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古城台儿庄:旧时的衣着打扮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生活普遍贫乏,别说小孩没有好衣服穿,大人也没有多少像样的衣服。一般的农民能有两身换洗的衣服就很好了。当时,做衣服的布料有粗布和洋布。粗布是当地产的,有的是自己纺线找人加工的。洋布是用细线织的,是城里工人做出的,有的是进口的。洋布布料好,做衣服穿在身上舒服、漂亮。
            老粗布织好后,大都是白色的,要做衣服得到染坊去染。有的人为了省钱,就买些颜料自己染着穿。村里没有做裁缝活的,衣服都是自家做。为了适应干活穿,往往都把衣服做得肥大些,女人的上衣都是有大襟的,男人穿对襟的。男女老少都穿大腰裤子。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妇女,衣服不但肥大,而且袖子长、领子高;她们还喜欢用丝带扎腿,把裤脚绑起来,到了冷天,头上再扎条黑布头巾。那时街上人有句顺口溜:乡下妈妈街上走,老蓝布褂子包着手。这是街上人笑话乡下人土气;因为街上人一向注意穿衣服得体,显得洋气。不过农民忠厚朴实,都能吃苦,种地干活收粮食,大都吃穿不愁,日子过得踏实。所以,有些人也看不惯街上人,说街上人虚荣、小气。
            我家有个姑奶奶,家住台儿庄街上,开个小店,有时候生意不景气就吃不上饭。后来不容易攒了些钱,在乡下买了几亩地,让娘家人给种着,每年收割后,娘家人就把粮食给他们送去,回来的人都说,姑奶奶家做得饭太少,俺没吃饱。
            过去农民添衣服是有季节性的,一般麦收前都不做新衣裳。只是在逢古会时买些杈把扫帚扬场锨和镰刀等农具,再买些斗笠、擦汗巾;有的连毛巾也舍不得买,只买些粗糙的斗纹布巾,或者撕二尺白粗布擦汗、洗脸用。等把麦子收割完了,再卖粮食买布给家里的人做换季的衣服,也就是给小孩做个裤衩、褂头,给闺女、媳妇做个花褂子或其它衣裳;到了秋收之后,再做棉袄、棉裤,有的还做大棉袍子。
            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只要年成好,到了春节临近时还要做新衣裳迎新年,有的还要做新鞋、缝新帽子,把一家人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富裕家庭,有钱人家,当然要穿绫罗绸缎。
            那时候人们戴的帽子大都是自家缝的,尤其小孩的帽子,找块布缝个圆圈缩个口就行。刚出生不长时间的小孩,也有缝睡虎帽的,在圆圈帽上镶个布做的小虎头,戴起来精神好看。我的大儿子小时候第一趟上姥姥家,妗子就给他缝了个睡虎帽。并且四兄弟都轮流戴过,也没坏。后来睡虎帽被村里的一个人给找去了,她家已有三个女儿,就缺个男孩,有人对她说“闺女戴着小子帽,小子后面就来到”,所以她就把这个睡虎帽给找去了;她想借此吉言生个儿子,说来也巧,后来她真的生了个男孩。
            孩子会走路了,到处跑,到了冬天就得给缝个能捂着耳朵的帽子。这种帽子戴在头上漂亮、保暖,男孩子戴的帽子前边镶个虎头模样的图案,女孩子则绣朵大莲花。这样的帽子戴在头上很暖和,连两腮都能护着,被称为温罐帽。大儿子长到两三岁时,姑奶奶给缝了个大虎头帽子。虎头帽子缝起来不仅费料而且费工,帽子前后有尺半长,前面镶着一幅大虎头图案,后面的大摆尾一直拖到肩下,边沿镶着一圈花辫子,两条红飘带从上伸到下,飘带的末端各装一枚铜钱以防帽子向前倾斜;帽子的最下端还系着个大铃铛,跑起路来叮当响。这样的帽子戴起来很大方,也是一个精巧的民间工艺品,可惜只戴了两个冬天,后来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给破旧立新,不知去向了。
            小孩的帽子最漂亮的还得数小女孩春秋天戴的悬蝴蝶子帽。帽子的周圈都绣着一朵朵精致的小花,前面绣朵大花,花的下边沿帽边用黑丝线缝一溜小牙子,两边各有一条小辫子,后边还有一条大辫子。帽子的上方用拉丝撑起一只绣好的花蝴蝶。蝴蝶不时颤动,似欲展翅飞翔。
            过去村里没有理发员,剃头发都是用刀子刮,小孩一见就吓得哭。大人只好事先给小孩煮个鸡蛋,拿点好吃的哄着,才能把头发剃完。小男孩只留前面一小片头发,说是护囟门的。女孩留三片头发,扎两条小羊角辫。有人说,女孩十二不留头,长大好风流。所以女孩长到十二岁以后就得留满发,扎两个小辫。女孩长到十五六岁,就是大姑娘了,扎一个大辫子。到了冬天也和那些嫂子们一样,戴上自己缝的耳朵上带着小花的帽子,脚穿绣花鞋,非常好看,我那时羡慕极了。后来到二哥结婚时,嫂子回门时给我做了双黑布花鞋,鞋上虽然只绣一只大公鸡和一朵小花,不大美丽,但我还是很喜欢那双鞋,常常舍不得穿。男孩长大后和大人一样,都留着光头,到了冬天就戴着毡帽头、布帽壳、线帽子等。
            男人到了要结婚的年龄就要穿戴整齐了。记得二哥结婚前,母亲找人从徐州给他买顶酱紫色的礼帽,做了一身洋布裤褂和一件大褂子,买了两双洋袜子,还亲手给他做了一双千层底鞋,把二哥打扮得衣帽整齐。二哥登记那天,我和几个小孩都跑去看,只见二哥大大方方地坐在那里,可是二嫂头戴斗笠,斗笠下面还垫块花毛巾,并且把毛巾拽得紧紧的,只露两只眼睛。后来大伯家、三叔家的哥哥们结婚登记,都这样摆形式走过场,谁也看不清女方的真面目。
            渐渐地庄上的人也有留大分头的,大家都说那是东洋头。记得有一回,三哥已经上学了,也留个东洋头。不过他的东洋头不好看,是母亲用剃头刀子给刮出来的,像个黑帽壳子卡在头上。后来姐姐用一块灰色的布给他缝了个八角帽,前面还用红布缝了个五角星,把三哥神气地不得了。
            那时的鞋袜也多是自家做的,大人们在晴天干活穿布鞋,阴天穿苘鞋。孩子们一到下雨天就赤脚趟水玩。我上学后,好踢毽子、跳绳,穿鞋毁得特快。上二年级那年,母亲嫌我整天蹦蹦跳跳,鞋子毁得太快,就给我吊了双棉绳子鞋,说是给我挤挤脚,省得脚长得那么大。那时候老年妇女有的也穿吊的鞋,不过是用麻匹吊的,并且还用布镶边,耐穿柔软好看。通常,用棉绳子吊的鞋就差得多了,又硬又难看,穿起来挤脚。不过母亲给我吊的那双鞋,我穿在脚上挺合适,可惜只穿了一个多月就毁得不能穿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民的服装也得到了改变,大多数人都穿上了洋布衣裳。庄上也有了裁缝,农民有时也去找裁缝做衣裳穿。村里有时来了走乡串户的理发员,小伙子、学校的学生也留上了大分头、小平头。大姑娘、小媳妇都剪去长发留短发,兴起了披毛耷子,也叫二耷毛子。我初小四年级毕业考上了高小五年级时,母亲一高兴给我做了一件粉红色的花褂子和一条学生蓝的裤子,暑假里我一回都没舍得穿,等到暑假后开学报到那天,我才穿着新衣裳去报名上学。当时不知是从哪里刮来的一股风,女学生时兴穿肥腿短裤,长筒袜子到膝盖,吊带吊到小腿弯;记得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东洋头打牙子,洋袜吊带裤衩子。
            旧时的衣着打扮,有着那个年代的特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时期的衣着打扮,都含带着当时的历史、人文信息。(梁月霞)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