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枣庄市长陈伟在山东省第三次运河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一、枣庄市的基本情况
      枣庄1961年建市,现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五区和滕州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人。
      关于枣庄的历史文化,可以用四个数字来概括:“7300年、3000年、1000年、1007300年的远古文化。早在7300年前,枣庄就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最古老的文化。3000年的战地文化。枣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孔子之父、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岳飞、明成祖朱棣都在这里打过仗。近代的淮海战役、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使枣庄成为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00年的运河文化。枣庄境内有100华里的古运河段,展现了南北交融文化,现在还保留着千年运河上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100年的工业文明。枣庄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煤矿公司于1878年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股票,李鸿章、张之洞、徐世昌、黎元洪、张作霖、张学良都曾是中兴煤矿公司的大股东。
      关于枣庄的自然生态,可以概括为四个最,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微山湖公园,有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地质公园,有世界上最大的十万亩冠世榴园,有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
      枣庄作为革命老区、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2006年,全市GDP完成757.88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千元。今年以来,我们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指导进一步转变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上来,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GDP完成418.69亿元,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86亿元,增长21.2%。金融运行质量大幅提高,中长期贷款增幅居全省第1位,各项贷款指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7个百分点。削减COD3900吨、二氧化硫1.7万吨。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煤化工、机械制造、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积极建设鲁南煤化工基地、再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集散地,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来,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子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运河文化,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运河是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京杭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元代贯通南北,全长1782公里,跨越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运河的开凿导致了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六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都依赖运河漕运的支撑。穿越千年时空的运河,见证了王朝的兴替、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至今仍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是唯一一部活着的、流动着的历史教科书。
      运河是一条绚丽的人文之河。先秦以来,中国东部自北向南先后形成了燕赵文化圈、齐鲁文化圈、吴越文化圈。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使运河两岸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以明清为例,运河两岸省份曾经诞生过142个状元,占到全国的70%;产生过著名的浙东学派、泰州学派、东林学派、扬州学派等著名学术团体,促进了明清思想学术的繁荣。运河文化哺育了明清小说,在966部明清文言小说中,有667部出自运河流域。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等,其内容或成书背景,莫不与运河文化有关。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思想财富、学术著作、历史遗存、名胜古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运河是一道繁华的经济走廊。运河是中国古代商品物资运输的唯一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中国经济中心自西向东转移。运河漕运的发展,带动了沿运河的造船业、瓷器业、酿造业、纺织业、编织业、印刷业及其他各种工商业的蓬勃兴起。运河漕运繁盛时期,航船如织,促进了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近代工业文明的诞生。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有经济带。日本是从东京到大阪的新干线;韩国是从汉城到釜山的西海岸;美国有两条经济带,一条是从波士顿到纽约,一条是在南加州,这都是他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千年以来,运河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黄金走廊,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运河一年的运量相当于京沪铁路的三倍,沿运18个城市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正是大运河的存在,带来了中国经济长期的繁荣发展。
      运河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成为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今天沿运城市的前身和雏形。这些城市最早都是傍水而建,运河或穿城而过,或环城而过,多是商品货物的集散码头。城市依附在运河两岸,随着运河经济的繁荣,人口集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也渐渐发展壮大起来,沿着运河便形成一串关联度极高的都市链。如今,这些散布在运河两岸的城市,纷纷以各种形式巧打运河牌,加大对运河的宣传,用运河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运河之都江北水城运河名城运河之子一个个名字彰显运河魅力,传承城市个性,使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
      运河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一座丰碑,具有极大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但是近年来,运河保护的状况不容乐观,大量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运河的真实性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丧失。小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巷弄穿错的运河风光已成为记忆,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步消失。忘记了历史,如同一个人丧失了记忆。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运河、开发好运河,已成为我们沿运城市的神圣职责和共同使命。
      三、京杭运河枣庄段开发保护现状
      京杭运河枣庄段自西向东横贯枣庄南部,全长93.9公里,流经四个区(市)、14个乡镇。正是京杭运河枣庄段的畅通,带来了枣庄沿运地区数百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一)历经开凿,打造黄金水道。枣庄段运河主要是由韩庄运河和伊家河两部分组成。韩庄运河史称泇河,贯穿枣庄市南部,上接微山湖,下至江苏、邳州黄道桥,境内全长43公里。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在总河侍郎李化龙的主持下开凿泇河,自夏镇李家口引水,经韩庄湖口向东,出良城、万庄、台儿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形成新的运河。万历三十四年,枣庄段运河过往船只达到7700余艘,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航道。清朝康熙四十五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四十八年,又多次对泇河进行疏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运河的治理,先后七次对枣庄段运河进行扩大和续建治理,加宽加深,并拆除了沿河各闸,定名为韩庄运河。伊家河是京杭大运河通过枣庄市的另一条航道,上游从韩庄镇南新河进入微山湖,下游在台儿庄新大桥西与韩庄运河汇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枣庄社会经济的发展,古老的京杭运河枣庄段又焕发了青春,港航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目前,枣庄段运河成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有三级航道56.9公里,六级航道37公里;辖区设有台儿庄、万年闸两个国家二级船闸,年单向通载能力2500万吨。有台儿庄、峄城、滕州、枣庄四大枢纽港口,年吞吐量近2000万吨。
      (二)借河发展,沿运经济初具规模。多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沿运经济的发展,制定了沿运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港航运输、新兴工业、特色农业、沿运旅游四大产业,努力构筑以生态为特色、以运河为主轴的绿色走廊、产业密集区和文化风景区旅游带。十五期间,沿运地区14个镇(办),地区生产总值由占全市的23.7%提高到26%;地方财政收入由占全市的18%提高到2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人均GDP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7元,沿运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三)打造精品,运河旅游开发取得新成效。近年来,我们依托运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加大对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相继建设了运河展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万亩石榴园、清真古寺、墨子纪念馆、贺敬之文学馆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了月河公园、环城河风景区、万年闸休闲度假村。重点开发滕州微山湖红荷旅游区,峄城十万亩榴园风景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认证,连续举办了中国(枣庄)国际石榴节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枣庄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四)传承历史,运河文化挖掘获得新进展。文化是运河之魂。为了抢救正在消失的运河文化,我们在2004年成立了枣庄运河文化促进会,深入开展运河文化研讨、交流等活动,组织专家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关于运河文化的论文,集中编写出版了八卷198万字的《枣庄运河文化丛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枣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运河文化。2005年出版发行45万字长篇小说《运河支队》,反映枣庄运河两岸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以枣庄运河段开掘者李化龙为原型的36集电视连续剧《运河魂》,去年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立项,已进入拍摄准备阶段。目前,我们正组织力量编写《枣庄段运河简史》,全力把运河文化保护这项工作抓好。
      四、枣庄运河文化保护开发的构想
      根据山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规划和将京杭运河山东段建设成为文化带、风景带和旅游带的要求,枣庄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应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方向、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集休闲、娱乐、餐饮、度假于一体的沿运文化风景旅游带,着力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
      (一)枣庄能不能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枣庄虽然地处北方,但水资源十分丰富,具备“江北水乡”的基础条件。第一,枣庄属于淮河季风带,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区。第二,枣庄境内有河流25条,大中小型水库130座,水域星罗棋布。由枣庄境内汇入微山湖的径流量达3.86亿立方,占微山湖客水量的13%。第三,枣庄拥有全国最大、63平方公里的湖泊类湿地——微山湖湿地公园。第四,枣庄境内有100多里的古运河段。有这四个条件,枣庄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江北水乡”。特别是台儿庄区,沿运而建,地势低洼,镇水相融,至今有千年运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极具发掘的潜力和价值。过去,我们依托台儿庄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运河古镇”的概念。但是与南方一些古镇相比,我们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而且,即使我们有好的创意,也很容易被别人复制,体现不出唯一性。因此,我们要做“古城”的概念。现在沿运河的很多城市,现代城市建设已基本成型,很难恢复千年运河的历史风貌。而我市的台儿庄就有这个条件,不仅有明清古貌保存最完好的古运河,至今还保留着数量众多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古街巷、古居民、古码头、古村落,城市的建设空间很大,可塑性很强。如果我们按照“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思路去做,枣庄完全可以成为我省历史名城的示范,运河文化的代表。
      (二)“江北水乡”与“江南水乡”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江南的水乡,在人们的观念上表现在小镇的精致婉约,乡间的小桥流水,普遍的一个特点是秀气。而我们打造的江北水乡,体现的是一种大气,这是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是我们江北水乡的韵味所在。大气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运河的大气。南方水乡流经的河流都是小河,河道比较窄,只能小船摇橹。而枣庄的运河,基本上都是上百米宽的水面,特别在台儿庄三河交汇处,水面宽度接近150米,波澜壮阔,航船如织,这是在江南水乡看不到的。
      第二,建筑上的大气。南方的建筑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层次分明,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建筑风格轻巧纤细,玲珑精致,总体体现出“秀气”的特点。北方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整,建筑风格平缓严谨,粗壮质朴,显得雍容大方,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总体体现出“雄浑”的特点。这种区别在楼、堂、亭、阁、塔、桥等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枣庄位于南北过渡带,大多数建筑融合了南北建筑的风格特点,体现出“七分雄、三分秀”的特色。这种“北雄南秀”的建筑风格,更能体现出一种“刚柔并济、雄秀兼备”的大气。
      第三,城市水系的大气。台儿庄城区内分布着众多的大小不一的池塘,同时有很多泄洪渠像穿珍珠一样地将这些池塘穿在一起,形成一片非常完整的网状水系。这种水系的形成是自然条件决定的。台儿庄属于古黄河泛滥区,地势低洼,雨季时容易受涝。为了避免洪涝灾害,古人就开挖了这些泄洪渠和池塘,在雨季时分流洪水。这种池渠相连的城市水系,非常大气。
      (三)如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通过以上分析,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不仅能够贴切地代表枣庄的城市形象,而且操作起来也十分可行。下一步,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
      一是充分挖掘展现枣庄的运河文化。枣庄运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拥有独具特色的战争文化、煤炭文化、民俗文化等。要把运河沿线的多元文化与鲁南区域文化开发结合起来,体现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在区域文化发掘过程中,要把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开发结合起来。以精英文化为例,枣庄涌现出墨子、
    孟尝君、毛遂、匡衡、贾三近、李宗仁等诸多名人。以民俗文化为例,枣庄有寺庙音乐、船夫号子、唢呐古曲、鲁南花鼓、渔灯秧歌,以及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竹马、黑驴、锣鼓、皮影等,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具有非常高的保护开发价值。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挖掘整理大运河两岸的精英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遗迹,广泛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建设各种博物馆,尽可能地对这些文化进行展现。
      二是恢复“北雄南秀”的建筑风貌。一方面,挖掘台儿庄古运河道北岸的古码头、古民居、关帝庙、山陕会馆、当铺、茶楼、石板路等历史建筑,采用现代手段进行恢复,再现明清时期运河岸边的城市风貌。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其他城市临水的大气建筑特色,在自身的城市建设中加以体现。把城市建设和古城恢复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规划,建设彰显“北雄南秀”风格的“运河古城”。
      三是打造独特的运河古城水系。近几十年来,台儿庄很多池塘和泄洪渠都被人为地填平了。下一步,要按照原有的分布情况进行恢复,同时将运河航道、古运河道及恢复后的城区水域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水系。要把水面做宽、河道挖深,确保运河古城各个区域都能够行驶船只。让游客吃在船上、住在船上、玩在船上,重现“商贾迤丽,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古运河景色。还可以依托这个水系建设现代化的水上公园,举办各类水上文化娱乐活动;在沿运河两岸建造咖啡馆、茶楼、酒吧、游乐场等现代休闲场所,让游客尽情享受时尚的生活方式。
      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也需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帮助和支持。
      五、以科学的态度续写运河文化保护的灿烂篇章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的召开和《杭州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京杭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的正式启动。但申遗仅仅是手段,其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是运河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科学保护、科学开发。
      一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民生”的理念。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沿运人民在运河两岸生活居住、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现状,而是让大运河的多重价值在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面前得到重新展示,让子孙后代能得到“运河水”、更好的滋养。我们保护开发运河,要尊重自然,保护好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要尊重历史,尽可能地恢复运河原有的风貌;要尊重民生,把“还河于民,造福于民”作为综合保护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运河的保护开发,让沿岸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二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搞好“零开发”。第一,修旧如旧,延年益寿。对残缺、损坏的古遗存,进行修缮,既保存原有风貌,又延长建筑物的使用时间。第二,原址恢复,建新如旧。对已湮灭的古遗迹,要在原来的地址上按照原有的风貌进行恢复。第三,穿衣戴帽,改新如旧。对一些带有现有气息的建筑进行改造,体现出“古”和“旧”的特点。第四,统一规划,原貌恢复。在运河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尽量恢复古运河的建筑风貌和民俗特征。对运河遗迹的恢复不能割裂历史,不能静止地复制某一个历史断片,而是要展现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独特风貌,使运河古城成为运河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缩影。
      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必须依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强力推动。要在运河的保护开发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前来开发建设,为运河保护开发提供必要资金支持。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宣传和介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保护运河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我们昨天的辉煌与骄傲,也孕育着明天的希望和曙光。参加今天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长期关注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不辞辛苦,奔走呼吁,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景仰。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运河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建设,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勃勃生机,再展新姿,再创辉煌。(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 陈伟市长)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枣庄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