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作为一座历史再现和文化传承的古城,其积淀形成的友善、忠孝、仁爱、信义等传统美德,已通过古城的重建进一步丰富并融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挖掘、提炼和弘扬古城的传统美德,既是文化传承,也体现了古城的核心价值。今将古城内反映的传统美德略作整理,呈予读者。
和谐共生——台儿庄古城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意即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融合发展。
台儿庄地势低洼,周边多低山丘陵,处在水乡腹地,有古代徽派、晋派建筑规制所体现的“四水归堂”之意。老百姓筑台而居,挖渠连汪以与运河相通,民居、商铺往往前门通巷,后门临水,前有临街店铺,后有水上码头。建筑物依水而建,随流水变换建筑形态,流水和建筑相得益彰。建筑物因流水而灵,流水因建筑物而有骨,风格上“顺天然、亲人和”,形成了建筑与流水的完美结合,具有人与自然美好相处,自然与居所相互融合的和谐氛围。
台儿庄有晋派、徽派、闽南、鲁南大院等八大派系建筑,其结构大多墙壁围合,安全所需独院自成,而文化趋向所表达的是内敛与含蓄;古城建筑的装饰、构件、图案等多种多样,这些通过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福禄寿喜、富贵祥和、驱灾辟邪的内容,象征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尊崇;城内古街道的弯曲转折、街巷墙体凸显的“转弯抹角”、鲁南大院的门楼,透着到位而不张扬的特性。同时,在众多古城(镇)中,台儿庄古建筑的公共设施非常到位,几乎所有的街道路口,都是廊檐连通,从你这儿到我那儿,这个商铺走到那个商铺,就像一个整体,相互传递着关爱与友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这样直观的形式,古城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不断绵延,传承着传统的民风民俗。
台儿庄外来人口居多。特别是在明朝山西迁民运动中,他们有的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有的利用运河从事商业。生活中他们饱尝了太多的苦难,承受了太多生存的压力,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安土久居。一方面,台儿庄运河宽广的胸怀把他们容纳;另一面,这些迁民及其后裔与台儿庄居民长期生活在一起,逐步融合,遵守着共同的道德理念。同时漕运的兴起也汇聚了全国各地各类人流,人们之间相互告慰与交往,蕴涵着“和睦顺畅”的最佳境界,使古城有了包容、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
忠孝传家——扶风堂
扶风堂是万家的郡望堂号。万家作为康乾时期台儿庄四大家之一,其先人审时度势,借助运河的开通,迅速弃医从商,扬起了商船的风帆。一时间,财源如涨潮的海水,不断涌进万家,也有了其建筑万家大院这座精美豪宅的巨资。万姓源流宗祠里“功高槐里;孝著成乡”的楹联,道出其忠孝传家的历史。下联是说唐代孝子万敬儒在双亲去世后,刺血抄写佛经,并燃二指供佛,超度自己父母的典故,可见万家早就把“忠孝”作为立家的传统。但远道而来的万家并没有忘记先人祖训,在一砖一瓦、一言一行中尽显忠孝之道。院内“二十四孝砖雕”,“祚胤永锡”、“孝悌节让”的题额,后人“名高四大家,胤嗣新风传孝道;叶茂三千岁,公孙老树佑福门”的楹联,颂扬着主人“百善孝为先”的美德,甚而400余年老银杏树上年复一年繁衍着的喜鹊,又何尝不是孝的传承和感动。
谦恭礼让——三恪堂
三恪堂为陈姓堂号,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尧帝、舜帝之后分别加封,称为三恪,其中帝舜之后封于陈,表示格外尊敬他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陈姓视耕读为正业,祖辈大多延续着谦恭处事的秉性。
陈家先祖清末从安徽泾县迁来台儿庄,主人陈扶清经过苦读为官达六品,并任税务官职。陈家对“三恪”的解释是,对待天、地、人,都要谨慎恭敬。作为朝廷官员,陈扶清受家训影响,一直秉持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的信念,在位勤勉做事并荣宗耀祖。
重建后的三恪堂,雕梁施粉、檐廊典雅、庭院别致、古木苍翠,显示着陈家的生活和风格。悬挂在廊柱上“勤俭持家,惠木良禽集心府;谦恭处世,德风华雨满庭除”的楹联,不禁让人领略主人处世之道贵在为人谦恭的道理;而“修身齐家以德娱酒;诚意格物和月同餐”的楹联,告诫子孙谦让之风的养成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进行反省和深思,并记在心中,栓释着对自身立身处世所产生的启迪。而今,唯那棵古藤叶疏半弯身躯的黄杨树似在谦恭地迎候每一名到访的客人。
诚实不欺——日升昌
“日升昌”是清光绪年间,山西人吴玉章在台儿庄开设的“日升昌票号”分号,又称吴家票号,主要办理汇兑和存放金银业务。
明清时期的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浸润,他们遵从诚信经商的商业伦理,坚持“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儒家思想内核,票号脱胎于晋商,其产品经营更是以诚信为基础。
台儿庄日升昌票号创立后,自上而下更是要求做到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甚而会把悉心建立起来信誉看的比生命更重要,不失信不食言,说到做到。同时,晋商把关羽视为有勇有谋,轻财仗义的化身,他们把忠信仁义的精神品格也带到台儿庄,带来了和气生财。大门两侧“谋利以天下为计,聚财乃义中所求”的楹联,诠释着吴家对义、利关系理解和应始终遵守的一种行为规则,并把达则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
如今只有那交易的前台,层落有致的院内老物,似又见当年长袍马褂忙碌不停笑脸迎客的场景,传承者亘古不变的经营之道。
善举相邻——郁氏家族
郁家是清初台儿庄四大富户(台、花、郁、马)之一,其生意上讲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郁家做生意从不缺斤短两,并一直用约束性的故事教导子孙和雇员:北斗7颗星和南勺6颗星一共13两,再加福、禄、寿三星,共16两,正好是古时候的1斤。郁家认为做生意的时候,少给一两减福,少给二两减禄,少给三两减寿,使其逐步形成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家训传统。因为商业上的诚信,使郁家借助运河迅速累积财富。
郁家在富庶的同时,还不忘乡里,大做救济赈灾、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等善行义举之事。有一次遇到灾年,郁家族人急在心里,便命家人打开仓储,支出十几口大锅昼夜熬粥,供灾民无偿充饥,而郁家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熬粥接济灾民已成为当地惯例。郁家在城外租给佃户的农田,对谎称歉收或家里困难不交的,从不核实追究,常不了了之;郁家七世郁彭年还捐资建兰陵书院、众多庙宇和桥梁。郁家一座圣旨碑记载:“善积与身,祥开厥后,教子著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兹”。是说先人自身善于积德,并对后代遗惠颇多,用道义教养子辈,并以孝义传家,使家堂发展,将遗惠留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台儿庄处在聚水腹地,上善若水,水的性格不光造就了郁家,也造就了台儿庄人具有胸怀宽广、善于助人的特性。台儿庄的大小桥梁、庙堂会所、书院亭阁、城墙哨门等众多公共设施,大都由富户乡绅民间集资而成。台儿庄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如今正被台儿庄后人继承和发展,并在观念上、价值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大爱大勇——台儿庄大战
在近现代革命者看来,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古城作为台儿庄大战发生地,台儿庄大战的人文精神正是体现了这种中国人民共有的传统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
这是一座保家卫国的大爱之城。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抗敌御辱的正义之战,在参战部队中,既有中央军,也有川军、桂军、滇军等地方部队,还有刚从平津战场撤退下来的第29军,在这里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不同渊源的军队密切合作,同时59军军长张自忠与庞炳勋以民族大义为重,摈弃前嫌,全力抗敌,彰显民族危亡之时大爱大勇的赤诚之心。在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3万将士壮烈殉国,他们用大爱书写了热血台儿庄的壮丽篇章。
这是一座勇士之城。台儿庄战役中,广大爱国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强烈的爱国心,与日军进行了生死拼搏。3月24日,北门白刃战中,186团1营才入伍半年的新兵面对2000余日军,顽强抵御,几乎全部牺牲;3月28日黎明,西北城墙拉锯战中,守城部队配合敢死队袭击日据点,逐巷逐屋展开肉搏,台儿庄城内外尸体枕藉,血流成河;4月3日,中国军队组织的57名敢死队员分组向敌偷袭,冲入敌阵,战斗结束敢死队员仅剩13人。战后的古城一片废墟,残垣断壁弹痕累累,大街小巷血迹斑斑,城墙街巷尸体枕籍,枪刀盔甲比比皆是,残酷景象,目不忍睹。
台儿庄大战毁灭了古城,但也凝聚了人心。而今古城内大战遗址公园、清真古寺、池峰城指挥所、台儿庄巷战地等53处大战遗址依然见证着将士们大爱大勇的英勇事迹,其精神价值也激励着和平年代的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记舍生取义的道理。
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和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虽然以上有些说法或故事缺乏科学依据,但确有着明显的教化功能,并已融入古城之中。今日的台儿庄古城正在唱响“明德至善”的赞歌,秉承以人文本理念,着力开展“明德古城、宜商古城、宜业古城、食安古城、平安古城”五城同创活动,全面打造面向游客、商户、群众的服务新高地,以更加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迎接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沙夫林)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