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说古论今话台儿庄》作者:于景志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你或许知道台儿庄的今时模样,却未必了解它六千年的过往。早在“台儿庄”得名之前,人类便已在此扎根生活,而南滩子遗址,正是解锁这片土地远古秘密的第一把钥匙。一座城,一部史,从东夷文化的文明曙光到现代文明的繁华盛景,台儿庄用六千年时光,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穿越。它不仅是古运河畔的璀璨明珠,更是一部承载着数千年文明与英雄史诗的厚重典籍,每一段历史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史前回响与古国风云:台儿庄的千年文明根基

    台儿庄的文明序章,早在六千多年前便已在东夷大地上缓缓拉开。城北的南滩子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勾勒出先民们刀耕火种、渔猎为生的生活图景。

    考古工作者在南滩子遗址西部水沟断层处,发现了大量文化遗物,如红色、黑色、灰色泥陶碎片以及红烧土渣。在氏族葬墓中,石铲、石斧、石锛、陶器、骨鱼镖等随葬品残亥的出土,以及晚期墓打破早期墓现象的发现,都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线索。经考证,南滩子遗址可上溯至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同时在遗址处还采集到少量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其延续时间较长。

    除南滩子遗址外,这片土地上还散落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冲击地带的台儿庄大地,公元前后的遗址不计其数,梁王晒米城台遗址、九女墩遗址、赵村遗址、南洛遗址,以及马兰故城、鹅鸭城故城、兰祺国故城、偪阳国故城等,共同构成了东夷文化的重要坐标,见证着早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悠久历史。

    在台儿庄的历史长河中,偪阳古国的故事尤为波澜壮阔。偪阳城遗址坐落于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是春秋时期祝融后裔的封国故地,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城垣周长经国家考古工作者测定为三千二百九十三米,当地人称“九里单八步”,城墙底宽二十米,最高处达七米。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侵蚀,夯土城垣、城门遗迹仍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壮烈。

    最令人震撼的,当属春秋时期那场惊心动魄的偪阳城大战。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晋、鲁、宋、卫等十三国联军以偪阳“国小而逼”为由,举兵讨伐。面对十三国联军的重兵围攻,偪阳军民凭借坚固城防与顽强意志,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守城之战。联军先是架设攻城器械猛攻,却被偪阳人巧妙利用城防工事击退;随后联军试图火攻城门,又被守军以水浇灭。偪阳城内粮草充足,军民同心,十三国联军耗时月余,竟始终无法攻破这座小小的偪阳城。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偪阳人坚韧不屈的精神,更成为春秋时期守城战的经典范例,也让偪阳城成为台儿庄大地上一道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记。

    除了偪阳古国的壮烈,台儿庄的史前与古国文明中,亦有温润雅致的篇章。与南滩子遗址相邻的兰祺故城遗址,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兰祺故城”,这座曾与兰陵互为呼应的“兰花之城”,为台儿庄的历史增添了几分雅致与浪漫。黄丘山套中的黄丘黄帝陵,据清康熙《峄县志》记载“巍然一大冢”,宋元时期曾设守陵户、立碑禁樵,承载着华夏儿女对始祖的崇敬与追忆。

    烽火岁月与英雄文脉:台儿庄的热血与传承

    近代的台儿庄,在炮火中铸就了民族脊梁。一九三八年春,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在此打响,十万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台儿庄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浸血。中国军队歼灭日寇一万余人。这场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让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让无数英雄儿女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运河支队首任支队长孙伯龙,铁道游击队第二任政委张鸿仪都是台儿庄籍的抗日英雄,他们率领队员们在黄丘山套、运河沿岸、微山湖畔、铁路沿线与日寇展开游击战,炸铁路、截物资,在敌伪夹缝中开辟根据地,用生命守护着鲁南抗日的生命线,胜利完成了护送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同志经微山湖到延安的光荣任务。

    而来自台儿庄顺河关帝庙的尤广才,更是用一生书写了抗战老兵的赤诚与担当。这位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在抗战烽火燃起时毅然告别母亲,怀揣保家卫国的信念投身战场,主动加入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编入陆军第五十师。二十八岁时,他以师部特务连上尉连长之职,在密支那战役、西保战役中展现出卓越军事素养。史料《中国——铁功臣事迹》记载,他“指挥从容,行动果断”,一九四四年三月十六日率部攻破敌人坚固阵地,击毁敌垒数处,迫使敌军不敢抵抗,功绩被载入陆军第五十师“缅甸西保战役有功官兵勋绩表”。

    尤广才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遗产,是四卷本回忆录《血鉴——一个远征军抗战老兵的回忆录》。第一卷“抗日救国”,细腻还原远征军战场的炮火硝烟与战友深情;第二卷“东北内战”,记录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经历;第三卷“人生磨难”,讲述解放后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的坎坷时光;第四卷“起死回生”,书写平反后重拾希望、成为中学英语教师直至退休的晚年篇章。每一卷都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微观缩影。生前,他始终眷恋家乡,曾回到关帝庙出生地留影,也曾走进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回望历史。如今老兵虽已长眠,但《血鉴》中“以史为鉴,现代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活教材”的箴言,仍在台儿庄大地上回响。

    台儿庄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一九五一年,陵园内长眠着一千二百七十五位革命烈士。其中,一千三百二十五位烈士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八路军运河支队、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及地方民兵,其余五十位烈士为建国后卫国戍边和抢险救灾中光荣献身者。是枣庄地区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每年清明,十里八乡的青年学生,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到此悼念,缅怀革命先烈!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台儿庄还孕育了两位文化巨匠——贺敬之与郑亦秋。贺敬之作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年少时在家乡目睹台儿庄战役的炮火。一九三八年,十三岁的他在山头上看到日军坦克碾过故土,听到逃难民众的哭诉与中国军队“中国不会亡”的呐喊,这段记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白毛女》《回延安》《雷锋之歌》等经典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丰碑,更以激昂旋律唤醒民众爱国情怀。

    郑亦秋是我国著名戏剧导演、京剧艺术家,一生执导四十多部戏曲作品。这位从台儿庄走出的文艺巨匠,以戏剧为刃凝聚抗战士气。他执导的《白毛女》《野猪林》《穆桂英挂帅》等戏剧,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抗战时期,他带领剧团辗转演出,用文艺力量鼓舞军民,与贺敬之的笔共同成为唤醒民众的精神火炬。二人虽领域不同,却都以各自方式,为民族独立与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成为台儿庄文脉的杰出代表。

    涅槃新生与时代华章:台儿庄的沧桑巨变

    一九四九年春,台儿庄解放,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但贫穷落后的面貌短期内难以改变,台儿庄人民不怕困难,战天斗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一九六一年,台儿庄被规划为枣庄市辖区,台儿庄人民憧憬着美好未来。

    台儿庄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地势低洼,曾是“洪水走廊”。一九六三年七月,连续十多天暴雨让台儿庄沦为汪洋。周恩来总理得知灾情后,亲自批示:“台儿庄电力排灌站参加全国物资平衡”。随后,水电部按五十年一遇排涝标准,修建台儿庄变电所和赵村、台儿庄、石佛寺、西阎浅四处电力排灌站。一九六四年,“四站一所”的建成,不仅结束了台儿庄无电的历史,更让昔日“洪水走廊”变成了鱼米之乡。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台儿庄迎来发展黄金期。城市建设“西展北扩”,城区面积扩大十多倍,高楼林立,高档社区、标准化校舍、老年公寓分布合理。宽阔的街道树木参天,府前广场、中兴广场、运河公园等成为休闲胜地。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二0六国道穿境而过,新台高速建成通车,从省府济南至台儿庄的旅游高铁紧锣密鼓建设,台儿庄人的高铁梦即将实现。京福高速大运河服务区融入古城元素,成为鲁苏省界“窗口”;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快速公交缩短了城乡距离,让出行便捷高效。

    台儿庄工农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农业连续多年增产增收,成为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丰元化工亚洲第一,是枣庄首个上市公司,金山机械冲出国门,泉兴、山水两家千万吨水泥厂的优质水泥水运苏、沪、杭。更值得骄傲的是,二00八年台儿庄启动古城重建,核心占地两平方公里的古城,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目前与波兰华沙同属世界仅有的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重建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如今的台儿庄古城,已是国家五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七百多万人次。城内的古运河岸、码头、清真寺等都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偪阳古国的春秋风云到台儿庄战役的烽火岁月,从尤广才的《血鉴》丹心到贺敬之、郑亦秋的文脉传承,再到今日古城的繁华盛景,台儿庄历经沧桑却始终朝气蓬勃。如今的台儿庄,是全国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精神文明城市。二0二二年东京奥运会、二0二四年巴黎奥运会上,台儿庄籍中国女选手孙梦雅两次斩获皮划艇双人划冠军,为台儿庄赢得荣誉。从六千多年前的文明曙光到今日的繁华盛景,台儿庄的每一步变迁,都是文明的延续、精神的传承。这份穿越千年的坚韧与活力,必将指引着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出更璀璨的篇章。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