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告别 世间最美的告别
打动我的不是这样辉煌的成绩,而是新华社记者在高考前探访这所高中时所拍摄的照片。有两张照片,内容和视角都高度雷同,但是新华网仍然都发了出来。一张是一位母亲和儿子,另一张是母亲和女儿,两位母亲都笑嘻嘻的,看着孩子在吃自己从校外带来的美食。这两张图片所体现的新闻价值是相同的,摄影记者先后看到了两个场景,都拍了下来。可以理解为他被打动了两次。 他们都坐在小板凳上,这种塑料小板凳看起来不像是校方专门提供的,而是家长从外面带来的,这避免了蹲在地上吃饭的尴尬。很多年前,我弟弟在郸城一高读书,我则在几公里外的二高。我去看弟弟,他带我去食堂吃饭,我们打了饭菜,没有桌椅,也没有这样的塑料小凳子,我们就蹲在地上。菜很差,没有几滴油,却有一只个头挺大的虫。我看着弟弟,心头忽然充满了感动。我所在的二高,条件并不比一高好,我和同学们也是站着或者蹲在食堂里吃饭,但是由于身在集体之中,对这种艰难我一直都浑然不觉。和弟弟面对面蹲在地上,让我们对贫苦再也无法逃避,兄弟两人面对的苦难,在这一刻加倍增长。我们都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明白我们蹲在这儿,究竟是为了什么,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蹲着吃饭,是河南农村人特有的习惯,最初,这可能与贫穷有关,家徒四壁,甚至不能拥有一张饭桌,更不用说书桌了。但是在我小时候,村里似乎并没有这么穷,几乎每家都有那种可以坐八个人的大方桌,但是,邻居们仍然喜欢把饭端出来,在河边,或者是路边,大家都蹲在地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这是饭场,也是会场,多少八卦从这里传出,多少纠纷,就在这里解决。用现在时髦的说法,这是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 后来,在网上看到,这种蹲法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亚洲蹲”,西方人是很难掌握动作要领的。对我来说,蹲着吃饭也很困难,蹲不了几分钟,就腰酸腿疼了,我更习惯的是站着。不管是蹲着和站着,这样吃饭在河南农村确乎是形成了一种传统。在外地工作,偶尔回老家,父母要张罗几个菜,但是他们明显不习惯那么正式地坐着,往往吃上几口,就站起来,到门外找邻居们汇合了。 照片上的孩子,生活明显比十几年前好很多,他们可以坐在凳子上享受母亲带来的爱,而不是像我和弟弟那样,只是填饱肚子。学校环境不错,照片中可以看到树与草坪,但是却没有供同学们坐的长椅。他们坐在凳子上,让我想起当初蹲在地上吃饭的同学们,想起河南农村的这种传统。小小的塑料凳子,已经显示出十几年来社会的进步:我们距离城市,好像已经近了一步。 从母亲的笑容来看,他们的成绩应该不错,在这个升学率很高的高中,他们很有可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他们没有意识到,一旦自己考上大学,远走高飞,就将进入陌生而庞大的城市。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样和母亲一起坐在小凳子上吃饭的日子,其实没几天了。这种母子相聚的欢愉,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告别的场面。高考成绩越好,告别的可能性就越大。 母亲们肯定是知道的。她们知道孩子将离开自己,她们希望如此。一个不同寻常的细节是,两张照片中的母亲,在来的时候,都戴着口罩,只是在见到孩子的这一刻,她们才摘掉口罩,不想再让它遮蔽自己的笑容。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没有戴口罩防雾霾的习惯,这个小地方,也没有太严重的雾霾。她们很有可能是担心自己会感冒或者出现别的问题,这样戴着口罩,就可以阻止病毒传给孩子。为了这高考前的见面,她们做了最细致的准备,但是,见到孩子,她们太开心了,还是把口罩摘了下来。 这是我最近所看到的最温馨的场景。县城或者农村的母亲,在决定把孩子送往这所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分别是最好的结果,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那虽然是人的本能,却也意味着麻烦和失败。她们心中装着的是北京或者上海,虽然她们很有可能还没去过这两个地方。在长达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中,她们都在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 拿到通知书,把孩子送上火车,这当然是告别,却由于悬念的彻底解除,而没那么动人了。在高考前去看孩子一眼,给她或他送去最爱吃的食物,孩子对未来的分离还一无所知,所有的希望和忧伤都只有母亲知道,最后化作最开心的笑容。这样的告别,是世间最美的仪式了吧? 上一篇:一个贫困乡初中的奇迹[ 12-03 ]下一篇:千万别回河南[ 12-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