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18日在枣庄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陈 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枣庄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实现了“三个翻番”、“三个优化”、“三个提前”、“三个跨越”,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实现“三个翻番”。2010年,预计全市GDP完成1390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
——经济结构实现“三个优化”。预计三次产业比例由9.9∶63.8∶26.3调整为8.6∶60.4∶31。三产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为42%,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5.5%、78.9%,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5.7个百分点。
——民生指标实现“三个提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629元、68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9.9亿元,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发展后劲实现“三个跨越”。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28.7亿元,是2005年的3倍;新增存贷比169.5%,比2005年提高86.1个百分点,实现了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的转变。实际到账外资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4倍,总量由全省末位跃居第10位。投资过10亿元的在建大项目34个,是“十五”末的11倍多。
城市转型开创新局面。这五年,“一个战略、三大战役”取得重大突破,城市转型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已获得中央、省扶持资金8.52亿元。煤化工发展取得决定性胜利,已建和在建煤化工项目总投资278.2亿元,是“十五”末的5.6倍,枣庄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文化旅游发展取得关键性胜利,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二日游激活枣庄旅游,服务业迈入大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攻坚战拉开序幕,棚户区改造重塑城市面貌,BRT、“数字枣庄”开启同城化发展新时代,枣庄正由单一的矿区城市向功能完善的鲁南“门户城市”转变。
工业经济再创新优势。以煤化工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工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引进总投资131亿元的新能凤凰能源项目,一期投产达效;联想控股投资180亿元的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启动建设;国泰二期、鲁化醋酐、盛隆宏达等项目建成投产。旋窑水泥占全市水泥产能的73%。中小机床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2010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完成820亿元、350亿元和21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7倍、2.7倍和3.1倍。五年来,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0.8个百分点,初步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
服务业发展跨入新阶段。成功走出文化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服务业繁荣。2010年,旅游总收入83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宾馆旅店住宿量213.9万人,是2005年的10.8倍;枣庄成为全省百人以上团队、旅游专列来得最多的城市,由游客输出地变为游客输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3A级以上景区达到15个,其中4A级景区8个;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10万余人,是2005年的2倍多。2010年,预计三产增加值增长18%,三产投资增长33%,分别高于二产增幅7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为42.6%,比200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引进餐饮名店、星级酒店、商业名店、专业市场60家;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10家,竣工3家。创造了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了富裕农民的新路径。试点合作社168家,规模经营土地11.9万亩,发放贷款5128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林地确权面积76万亩。2010年,粮食总产193万吨,实现“人均占有千斤粮”;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9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8家。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3.05亿元,对农民购买家电和汽车、摩托车补贴2.96亿元。完成南水北调截污导流、湖东堤治理、韩庄运河续建等项目建设,对136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村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3.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建设农村住房14.6万户,改造危房3.5万户。新建标准化农家店1480个,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城市面貌凸显新变化。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完成拆迁475.9万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开放,市中新区初具规模。新城城中村搬迁基本完成,教育、医疗、商住等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枣庄成为全省第二个开通BRT的城市,“同诚卡”在公共领域推广应用。动车组经停枣庄,区(市)间实现一级以上公路连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创建成功,“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城市新名片。五年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4.6亿元,新城建设投资73亿元,交通建设投资172.1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1倍、2.9倍、3.9倍,是枣庄城市建设投资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
重点建设谱写新篇章。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启动总投资300亿元的“一城、一库、一电、两院、四条路”九大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3.4亿元。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国家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2010年山东旅游十佳景区之首。庄里水库、十电2×60万千瓦机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近期将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枣庄职业学院创建成功,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首批中试项目通过评审。台儿庄复线船闸、枣庄港竣工,运河枣庄段通航能力提升一倍;京沪高铁枣庄段建设实现“山东第一、全线最优”,全市人民期盼多年的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枣庄成为鲁南地区的交通新枢纽。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创新“一箱油”理念,实现了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实施小水泥、小火电“全国第一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关停小火电容量均居全省前列。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核查取得第一名,水污染防治经验被环保部总结为“枣庄模式”。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治理塌陷地3.4万亩;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预计万元GDP能耗和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3%、19.1%、27.3%,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初步建立。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组建市商业银行,在全省首批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在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模式。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民营经济纳税额是2005年的3.6倍。定点招商成效显著,实现与世界500强合作零的突破。“十一五”时期,引进过亿元项目152个,完成投资60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7倍和3.2倍;浙江产业园入园项目总投资达到86.5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2.6亿美元。
民生得到新改善。每年努力办好100件惠民实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8.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3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05.7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4%,新农保覆盖率达到71.1%。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2005年提高54%和100%。城乡教师工资基本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文化站改建全面完成,1400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260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柳琴戏、鲁班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枣庄被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成功承办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足球比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7年实现“双下降”,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4年为零,创历史最好水平。北川援建任务圆满完成。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行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