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润心灵】还乡的艰辛与美都在消失还乡的艰辛与美都在消失 张丰
几年前,回家的人们要绝望得多。在广州和北京的火车站,买票的人可能要排起超过500米的长队。你得提前很久到现场,有时候甚至要排个通宵,在体力和意志力都要耗尽的时候,终于排到了,激动地报上终点站的名字,那里距离你的家很近。一个冷冰冰的声音告诉你:没票了。售票员和你一样,也累了好几个小时了。于是战战兢兢又非常迅速地报上另几个车次,说站票也可以,回答仍然是没了。你一时语塞,“下一位”,售票员喊了一声,就这样被踢出了长队。 那时候回家真是一场智力和体力的竞赛。有时候,可以试试买你那趟车的最短程,这样就有机会先站上去。还可以到退票窗口碰碰运气,有些马大哈可能行程有变呢,最重要的,会有你痛恨的黄牛党藏身其中。心力交瘁下,觉得黄牛党加钱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他能解决你的困难。 很少有人注意的是,尽管这么困难,每一年,想回家过年的人,最终都能成功地回到家乡。在没有大数据也没有智能系统的时代,整个春运就是一个效率超低的复杂系统,每个人都会更累一些,但是最终,谢天谢地,绝大多数想回家的人,都能成功地挤上列车。实在不行,还有长途汽车。总之,在每一个春节,每个孩子都能见到自己的爹娘,是最迫切的愿望。这个愿望如此强烈的一个证据是,除夕的列车,大多已经空空荡荡,车上的列车员,也放松下来,甚至会为列车装点上过年的气氛。 所有的困难,最终都变成一种幸福。你为回家付出得越多,这次还乡之旅的意义就越大。冰天雪地,亲情得到了考验。你为父母带上的异乡小吃,在火车上被挤变形了,但是却因此而更加美味。在家里,你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还要操心回城的车票,这样,久别的重逢就显得更有分量,也更值得珍惜。 对家人来说,也同样如此。最早的时候,他们是通过家信,知道你要回来的日程;后来装了电话,上火车前,打一个电话让家里放心。再后来有了手机,能够更准确把握你的行程,但是每一次通话都很简短,担心你中途没电。所有的一切,都让等待变得漫长。他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回家的第一顿饭,其实稍后的几天吃什么,也都已经了然于胸。小时候喜欢的美食,会排队等候,父母全然不知道你的胃可能已经背叛了家乡。 我还记得工作后第一次乘坐飞机回家过年的情景,晚上的航班到郑州,在宾馆住了一夜,已经把旅途的辛苦尽数消除。早餐和同学见面,吃饭聊天,然后慢慢赶到汽车站。这种行程,就让回家的路变得没那么专注,就像你在长跑锻炼的时候,路上遇到熟人,停下来一番交流后,心率已经恢复到跑步前的常态,这会让你失望不已。在回家变得容易时,路上的情感支持也就减少了。现在,每一次回家,几乎都是社交之旅:省城见同学,市里见朋友,到县城甚至会先住一晚喝酒,而父母也习惯了。回到家,如果不是饭点,甚至都不会问一句:你吃饭没? 这就是我为什么被春运摩托大军感动的原因。当下的春运,最感人的场景就是摩托大军了。从广东到四川,一路艰辛,中间要停下很多次加油、吃饭,这是最艰难的行程,坐在后座的妻子,紧紧地抱住骑车的丈夫,她穿着军大衣,沉沉睡去,在梦里已经回到家里。而在村里留守的小孩,已经放了寒假,准备好了给父母看的成绩单。摩托大军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些打工夫妇,平生第一次有机会横跨祖国,平常他们没条件旅游,但是再奔忙的身影,面对路边美景的冲击,也不会无动于衷吧,真是感情与审美的双重冲击。 也许20年之后,作为“情感旅程”的春运就会不复存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人们随时可以与远在家乡的亲人视频聊天,如果VR技术能够普及,是否会彻底杀死思乡之情?那个时候,所谓的“乡土中国”也许就不再存在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奥秘就在这里,如果没有春运,城市化也就算彻底完成了,城乡差别,也许就只是地理的差别,而不再意味着阶层与流动。这一天到来的话,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滋润心灵】我在奔跑的路上等你[ 01-18 ]下一篇:【滋润心灵】儿时的冬天[ 0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