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朱文元:台儿庄区医史初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台儿庄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源充裕,交通方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区内出土文物,如砭石、骨针、陶器、陶屋、陶井架等,足以证明,自旧石器时代起,即有远古人类在此居住劳动,生息繁衍,孕育了一个相当稳定、生气蓬勃的史前人群。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为了同自然灾害和禽兽作斗争,也产生了医疗卫生保健活动。至今祖先遗传下来的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如针刺、放血、饮食、沐浴、衣冠、饥饿、艾灸、熏蒸、推拿、导引、精神等疗法,仍为当地人们世代沿用。据《枣庄市卫生志》记载:侯孟存有扁鹊石像一尊,乃汉代当地民众所刻,意在铭记颂扬扁鹊来此行医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由此可见,早在秦代和战国时期,台儿庄一带已有名医在世,并深得百姓的信任与爱戴。
            秦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与交流。据《山东中医药志》记载:当其时,安期生卖药于东海边,往来于峄城、台儿庄等地。据《枣庄市卫生志》记载:在台儿庄区内出土的陶制连茅圈模型,一尺见方,深绿色,上有两个厕所,为男女分用,下连一个猪圈,粪便排往猪圈,圈内有一个陶猪,食人粪便。这种连茅圈,有的居民仍在沿用,据《徐州博物馆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华佗曾在鲁南学医、行医,隔黄河而避战乱,居山林而研数经。《三国志》载:华佗少时游学徐土。“徐土”即今徐州东北,在现在杜安集、涧头集一带。可见,汉末三国时,台儿庄一带已有名医授徒,医教并举了。否则,华佗何以游学?从谁而学? 
            据《宋史•艺文志》及《山东中医药志》载:唐名医萧炳,兰陵(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一带)人,精歧黄术,于书无不读,隐居而不仕,著《四声本草》4卷,此书取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据《枣庄市卫生志》记载:萧炳一生多在故里行医济世,死后葬于台儿庄附近。1966年,台儿庄镇顺河街尚存萧炳墓碑一座。
           明朝后叶,京杭运河改道台儿庄,水陆交通甚便,因之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城坚市阔,时常有进京赴考之落第儒医,归里途经台儿庄时,恋其水光湖色,乐而忘返,定居此地,坐堂行医。及至清末,镇内既已聚集中医药堂铺10余家。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郯城县磨山镇(今属临沂市苍山县)王福德,在台儿庄镇创办“卫生堂”中药铺,留心世事,托业壶天,活人无算,名闻遐迩。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浙江绍兴举人王炳,赴京考御医不第,归途船抵台儿庄时,因恋其水陆通达,民风淳朴,而留居不返,在镇内开办了“仁寿堂”医药店。炳之先祖为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字景岳)亲传弟子,故炳及其门人后学多宗《景岳全书》,治则方药有景岳之遗风。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回族举人张文学因家境贫寒,仕途无路,且负债累累,无力偿还债务,将举人功名以400两白银卖给金庄金四爷。为衣食计,在台儿庄镇越河街开办“泰山堂”医药店,自作堂医,出售中药。常谓其门人“穷人吃药,富汉拿钱”。善用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方药治疗温热病,世称“清凉手”。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山子镇泉源村武举人王亭杰,情豪志侠,不肯为官。因其精医道,通经络,乃于本村设堂行医,以医为义,善用膏、丹、丸、散及推拿按摩术治疗跌打损伤和外科医患。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秀才刘绍文在台儿庄镇西关开办“义生堂”医药店,以诊治破伤风为专长。诊法别具一格,用药奇巧量大,主张对破伤风分初、中、晚3期辨证施治。常用全蝎、蜈蚣、斑蝥、蝉衣、朱砂等。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邱德法受滕县“中和堂”药店派遣,在台儿庄镇繁荣街开办“中和堂”药栈。以尊古炮制、品种齐全、药材地道、货真价实著称。聘请名医轮流坐堂,并自制膏、丹、丸、散出售。
            民国六年(1917年),西医官乃民在台儿庄镇三官庙创办“济生医院”,全院10余人,房屋20余间,设内、外、妇产、制药、割症、养病、挂号等科室。诊治疾病全用西医、西药,为枣庄地区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已开办的西医医院。常用雷夫奴尔、米苏尔稀溶液、黄碘等药物治疗疮、疡、痈、疖、溃疡、蜂窝组织炎等化脓性炎症,效果甚好。用三价锑剂(吐酒药)、五价锑剂(斯锑黑克)治疗黑热病10余例,大多在1-3月内痊愈。
            民国七年(1918年),拔贡李保斗之子李观山将其父所创之“常春堂”医药店,由邳县迁至台儿庄两半汪西。方药治则多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善用参附、姜、桂等温热方药治疗虚寒症,世称“温补手”。
            同年,安徽走访郎中汪洪元在涧头集创办“仁剂堂”药店,自采草药,自制膏、丹、丸、散。时常出诊巡游,摇玲乡间,有串雅遗风。
            民国九年(1920年),儒医姚立群应邀在泥沟镇三付楼村开办“春恒”中药店,坐堂兼配药,在当地享有盛名。及至暮年,其子欲从其学医,不授,并谓:“孟浪之辈,不可为医。学而不精,害人、杀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基督教徒金兆平在台儿庄镇繁荣街开办“福民医院”,以西医、西药诊治内、儿科疾患为主。
            民国二十年(1931年),西医孙景哲在台儿庄镇箭道街开设“民生诊所”,以开展疮疡、外伤等手术业务为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李庆廉在涧头集镇开办“普济药房”,附设西医门诊,以出售西药为主,兼治小伤小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黄崇阶由天津国医学院毕业后,在马兰屯镇官宅村开办中医诊所,以中医中药诊治内、妇科疾病为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陈公珍在张山子镇开办中药铺,出售中药饮片及常用中成药,间或诊病处方。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朱福玉在台儿庄镇繁荣街开办“江东医院”,用西医、西药诊治小伤小病。
            同年,张春亭在台儿庄镇创办“德华堂药店”,加工炝制中药饮片,自制膏、丹、丸、散出售,以满脸春风、童叟无欺著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兵临台儿庄城下,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血战兼旬,镇内一片焦土,12家中医堂铺和5家西医院及一家西药房,全部毁于战火,所有设备、房屋、药品、器械、书籍、资料皆化为灰烬。战后,虽有数家修复开业,但惨淡经营难复元气。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华佗防疫委员会成员常嘉麒,在台儿庄三皇庙内设立“嘉麒药房”,进行牛痘、鼠疫、霍乱等疫苗预防接种。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张自中在邳庄镇盘龙村开办中药铺,出售中药饮片,常用中成药及中草药,同时接诊小伤小病及妇产杂症。
            同年,蔡永田在泥沟镇开设“培元堂中药铺”,行医售药。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战地医院在张山子镇西河泉村成立,郭国祥任院长,共有医、护、调剂人员10余人,一副挑子,两个药箱子,药品近20种。当年秋,医院随部队进驻赵圩子村,人员扩大至30余人,分设院部、药房、病房、炊事班、司务处等。3年后发展至150余人,可作胸、腹、脑部手术。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张北祖在台儿庄镇三官庙开设“红十字会医院”,中、西医药兼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鲁中南军医院由临沂汤头南迁,院总部驻台儿庄,一分院驻车辐山,二分院驻马兰屯,共有医、药、护、工、勤人员千余人(内有留日医学博士杨伟),以收治战伤为主,可作截肢、取弹头弹片、开颅取异物手术和胸、腹部大中型手术。
            同年,为支援淮海战役,鲁南生产救灾委员会山汪医院改名为鲁中南地方支前医院,院长岳俊卿率全院10余人,两副挑子由费县梁邱迁至台儿庄双巷酒店,借用民房,招聘当地医护人员,开设病床100张,收治战伤官兵和支前民工,兼治当地居民患者,免费医药,诊病不分科,实行军事编制,可作阑尾切除等腹部手术。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区内天花麻疹流行,病死者甚多。为此,台枣专署特发出卫字第3号令,命令各县严加防治。
            同年,鲁中南地方支前医院改为兰陵县卫生院,院长岳俊卿。设医务、看护、药剂、防疫、总务等处科、股、室,并在院内附设台枣专区干部休养所。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兰陵县人民政府驻台儿庄,县长韩伟铁召开各区区长会议,研究部署卫生工作,将县卫生院改为人民医院,院长岳俊卿兼任县政府卫生科科长,14个区全部设立了卫生所。此时,县境内共有中、西医院、药店、堂、铺30余家,其中台儿庄镇内14家,从业人员100余人全部加入了兰陵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台儿庄一带医药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