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了新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抓落实的“三项制度”,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2307件。创办“经济与文化发展讲坛”,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全面清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68项。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推行政务公开和效能监察,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实践影响深远。有四点体会尤为深刻:一是选准了路子。面对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现实,我们把科学发展观与枣庄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踏上城市转型之路,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保、如何绿色发展等问题,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实践证明,“一个战略、三大战役”,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枣庄实际的正确道路。二是抓住了机遇。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我们超前谋划,积极争取,把握住几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办成了一批打基础、谋长远的大事,城市转型纳入国家战略,九大基础建设顺利实施,抢占了发展的先机。三是创新了理念。面对发展中的难题,我们提升理念,创新思路,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拼基础拼理念,不拼套路拼招数,突破了制约瓶颈,创造了转型发展的枣庄经验、枣庄模式。四是强化了落实。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靠制度管人管事,靠制度推动工作,用心用情干事业,夙兴夜寐抓落实,政府工作的效率明显提高。随着城市转型战略的深入实施,干部群众对城市发展的信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全市人民再创辉煌的期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今天的枣庄,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枣庄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干事创业。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资源型产业比重依然较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人才技术支撑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建设亟待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繁重;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工作的办法还不够多,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要求
今后五年,枣庄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枣庄作为老工业基地,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尤为艰巨。但我们更要看到,枣庄的发展,一赢“天时”,作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将继续获得中央和省的政策、资金扶持;二占“地利”,京沪高铁今年6月开通运营,枣庄将进入高铁时代,更好地融入环渤海、长三角区域发展;三得“人和”,“十一五”打下的坚实基础,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心齐劲足。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把握,完全能够推动“十二五”实现更大发展。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GDP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4.5∶3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5.5%。构建城乡一体、便捷高效的交通、信息网络,各组团基本实现同城化,城镇化率达到5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定在4%左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转型。继续打好“三大战役”,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植壮大八大工业集群,尽快把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做成主导、机械制造产业做成支柱、新型建材及水泥产业做成骨干、纺织服装产业做出品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做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规模,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坚持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努力把枣庄打造成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加快城市功能转型,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树立鲁南“门户城市”新形象。
(二)在发展路径上,必须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方式、调结构,必然面临舍与得的两难选择。敢舍是一种勇气,会得是一种智慧。自觉把市场作为“试金石”,舍一些落后产能,得更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舍一些过剩产能,得更多新兴产业发展空间;舍一些资源产品,得更多接续产品发展空间;舍一些低端产品,得更多高端产品发展空间;舍一些普通项目的要素配置,得更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舍一些眼前利益,得更多长远发展空间,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枣庄特色的转型之路。
(三)在发展动力上,必须坚持创新求变,增创发展新优势。以改革的手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的胆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向开放要动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千方百计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引技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向创新要动力,提升发展理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转型,赢得发展主动权。
(四)在发展目的上,必须始终把富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市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万事民为先。只有发展才能富民,只有以富民为目标的发展才有意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幅,是发展目的的回归。GDP增长再快,如果老百姓的收入不增加,强市而不富民,不能算是科学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多办富民惠民的实事、好事,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011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2011年,是枣庄建市5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GDP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万元GDP能耗下降3.66%,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5%、3%、4%和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
一、调整结构稳增长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既是城市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优先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调结构的主攻方向。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鲁南铁水联运、银海医药物流、鲁南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节点。抓好伦达商贸城、二手车交易中心、滕州机床市场等项目建设,推动专业市场群提档升级。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信息通讯等服务业,提高为生产服务的能力。二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城市,打造7个特色商业街区,引进中高档百货、大型商贸集团和餐饮名店,鼓励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休闲消费,规范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构建5至8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建设3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200家日用品和农资连锁超市,建立300个村级“三农网络直销服务超市”,做好家电、建材下乡工作。三是抓好服务业载体建设。依托10个重点园区,扶持20家龙头企业,推进100个“四引、七个一”重点项目,促进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网络化发展。鼓励资源型企业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支持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健全统计考核制度,形成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是调结构的战略重点。一是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调整存量。搞好鲁南煤化工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推进神达化工、新能凤凰能源、辰龙创业基地等项目。依托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品向下游延伸,形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挥鲁机、威达、鑫泰、华源等骨干企业的作用,提升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能力,打造专业化、功能化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挺起枣庄制造业的“脊梁”。提高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集中度、关联度,促进集群化发展。鼓励枣矿集团发展精细化工、机械制造、文化旅游等非煤产业,在城市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增量。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产业,推进昂立光伏、同兴汽车平台、远东农科、金封焊宝、日普电动车、神工锂电、三九药业等项目,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引导产业内涵式发展,激活变量。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提高资产资本运作能力,造就一批有胆识、有见识、有学识的企业家。制定新一轮品牌建设规划,创建一批市场占有率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争创10个中国名牌、10个中国驰名商标。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调结构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稳定优质商品粮基地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推动火樱桃、马铃薯、长红枣、石榴等特色农产品提质扩面。加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进程,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分别新增15万亩、10万亩。推广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粮油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