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中国的脊梁:台儿庄的精神(光明网)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知道“台儿庄”,是缘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看了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据说这是国内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寇、并取得重大胜利的电影,所以当时的反响是很大的。电影中战斗之惨烈、敌我双方伤亡人数之众多至今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初冬,我来到了台儿庄,参加“全国副刊研究会”年会。一路想象,此时地处鲁南的台儿庄,应该和国内北方众多的村庄一样,展现在眼前的无非是初冬的田野、错落的农宅、劳作的村民,还有田边的枯草,以及乡道上农用车过后扬起的尘烟……

      到达台儿庄时已是华灯初上、炊烟袅袅了。眼前的旖旎景色,让我一时错愕、惊诧,并惊艳。一水穿城而过,两岸灯火阑珊,店肆鳞次栉比,那小桥流水、那亭台楼阁,分明有江南水乡的神韵和丽江古城的精髓。惨烈的战争记忆与温润迷蒙的景色的焊接,让我的心中产生了迷离,很难将眼前的所见与台儿庄联系在一起。同行的人们一边赞叹夜景的美丽,一边纷纷拿出了相机。

      我的心中依然充满了疑惑:这是台儿庄吗?这是那个曾经烽火连天、炮声隆隆的台儿庄吗?

      来到下榻的“万家大院”,看了会议下发的资料,始知台儿庄古城始建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后,这里逐渐成为水旱码头和南北通衢的重镇,每年过往漕船和商船达7700余艘。台儿庄唐代称台家庄,《明史》中称台庄,明崇祯十二年时改称台儿庄,至清代“康乾盛世”时,人口已由几千猛增到五六万了。据说乾隆下江南在台儿庄停留,看到台儿庄“商贾迤逦,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遂感慨万千,御笔欣然题下“天下第一庄”5个大字,从此台儿庄名扬天下。

      一个在1∶430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也难觅踪迹的“村庄”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竟曾有如此之辉煌,这足令我始料未及!

      在第二天与媒体的见面会上,枣庄市市长陈伟代表台儿庄区委区政府向大家介绍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情况。历史中记载的台儿庄古城已毁于1938年春的那场战火。现在的古城是2006年提出重建构想,2009年元月破土动工,根据从国内外搜集到的380多张台儿庄老照片和一些影像资料,以及27位80岁以上老人的现场指证,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建设理念重建而成的。现在的台儿庄古城集鲁南派、晋派、徽派、闽南派等8大建设风格于一体,茶楼、戏台、药铺、客栈,以及酒吧、演艺厅、星级酒店于一身,古朴中显时尚,我们已从中看不到多少历史的沧桑了。

      但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那段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历史,那段全国人民坚持抗战、顽强抵抗的历史已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记忆。

      1938年2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以徐州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作战。此战日军动用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山东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山东嘉祥地区,粉碎了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台儿庄是徐州的北大门,这次战役是此次徐州会战的关键。驻守台儿庄的中国军队至死不退,死守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常常是阵地多次易手。2万多间房屋建筑“无半掌之壁不饮弹”,2平方公里的城区“无方寸之土不沃血”。4月3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总指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中国空军也出动27架飞机对日军阵地进行轰炸。日军头一次遭到中国军队如此顽强的进攻,很快溃不成军,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遗尸遍野,只好拼命突围。

      台儿庄战役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整个战役历经月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无数,同时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淮河流域的阻击战中也起了配合作用;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曾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进入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在战略战术的制定与运用上,周恩来、叶剑英也为白崇禧、李宗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或许正是因为台儿庄战役是国共两党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的经典之战,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刘延东、陈至立,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等先后到台儿庄视察指导;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也先后来这里参观考察,台儿庄已逐渐成为海峡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台儿庄3日,天天参观见学。谒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贺敬之文学馆、李宗仁史料馆,看运河船闸、台儿庄运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熊耳山大裂谷,访青檀寺风景区,观万亩冠世榴园、石榴盆景园,品台儿庄传统美食……从这些与当年那场大战有关的或无关的景点里我们已经嗅不到半点硝烟的味道,人们所谈论的也往往与大战无关,更多的是轻松的话题,而我依然想从中找出些许历史的痕迹与意义。

      会议结束前的那天傍晚,我独自沿着一段新修的城墙漫步,一群游客在导游的引领下迎面走了过来。导游指着城墙一角告诉大家:“这里前些天清理地面时挖出了两具当年台儿庄大战时的遗骸。”游客们一下子都愣住了,我也愣住了,纷纷把目光投向那里。

      那是怎样的一堆白骨呵!两具遗骸扭曲纠缠在一起,已经分不清彼此,但通过两个不同制式的钢盔,我分明能看出一个是日军的,另一个是中国军人的!可以想见,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肉搏战。在敌人面前,中国军人没有退缩,他或许是用牙咬,或许是用手撕,抑或是双方同时将刺刀刺入对方身体。总之,他与敌人血拼到底,并流完了最后一滴血,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这就是我所要寻找的精神:中国军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血性!这位无名战士的行为所体现的,是自古以来中国军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气,是中国军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霸气,是军人之所以是军人的价值所在。在当时条件下,虽然我们的装备比敌人差,整体战斗力比敌人弱,但正是有了这样的豪气与霸气,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有了这样的豪气与霸气,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可战胜呢?

      回到北京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那堆白骨。没有什么比它给我的震撼更大、对我的冲击更强的了!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那位无名战士,虽然后人看到的他只是一堆白骨,但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所做出的一切,他的这种牺牲精神,堪称中国的脊梁!(张书恒)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