项。这些非遗项目共分为13个大类。在民间文学上,有乾隆下江南、南蛮子赶风水等120多个民间传说故事;在民间音乐上,有鲁南民歌、运河船号、寺庙音乐等5项;在民间舞蹈上,有渔灯秧歌、鲁南花鼓、狮子舞、龙灯舞等7项;在民间戏剧上,有柳琴戏、皮影戏、木偶戏等4项;在民间曲艺上,有运河大鼓、渔鼓、数来宝等11项;在杂技与竞技上,有谢家拳术、回民武术等4项;在民间美术上,有剪纸、刺绣、石雕、砖雕、泥塑、面塑等12项;在传统手工艺上,有贺窑陶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道升酒坊酿制技艺等10项;在民俗上,有运河渔灯节、泰山行宫庙会、端午龙舟会等5项;在传统医药上,有中和堂中药炮制、褚氏中医诊法等3项。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儿庄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了保护机构,制定了保护措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2012年9月,在台儿庄古城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国共有76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会项目、2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产品、220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0人踩街巡游队伍来台儿庄参展和参演。目前,台儿庄区正在建设中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同时也正在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三、台儿庄运河文化
            台儿庄运河文化,可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位重要、特色鲜明”4句话来概括。
            所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指台儿庄运河在开凿和通航的历史过程中所孕育产生的文化,包括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风情习俗、饮食文化、遗迹遗物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既是中国南北区域文化、海相陆相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晶,也是鲁南运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如今的台儿庄建设发展,已离不开台儿庄运河文化的滋养,她就象水和空气一样无时不在,而又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地位重要”,是指台儿庄运河及其文化现象在中国运河文化中所占的份量和比重为历史增辉,令世人瞩目。台儿庄运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航段,开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距今已有410年的历史。《明史·河渠志》、《山东运河备览》、《中国运河文化史》等众多史书都有这段运河人工开凿的记载。这段运河的开凿是有历史原因的。它的开凿,使中国京杭大运河避开了165公里“借黄行运”的风险,而且缩短漕运航程35公里,这在明代作为一项非常伟大的水利工程而载入史册。中国京杭大运河在鲁南流经枣庄市102.1公里,其中流经台儿庄区境内37.2公里,在台儿庄城区有3公里的明清遗存。这3公里的古河道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至今发挥着旅游通航的作用,因此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价为“活着的运河”,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台儿庄运河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态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均有史实可以验证。
           “特色鲜明”,是指台儿庄段运河,与中国运河的其它航段相比,它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它的走向为东西走向,这与南北走向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形成鲜明对比。东西向的河道在中国东部有利于军事防御,发生于1938年春天的中日台儿庄大战,这段运河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其次是台儿庄段运河西高东低的地形,从而造成水位落差很大,为了航运,明朝和清朝两代只好从台儿庄到韩庄这段45公里的运河上修筑了8座船闸。这8座船闸自西向东分别是韩庄闸、德胜庄闸、张庄闸、万年闸、丁庙闸、顿庄闸、侯迁闸、台庄闸。其中顿庄古闸、台庄古闸的遗址依然在水下保存。第三个特点,是它融南汇北的区位,因为它正好处在中国京杭大运河的中部,介于鲁运河与中运河之间,从而形成了中国南北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一个“焦点”。从运河古城现存的八大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也可发现台儿庄段运河在历史上的开放性、创造性、兼容性和多样性。
    四、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虽小,但“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台儿庄古城的诞生与发展,可用4句话来概括,即“因河而兴”、“因商而荣”、“因战而名”、“因水而灵”。
           “因河而兴”,是指台儿庄因400年前运河的开通而兴盛。台儿庄虽然历史悠久,兴衰更替,但最辉煌、最兴盛的时期当在明代京杭大运河改道疏通以后。明朝末年,流经台儿庄的泇运河通航,台儿庄城镇建设异常快捷,被誉为历史上的“深圳速度”。由于这里屋宇猛增、商贾云集、集市暴棚,地方管治机构为了社会治安的需要,不得不采取建城的措施。《峄县志·募建台儿庄城引》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州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议建台儿庄城,上下“咸协无异”,遂命“兴人徙以傅土”而筑。委托峄县县丞雷烇主持施工,主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3华里,南北宽1.5华里,城墙高1丈2尺,护城河宽3丈,深6尺,首尾与运河相接。次年,峄县管河县丞署由峄县迁至台儿庄小南门里100米处。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冬,修建台儿庄越河被水石驳岸,翌年春竣工。这一水工设施虽历经300多年,但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宝贵遗产。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台儿庄开始由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而且西城墙外移1公里。时建城门六座,东曰“仰生”,西为“台城旧志”,大北门为“中正门”,小北门为“承恩湛露”,大南门为“惠迪吉”,小南门为“迎祥”。城内铺设了月河街、丁字街、顺河街等12条街道和2公里的车大路,用以连接四方城门。古城内设置了县丞署、守备署、总兵行署、参将署等统领机构,其中参将署为中国大运河八大参将署之一,内设参将1员,秩正三品,远远高于峄县的七品县官。
           “因商而荣”,是指台儿庄因商贾云集而促进了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峄县志》记载:“台儿庄濒运河,商贾云集,田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台儿庄运河通航的第一年,即万历三十二年,过往船只5000余艘,通过漕粮260万石;而在通航的第二年,即万历三十三年,过往船只已猛增到7700余艘,通过漕粮400万石。四方商人趋利于台儿庄,在这里开商铺、建会馆、兴寺庙,以致台儿庄集中了中国晋派、徽派、水乡、闽南、宗教、岭南、欧式和鲁南民居八大建筑风格,兴建了山西、福建、浙江、安徽和江西5大会馆,汇聚了孔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民间信仰等七十二庙于一城。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台儿庄的城镇规模和商业、人口达到鼎盛,城镇分为内城、外城,加之沿运八闸的闸夫、守军等,城镇人口发展到5万多人,难怪《峄县志》描述台儿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
            “因战而名”,是指台儿庄古城因台儿庄大捷而名扬中外。因台儿庄运河为东西走向,加之运河码头联通枣台和台赵铁路,枣台和台赵铁路又联通津浦和陇海铁路,因而使台儿庄成为中国东部军事战略要地,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坚持以台儿庄为中心,构建了大运河防御体系,在台儿庄东、西、南三面方圆百余里的地区埋伏了重兵,布下了口袋阵,一举歼灭侵华日军坂垣、矶谷两大师团11984人,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从此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1986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血战台儿庄》电影进一步提升了台儿庄美誉度和知名度。
           “因水而灵”,是指台儿庄因地处江北水乡而灵秀。台儿庄,东临大海,西濒微山湖,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水相依、湖海夹峙的地形特点,加之地势低洼,为“洪水走廊”,为集聚丰富的水资源创造了优势条件。因此台儿庄具有“天上降水多、地下藏水多、地表径流多”的水资源特点。仅台儿庄古城内就分布着18个大小不一的汪塘和30华里的水街水巷,明沟暗渠把这些汪塘串连在一起,与大运河、环城河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因而使台儿庄成为国内水网最密集的古城。同时,台儿庄古城还是全国唯一具有四圈环城河的城市。第一圈环城河,为古城明代建城时开挖,至今尚存;第二圈环城河,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挖,至今碧水连波;第三圈环城河,纳入了城市规划,而且已经开挖了西部的秀水河;第四圈环城河,即台儿庄城市总体规划的“四至”,即南傍大运河,西到大沙河,北至胜利河,东接涛沟河。更重要的是,拥有京杭大运河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的6华里古运河、唯一的3华里明清时期古驳岸、唯一的11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因此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因水的灵动魅力,使台儿庄赢得了许多荣誉品牌,如“江北水乡”、“鲁南水城”、“中华古水城”、“东方威尼斯”、“国家运河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
    五、台儿庄古城重建
            台儿庄古城重建,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保护遗产,引领转型”。
    “保护遗产”,就是通过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的措施来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这种保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在台儿庄这一特殊的战争废墟上才能探索经验、创造奇迹。从2006年底开始,枣庄市委、市政府共用3年,对古城重建进行调查研究,先后搜集了有关台儿庄古城的30余部地方史志、300余部运河史料、2000余份战地史料、380余幅台儿庄大战老照片,聘请专家设计复原了1000多栋老建筑,根据27位80岁以上老人的回忆绘制了4000多幅老建筑素描图,从而为古城重建找到了历史依据和文化根系。2008年4月8日,市委、市政府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按照“留古、复古、扬古、用古”的原则,坚持把台儿庄大战后遗存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古建筑等予以完整保留,对古城95%的道路肌理和水系框架进行保存,并依据文物保护标准进行复建,重点实施以“百庙、百馆、百业、百艺”为内容的四百工程,截止2013年7月31日,总投资17.08亿、占地2平方公里的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宣告完成。5年来,共完成建筑面积35.03万平方米,建设主街10条、小街72条、水街30华里,同时还建设了108座桥梁、2.7公里城墙、10万余米管线等。这种遗产保护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类文化专家的肯定和认同。2012年9月1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台儿庄古城时说:“重建台儿庄古城,符合全球中华儿女的心愿。要把台儿庄古城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切实发挥好作用。”2011年6月19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台儿庄古城时说:“台儿庄古城重建既是一个古城重建更是一个文化重建,是一个挺了不起的工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平台。”2011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考察古城时说:“台儿庄古城完美地实现了文化景观和文化空间的有机结合,是过去遗产保护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开创性工程。”国内文化、旅游、建筑等专家,比如叶如棠、仇保兴、阮仪三、谢辰生、舒乙、陈志华等,无不对台儿庄古城重建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普遍认为“台儿庄创造了人类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引领转型”,是指台儿庄古城重建成为新的经济发展龙头,引导全市、全区经济由资源型经济向三产服务业转变。从2009年3月开始,台儿庄古城边建设边营销,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二日游”,瞄准国内重点客源城市进行宣传促销,先后与1500家旅行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40个城市开通了“二日游”直通车,靠行政力量撬动游客市场,创造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台儿庄古城的“龙头”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带动了文化旅游业发展。2012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153亿元,是古城重建前的6.6倍。枣庄、台儿庄过去没有一辆旅游大巴、没有一名地接导游,仅4年时间,全市新增旅游大巴200辆、地接导游1000多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台儿庄古城相继成为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2012年11月20日,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13年4月,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评为“中国四大最美水乡”之一。二是促进了就业富民。目前,台儿庄古城内有1005家小酒吧、小作坊、小旅馆、小会馆和小商铺,1.2万人在这里经营、创业。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全国1.1个、0.9个百分点。三是推动了服务业繁荣。今年1至5月,全市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32.7%;专业市场、星级酒店比重建前增长了三倍多。近年来,全市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超过30%;每年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其中80%得益于服务业拉动。四是增进了两岸交流合作。2009年12月17日,国台办批准台儿庄古城为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0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来台儿庄古城为复兴楼奠基;2011年,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新党主席郁慕明到访古城,分别出席古城开埠仪式和两岸抗战文学研讨会。2012年,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出席在台儿庄古城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并赠送图书。5年来,台儿庄古城已接待来自台湾的专家、学者、商人、将军、社会名流、游客等20多万人次。
    六、台儿庄文化名片
            台儿庄文化名片已被市、区两级确定为“大战故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时尚生活”。这16个字,概括了台儿庄的人文资源所在、优势所在、特色所在和形象所在。
            “大战故地”,来源于1938年那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中国爱国将士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痛击侵华日军,打出了国威,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7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爱国将士冲锋的呼喊犹在耳畔,惊心动魄的巷战似在眼前,弹孔累累的53处战争遗址至今遗存,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傲然挺立在大运河畔。随着台儿庄大战主题公园、大战影视基地的规划建设以及《台儿庄》电视连续剧的开播,台儿庄大战故地的英名必将为史册永载、为世人永记。
           “江北水乡”,来源于台儿庄地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人们很形象地说台儿庄是“天上降雨多,大地千条河,地下蓄水库,万塘养蛤蟆,下游接江水,上游连湖泊”。下游接江水,是指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使长江水源经台儿庄滚滚北上。
           “运河古城”,来源于台儿庄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运河文化。目前,台儿庄运河古城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她正围绕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的核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定位,按照省里提出的打造“转型发展高地”、“文化传承高地”的要求,而在上市、立法和申遗上下大功、作硬功、求真功,以保持古城保护遗产、传承文明、永续发展、永立潮头的势头。
           “时尚生活”,来自于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永不言败的人文精神。说到底,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当代人和后人服务。因此,台儿庄区正按照把城市建在水网中、森林中、花园中、人文中的要求,着力打造“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文明之城、幸福之城”,让台儿庄在“遗址、遗产、遗风”的根基上优雅地转身为“宜居、宜商、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李振启 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