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古城台儿庄的农业与大运河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中国京杭大运河枣庄段自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正式开通,四百多年来,它除了发挥漕粮运输、商品流通、文化传播、政治统治、军事斗争的作用外,也为台儿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开通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对运河河道多次进行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依托运河水源,连年投巨资建设桥涵泵站,兴修农田水利网络,不断扩大灌溉面积,改变了农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同时,运河的开通,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高了防洪排涝的能力,结束了洪水走廊的历史,基本上根除了洪害。大运河充足的水源,长期地促进了台儿庄农业发展,可以说台儿庄农业发展得益于大运河,台儿庄大运河是台儿庄人民的母亲河。
    一、大运河为台儿庄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促进了粮食单产和总产的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史称泇运河,建国后称韩庄运河。台儿庄段全长42.5公里,流域面积136.5平方公里,流域内伊家河在大运河南部与大运河并行自西向东穿过,北部有四支沟、峄城大沙河及分洪道、新沟河、王场河、北洛截水沟,涛沟河自北向南流入运河,南部有引龙河、龙河、于沟河自南向北流入伊家河,伊家河在台儿庄大桥上游汇入大运河,13条河流总长176.8公里。运河及其流域总水量22.6万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增加储水量2-3千立方米,河水灌溉面积4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80%以上。
            自大运河枣庄段开通以后,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十分重视,设立专门机构,拨专款,安排专门官员负责维护加固疏浚河道,确保了几百年漕运的畅通。沿运百姓也兴修简陋的水利设施,引运灌溉农田。建国后,党和国家为根治水患,五十年代曾拨专款整修河道,开挖伊家河,建成大沙河红旗闸,沿运建设大的泵站。周恩来总理亲自拨款,地方人民政府筹资酬劳,艰苦奋斗,为治河出力流汗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代依托运河水资源,在扩修支流河道的同时,兴修电力排灌站,建成装机百千瓦以上电力排涝站八座,排除内涝23万亩,增加灌溉面积10万亩。1963年至1965年,济宁专区部分县对韩庄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疏浚河道,加固大堤。台儿庄区对引龙河、大沙河、分洪道、四支沟等进行了疏浚加固。全区灌溉排涝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七十年代,围绕运河水利建设上了几个大的工程,一是修建了运河、伊家河上台儿庄、刘庄两处节制闸,恢复了运河、伊家河航运。二是开挖了引湖灌溉工程,即胜利渠,全长36.5公里(台儿庄境内17公里),台儿庄区动用民工35500多人,建成了装机百千瓦以上电力排灌站12座。三是治理了小新河、王场河、涛沟河等骨干河道,大运河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其他河流均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1972年、1974年两年夏,全区暴雨,两次排涝面积均达23万亩,使灾害降到最低程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紧紧抓住世行贷款、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涝洼地整治、韩庄运河航道升级改造、南水北调、东调南下等重大机遇,共计筹资20多亿元,先后治理了韩庄运河、新沟河、王场河、大沙河分洪道、龙河、引龙河、于沟河、四支沟、环城河、小月河等13条河道;新建台儿庄船闸、刘庄闸、台儿庄翻水站、万年闸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河道加深加宽,港航能力升级,自然面貌改观。运河航道达到二级标准,全区河流全部达到防洪能力20年一遇的标准(日降雨227毫米、3日降雨350毫米)。目前,全区有大中小型排灌站172座,其中沿运河的有45座,水闸130座;混凝土U形节水渠道287条,长达387公里,装配式桥闸等建筑物285座;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80%。
            建国后几十年的巨额投资,大量投劳,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基本全覆盖的农田水利网络,灌溉和泄洪能力提高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平。截止2012年,农田水利网络形成的灌溉面积40万亩,较1984年单产提高50%,总产提高50%,每年为国家贡献粮食2亿公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地瓜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8年粮食单产184公斤,到1984年粮食单产541公斤,至2012年粮食单产1000公斤,粮食单产从1978年到2012年提高了816公斤,提高约5倍,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4年,农业总产值1.44亿元,实有耕地面积5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1.5亿公斤,平均亩产541公斤。201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0万亩,农经作物播种面积面积8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0万亩,平均亩产1000公斤,粮食总产6亿公斤,增加233%,单产增加459公斤,增加84.8%。有水源才能兴修水利,有了水利灌溉网络,才有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增长,因此说大运河水资源是台儿庄农业生产的命脉。
    二、大运河充足的水资源,促进了台儿庄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丰富了台儿庄人民的物质生活。
             台儿庄的农业生产在80年代之前以种小麦、地瓜为主,还有少量玉米、大豆、高粱,属于单一的粮食种植,而且产量很低,每亩单产不到200公斤。80年代之后,由于大运河水利网络的扩大,北部胜利渠的开挖使用,国家政策的引导,台儿庄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8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90年代三水农业兴起,水产养殖面积大幅度扩大,弓棚大棚蔬菜迅速发展。到了21世纪初至今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获得了产量、效益的双丰收,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大的改观。
            80年代,马兰乡、彭楼乡、台儿庄镇、邳庄乡利用大运河水源和胜利渠水源,充分发挥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网络作用,大面积种植水稻,最多达10万亩,产量由七、八百斤到1200斤左右,其他乡镇利用较好的水利条件大面积种植棉花,也在10万亩以上,仔棉单产480斤,总产达480万斤。90年代,全区大力推广植桑养蚕、秸秆养牛、冬暖大棚和各类弓棚蔬菜。全区植桑五、六万亩,蚕茧亩产四茬300斤左右,重点在兰城店乡、彭楼乡、薛庄乡、张山子镇、涧头集镇。全区秸秆养牛目标10万头,口号是“赶着黄牛奔小康”,实际最高达到4万多头。各类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冬暖大棚单个年收入过万元,最高达到1.5万元。2000年前后,以马兰屯镇、邳庄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三水农业,即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重点在马兰屯镇、邳庄镇。水稻6万亩,亩产1200斤;水田藕1万亩,亩产4000-6000斤;水产品螃蟹、地龙等,面积18000亩,总产量7500吨。而养殖业则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如马兰屯镇祥和乳业,总投资3.8亿元,占地1万亩,产品品牌为“祥和庄园”乳制品和“马兰庄园”有机蔬菜。存栏奶牛8700余头,日产原奶近百吨,建成国内最先进的袋装、瓶装、盒装液态奶生产线,日加工能力可达200吨,形成了从奶牛养殖到乳制品开发的全套生产工艺链,是全省最大的荷斯坦奶牛养殖基地,鲁南地区最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进军,观光农业迅速兴起。全区较大的观光农业项目有:1、台儿庄国家级运河湿地公园。该公园2009年元月由国家林业部批准,是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湿地为主的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2592公顷,其性质定位以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为前提,以台儿庄运河湿地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为主要景观资源,以湿地观光、科普教育、度假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规划区由两翼支撑,即上游大沙河人工湿地与下游涛沟河自然湿地景观,其中以涛沟河自然湿地物种最为丰富。湿地上游西起大沙河分洪道,东至台儿庄船闸,全长10公里,占地6000余亩,由马兰屯镇筹资建设,目前已投资1.5亿元,建成了“一厅二廊四园七景点”,即运河文化及水生蔬菜展览厅;十里荷花长廊和运河乡村农家美食长廊;百种荷花观赏园、莲蓬和茭白采摘园、水上游乐园;百种荷花观赏景点、水生花卉蔬菜观赏景点、垂钓休闲景点、白鹭水禽候鸟栖息保护景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综合服务购物景点、冬季日光温室高效农业示范景点、花卉苗木繁育基地景点。湿地年产莲藕2万吨,莲子0.4万吨,水生蔬菜0.2万吨。下游主要是邳庄镇境内涛沟河自然湿地风光和小季河生态农业风光。涛沟河源头在临沂市苍山县境内,下游与大运河连接,全长6695米,宽200余米。两岸绿树苍苍,河内水草萋萋,河滩芦苇摇曳,水里鱼虾嬉戏,水面百鸟飞翔,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是内陆少见的天然湿地。小季河森林公园20平方公里,园内有女贞、高杆石栏、石榴、紫薇、垂柳等30多种名贵树种。小季河全长5.1公里,一河碧水像一条玉带漂浮大地,水中几十种鱼儿畅游,林中数不清的鸟儿鸣唱。园内还建有8000余亩优质鱼养殖基地,养有几十种名贵淡水鱼2013年春,中国台儿庄生态休闲垂钓公开赛在这里举行。涛沟河湿地和小季河湿地森林公园连为一体,相得益彰,是天然的氧吧,是与台儿庄古城配套的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2、台儿庄国家级运河水利风景区。该景区2009年8月被国家水利部公布为“山东省十佳水利风景区”,景区拥有今古奇观大水工—气势如虹的台儿庄运河双桥与节制闸,蔚为壮观的台儿庄二线船闸与南水北调东线进入山东省第一提水泵站,蜿蜒绵长的运河大堤、防洪石岸、百舸争流的十里港湾、一望无际的十里荷花长廊,还有3公里明清运河故道及两岸遗存的数十处古码头、古驳岸、古民居、古街巷,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京杭运河仅存清代运河文化遗产,以及古运公园内坐落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贺敬之文学馆。整个景区分为八个景点:南水北调台儿庄泵站景点、双桥卧波景点、运河复线船闸景点、古运公园景点、十里荷花长廊景点、越河明渠景点、两河一湖景点等,整个景区38平方公里,珠联璧合、碧水环绕、风景秀丽,融观光、休闲、健身、美食为一体。大水工、大水面、大绿化,一幅大画卷展示在游人面前。
            大运河水资源为台儿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自然条件,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台儿庄人民饮食结构的巨大变革。粮食、畜禽、水产、蔬菜品种日益丰富,人民的饮食品类不断增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饭食以地瓜干煎饼为主,少量的小麦、玉米煎饼、馒头,肉类猪、牛、羊、鸡只有在节庆能吃到,平时白菜、萝卜、辣椒、咸菜大多也吃不起。而今大米、白面、肉蛋奶及各种水产品、蔬菜应有尽有,而且都能吃得起。饭食有各类煎饼、馒头、大饼、面条、米饭;菜类有白菜、萝卜、辣椒、西红柿、蘑菇、茄子、芹菜、土豆等几十种,四季供应不断;肉类有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鱼肉等几十种;水果有苹果、甜桃、西瓜等十余种;地方名吃有菜煎饼、运河大鲤鱼、老鳖汤、张家狗肉、马家牛肉、冯家驴肉、赵家烧鸡、辣子鸡、羊肉汤、仙芝蘑菇、穆柯寨蜜桃、涛沟桥大米、忠仁酒、穆柯寨酒等等。饮食品种的丰富,使饮食结构更加科学,健康了人民的体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人民的寿命,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三、大运河多次的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以及相关农田水利兴修,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改变了洪水走廊的历史,增加了农民的劳动收入。
            1604年泇运河正式开通之后,明清时期、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多次疏浚整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运河的治理。1958年至今,台儿庄大运河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治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958年至1962年为第一阶段,治理标准是大沙河入口以上按平槽泄量600秒立方,以下按700秒立方开挖河槽和全线退堤;1963年至1965年为第二阶段,按1000秒立方泄量施工;197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按泄量2500秒立方扩大河道。1958年至1962年进行了七期治理工程,1961年建成17孔韩庄节制闸,1963年至1965年调集民工28.8万人,在治理河道同时,建成了王庄、台儿庄变电所2处,电力排灌站11座,涵洞12座。1995年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建成台儿庄节制闸、台儿庄大桥、运南八座提水站,台儿庄二级船闸,河道达到三级航道标准。1996年至2000年,台儿庄运河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建成万年闸枢纽工程,包括二级标准船闸一座,二级标准公路桥一座,泄洪1700秒立方节制闸一座。1999年实现了台儿庄船闸和万年闸以及节制闸的自动化管理,船闸通航能力达到2100万吨。还建成了年吞吐能力200万吨的台儿庄港口,以及台儿庄船修站。2000年至今,国家又投入巨资进行了东调南下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台儿庄公路大桥复线、台儿庄复线船闸、南水北调两个泵站等建设。建国以来的台儿庄运河治理,投资投劳近百亿元。
            伊家河原为微山湖高水位时的溢洪道,兼排南岸山洪,是台儿庄运河的姊妹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奉旨开伊河,以泄洪水。尔后,清政府曾多次进行治理。1956年至2009年5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伊家河进行了多期治理。1956年10月至1957年12月,济宁专署组织峄县、金乡、微山、嘉祥四县民工11万人,分三期对伊家河进行治理,在微山湖水位33.5米时,泄洪量达到200秒立方,施工中对河道进行加宽取直,两岸堤防加高3米。同时对龙河、引龙河等支流进行了治理。治理后的伊家河大堤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泄洪流量达520秒立方。1966年以来,在伊家河两岸建成武宅子、半楼、小北庄、下孙庄、河上庄、陈庄、巨梁桥、老宅子等14座电力排涝站,涵洞、拦蓄工程多处。1970年先后在伊家河上建成了刘庄船闸、刘庄节制闸,1972年恢复了通航,沿岸建起了多家码头。1971年在建刘庄节制闸建了刘庄大桥,尔后又建了德胜庄、顿庄、六里石、南闸大桥,方便了人民群众的通行和生产生活。
            胜利渠又叫引湖渠(大运河流经微山湖,引微山湖水也是引运河水),主要为解决峄城南部、台儿庄北部用水问题。该渠1976年11月至1977年3月开挖总干渠,建设主要建筑物,动用民工10万人,其中台儿庄区35500人,台儿庄区共完成清基回填土方十二万零三百立方米,砌体一万四千二百九十七立方米,混凝土四千一百七十三立方米,工日十九万八千九百八十五个,还修通六座桥梁。尔后又建设南北灌区,南灌区北起胜利渠,南至大运河,西起四支沟,东抵涛沟河。该灌区开挖八条干渠,二十多座排灌站,有效灌溉面积七万二千亩。北灌区即四支沟至新沟河之间区域,泥沟、马兰屯、兰城店三公社受益,建有十座提水站,其中大站有抗埠、后大河庄、后田营、西兰城、冯湖五个;小站有廖巷北站、新河庄、欢墩、大北洛、小北洛五个,有效灌溉面积五万亩。
            胜利渠灌区分自留灌溉和提水灌溉两种,实际控制面积十九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十二万二千亩。马兰屯、彭楼、台儿庄、邳庄、泥沟、兰城店六处乡镇受益。
            建国以来依托大运河水源,几十年一以贯之,开挖整治了许多沟渠,如新沟河、王场河、四支沟、龙河、引龙河、涛沟河等等,在农田修建了许多干、支斗、毛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世行贷款和黄淮海开发、涝洼地整治、小流域治理的政策机遇,在全区农田修建了一大批硬化渠道、排灌站。由于以上水利工程和水利网络建设,全区基本实现旱可浇、涝可排,不靠老天吃饭的目标,洪涝灾害得到了根治,人民安居乐业。
            台儿庄大运河的开挖,明清时期就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国家出资,农民出力,赚钱养家糊口,既开挖了运河,又赈济了百姓。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采取国家出资与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办法,村队解决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公司承包,群众务工赚钱。近20年来,国家投资庞大,当地老百姓以送料、务工、服务等多种形式赚钱,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大运河给台儿庄农业生产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对台儿庄农村经济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依托台儿庄大运河充足的水源,建国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连年投巨资提高河道标准,兴建基础设施,兴修农田水利网络。这就一方面提高了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水利建设中,农民参与务工,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由单渠道变成了多渠道,由1984年的人均收入504元,到2012年的人均收入8386元,是1984年的16.6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由人畜耕作变成了机械化作业。80年代之前,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耕作的质量、速度都比较差。就拿麦收为例,那时的麦收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现在的机械收打5-7天即可,既提高了效率又减轻了劳动强度。而现在农业生产主要靠机械化、电力化。2012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31.72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6240台,其中大中型2600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2800台,其中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423台,深松机137台,玉米秸秆还田机30台,土豆播种收获机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900台,其中履带式联合收割收获机9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31台,秸秆捡拾打捆机12台,农机具配套比达1:2;完成小麦收割41.1万亩,机播40万亩,其中免耕播种21万亩,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9%、96%,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51%,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及捡拾打捆综合利用率达99.9%,玉米贴茬直播40.47万亩,机播率达99.2%,机收27万亩,青贮3万亩,纯秸秆粉碎还田综合利用率67%、74%;完成土地深松20.2万亩,规范实施保护性耕作18.5万亩,完成水稻机械插秧0.6万亩,机收率达78.5%。机械化广泛应用,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又解放了农民,绝大部分年轻农民离乡进城务工创业。
             (二)农村交通条件实现“三化”,农民告别了出行难的历史。
            台儿庄区现有县道8条。全长95.4公里,乡道9条,全长60.9公里,村村通公路90条,里程563.5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73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百平方公里137.7公里。村村通、县乡道相互贯通,并与京台高速、枣临高速、京沪高铁、206国道、234省道、244省道相连贯,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通达化,与国省道畅通化,与县乡道联网化的“三化”目标。
            仅2008年以来,全区投入近五个亿资金,搞了一大批道路改造和大桥建设。如建设涛沟河大桥、良庄桥、廖巷桥、运河分洪道大桥、黄口大桥,改造了台韩旅游公路、台利公路、顿薛公路、枣台路灯、运河两桥风景区等,开通了BRT公交,大批工程建设既提高了全区交通水平,又改善了农村的自然环境。雨天一路泥,晴天一溜烟已成为历史。
             我区现有二级汽车客运站一座,三级客运站一座,日发送客车451班次,日发送旅客7428人次。2011年底,全区营业性机动车拥有量达1870辆,其中客运班车57辆,客运出租车50辆,营运货车1763辆,BRT客车每10分钟发送一班,客运高峰还加车。客运企业一家,出租车公司一家,货运企业12家,驾校一家,机动车二类维修及专项修理企业30家,机动车综合性能监测站一家,取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的人员0.35万人。农村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既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又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生活日趋城市化,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农村的住房和家庭用具发生了巨大变化,80年代由低矮的茅草屋变成了大瓦房,90年代变成了平楼,2010年以后,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楼房,近两年又出现了新型社区,成片的楼房像城市一样。由空空的破屋子到现今农村大部分家庭都有了高档家具,各类桌厨、太阳能、电视、手机、电动车应有尽有,有的家庭还有了电脑和小汽车。做饭过去用柴草,现在基本上都用上了液化气、沼气。饮食由过去的地瓜咸菜到大米白面,各类蔬菜肉蛋奶。衣着由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一年四季无变换,到现在每人冬夏都有几套时尚多样的衣裳,带补丁的衣服早已无人穿。农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听广播看电影,再到看电视、看大戏,文体大院既有文体器材,又有书籍光盘,既可学习又可娱乐。由缺医少药无钱看病,到医疗网络基本建成,农村医保和大病救助已基本全覆盖,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人人都能治起病。学校由破旧的茅草屋,黑屋子土台子里边坐个泥孩子到现在变成园林式学校,各种教育设施不断完善,幼儿园、小学、中学覆盖全区,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五、努力用好大运河水资源,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运河是台儿庄的母亲河,过去台儿庄因河而兴,台儿庄农业就靠着大运河浇灌和发展,今后更要发挥好大运河水资源的优势,做好水的大文章。这就首先要用好大运河,依托大运河继续兴修水利,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更好的条件。一要以大运河水资源为由,争取国家航道升级、港口船闸改造、路桥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台儿庄、发展台儿庄。多上几个大工程项目,就能改善台儿庄的面貌,就能增加台儿庄人民的收入。比如,如果能争取国家资金,根据城市建设、交通发展的需要,多建几座横跨运河的大桥,尤其是在城区对应的地方,就能拉动运河南岸的开发建设,使台儿庄城市成倍扩大,两岸的农村就变成了城市,就能把运河引进城内,扩大城区水面,形成城区大的水观,城市水的特色更加突出,城市的韵味和魅力就能得到更大的提升,江北水乡、东方古水城的特色更能彰显。二要以大运河水资源为由,争取国家大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实现基本农田全覆盖,真正解决不靠天吃饭的问题。如开挖大的排灌干渠,建设大的泵站,把水送到缺水区域或引水进山,解决粮食生产和村里生产用水问题,以增加粮食和林果产量,提升粮食和林果品质。如马兰的西北部,泥沟的东北部,涧头、张山子的南部山区,如能兴修大型水利,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台儿庄的农业生产将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三要以大运河水资源为由,争取国家基本农田改造、小流域治理等政策资金,提升基本农田水利网络的等级和覆盖面,推广现代水利灌溉技术,既能节约水源,又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高产高效绿色环保农业。
            依托大运河水资源,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快车道,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一要继续开发建设运河湿地,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台儿庄国家级运河湿地是我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基础好、规模大,属3A级景区,已初步具有接待游客的能力,但不少方面亟待提升。基础设施需要配套完善,如道路、停车场、游船、购物、导游等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建有突出自身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建一座莲花牌坊,景区的标志就很有特色,既与自然景观协调又富有湿地莲花文化。要增加湿地的人文文化,可以建运河三公纪念园,可以建几个名贵的花岛,丰富花文化,以解决仅荷花单一的局面,至少达到三季有花,否则莲花一败景区大为减色。要依托运河湿地,配套建设服务设施,搞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家乐,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既提高服务水平,又增加旅游收入。还可以在湿地附近搞一些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让游客观赏农业风光,了解农家生活,拉长旅游链条,提高旅游效益。二要继续发展“三水”农业,坚持巩固规模,提升质量。有了一定规模,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形成观光农业,实现旅游收入。提升质量就是要增加科技含量,尤其是水产方面,在扩大面积的前提下,引进养殖名贵品种,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不养传统的普通产品,多养一些名鱼、名虾、名螃等等。主要利用现有河面和坑洼池塘,大力发展水产业,发鱼财,得鱼利,改造洼地池塘,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变废为宝,扩大养殖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农村经济发展到今天,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体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已势在必行。党中央有政策,我区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当前农村经济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和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我区祥和乳业就是很好的范例,“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运作模式,有力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区如果有几个类似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将会上一个大的台阶。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广“合作社+农户+标准”的运作模式。由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形成一定规模闯市场,大船经风浪,更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取胜。目前,我区已有293家农业合作社,主要是瓜果、蔬菜、养殖、加工、运销业,其规模、覆盖面远远不够,必须大力发展。三、做多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名牌产品价格高,易于销售,目前我区已有一些名牌产品,如“仙芝”牌蘑菇、穆柯寨甜桃、涛沟桥大米、张家狗肉等。但这些名牌产品知名度还不够高,规模还比较小。在现有的名牌做大做强的同时,要创更多的名牌产品。四、继续发展特色专业村,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经过五六年的努力,我区上连义乌小商品市场,下连千万农户,发展特色专业村50多个,主要加工生产饰品、玩具、服装、工艺品、文具、喜庆用品等,培养经纪人2400多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万人,半劳动力5万人,“不出门,不出院,一年赚上两万块”,农闲不农闲照样能挣钱。特色加工专业村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又一重要渠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下去。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实现农村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发达国家早已实现,我区的实践也证明农民是乐意的、欢迎的。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克服任何困难,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首先要搞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是农村城市化的外在形象,既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改变农村面貌最好的办法,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多征求农户的意见,尽量适宜农民居住。同时,规划建设要配套齐全,达到城市居民的同等条件。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但也有的质量标准不高,如道路质量低,缺绿化,供水水源分散,管理不到位,还需要提高。同时还缺少垃圾处理、保洁等。已有的要完善提高,没有的要高标准补上。基础设施是农村城市化的硬件,硬件做不好,农村城市化就是一句空话。第三,要加强文教卫生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是农村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虽然这些年不断加强,但仍条件差不完善,仍需进一步建设调整完善提高。农村缺文化娱乐场所,缺书籍报刊、电脑网络;缺少幼儿园,农村师资水平低;缺少卫生设施,医护人员不足。这一切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解决。第四,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学政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闯敢干,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教育农民提高社会公德,树立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铲除黄赌毒,构建和谐新农村。总之,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
            综上所述,大运河水资源推动了台儿庄的水利建设,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变了农民的饮食结构,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改变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大运河富裕了台儿庄,美化了台儿庄,台儿庄人民要祖祖辈辈热爱大运河,大运河是台儿庄人民的母亲河。(张法远)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