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市长陈伟在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然就要流向有竞争力的城市。高铁对枣庄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会被这个“吸管”吸走。
      什么是城市竞争力?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某种程度上讲,城市竞争力就是市民对这个城市的信心,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信心,投资者对这个城市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比政策。现在全国各地的招商优惠政策都差不多,这个阶段已经过去。第二阶段,比环境,说到底是比政府服务水平。前几年,各地都提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软环境。现在进入第三阶段,比什么?两三年前,香港TDK公司准备和滕州市合作建设香港科技产业园,联系了很多投资商都没有留下来,因为对城市环境、休闲条件不满意,最终放弃了投资。去年,我随省领导去香港招商时专门拜访了这个公司的老总,一见面他就说起这个问题。所以说,现阶段的竞争,不是政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而是城市功能的竞争、城市品位的竞争。
      面对高铁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尽快地提升城市竞争力,在高铁经济中抢占一席之地。通过棚户区改造,这种作用已经开始初步显现。随着市中新区及温泉小镇建设、薛城火车站片区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实施,枣庄市民的信心在不断增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这种信心的增强表现在,市民更加热爱这个城市,外地人也更加尊重枣庄。联想、新奥、泛海、青纺联、海王、康恩贝等大企业集团纷纷来枣庄投资,说明投资商对枣庄的信心也在增强。过去来枣庄考察、投资的外商,往往选择去周边城市住宿、消费,现在都选择留在了枣庄,很多大企业的董事会也都选择在枣庄召开。市民对枣庄充满了信心,游客对枣庄充满了期待,投资商对枣庄充满了憧憬,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增强了。如果大量棚户区在那里,还有什么城市品位?还有什么城市功能?还有什么城市竞争力?所以,棚户区改造是我们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棚户区改造是“幸福枣庄”建设的重要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实施城市转型、打好“三大战役”,所做的这一切工作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发展经济也好,改善民生也好,归根结底是要建设“幸福枣庄”。“幸福枣庄”,是指市民对枣庄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地人对枣庄的向往、赞誉和尊重。其特征是:市民普遍感到城市宜居宜业、地域文化独特、生活品质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安全,社会福利及保障水准较高,拥有平实的幸福感。
      幸福感和预期有关系,如果预期比较高,那么幸福感就差;如果预期比较低,容易满足,那么幸福感就强。所以,农民的幸福感要比公务员的幸福感要强。前段时间枣庄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这说明群众的幸福预期不高,是一种低水平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幸福感慢慢要降低。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老百姓实现高水平的幸福感,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棚户区是城市发展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城市幸福感的最根本因素。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安居才能乐业。居者有其屋,是群众最基本的幸福追求。把群众的所求、所需、所盼始终装在心里,一切以群众的期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把城市建设好、改造好,群众才会感到幸福。大量存在的棚户区,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最迫切问题。第一,棚户区是我们的历史欠账。棚户区中的群众,特别是矿区的居民,在计划经济时期,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枣庄的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了,枣庄建市50年了,这些职工群众依然居住在简陋的棚户区里,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入厕难,环境十分恶劣,哪里有“幸福”可言?第二,棚户区给群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反差。客观地讲,枣庄干部的住房条件在全省是不错的,但棚户区面积占了全省的近一半,很多群众的住房条件还很差,户均39.8平方米。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座的各位同志,拿自己住的房子和这些棚户区对比一下,就不难感受到棚户区群众的这种心理反差。第三,棚户区削弱了对城市的认同感。棚户区的大量存在,城市环境差,功能不完善,有人戏称枣庄真像个“庄”。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很难感到幸福。可以说,棚户区改造是现阶段枣庄最大的民生,是“幸福枣庄”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我曾经陪同郭兆信省长到陶庄调研棚户区,当时有一位退休的老矿工,一家7口人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通过棚改,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不仅居住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家庭财产有了大幅增加。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抓好棚户区改造,建设“幸福枣庄”,是科学发展的回归,是尊严的回归,是民生的回归。我们要全力以赴打好棚改攻坚战,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道理总理、省长讲得非常明确,我结合枣庄的情况讲些小道理。这些小道理是贯彻大道理的具体体现,是枣庄的具体实际,与我们更为密切相关。讲清这些小道理,能更好地统一大家的认识;认识问题解决了,做好棚改工作的能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关于工作重点问题
      我市棚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已完成拆迁475.9万平方米,涉及3.5万户。《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自1991年实施,去年一年的拆迁面积是前19年总和的2.3倍。已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2.5万套、320.8万平方米;共筹措各类资金68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融资30.4亿元。各级带着责任、满怀感情抓棚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虽然拆了那么大面积,迁了那么多住户,但没有出现群体性上访,实现了和谐拆迁。“山东棚改看枣庄”。我市的棚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方面的高度评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城市经济”缺乏具体的思路,二是规划水平还有待提升,三是棚改标准也有待提高。围绕解决这些问题,下一步工作中,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
      (一)市场。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城”是指城郭、建筑,“市”是指市场、交易。“城”是“市”的载体,“市”是“城”的动力。只有把“市”做起来了,市民有机会创业就业,能够幸福地生存发展,“城”才有意义、才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发展起来的。“市”是城市的“种子”,是城市的生命力。在棚户区改造中,只有播下“市”的“种子”,才能培育出城市经济,才能让“荒漠”变成“绿洲”。所以我们要把城市建设变成城市经济,把“市”的种子融入棚改工作,这个城市就有了动力,有了活力,有了生命力。
      像全民健身中心,最初只是个公园的概念,融入了“枣庄老街”后,它就有了“市”的“种子”,成为一个城市综合体,就有了生机和活力。相反,新城的植物园,单纯从建设的角度讲,是个城市公园的精品,但是由于没有融入“市”的“种子”,人气很难聚集。
      像文体中心,很多地方都只是考虑了体育功能,多数时候闲置,运营维护困难。而我们规划建设的新城文体中心,引入了“市”的概念,按照城市综合体来规划,用地下的MALL支撑地上文体设施的发展,这样就有了活力。我们先埋下“市”的“种子”,将来一定会生长出
    共4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044个字符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中国枣庄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