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翼清《吊忠节(鼎铭)彝轩王老先生》诗二首浅析
铁 文 李 鏖
“捐躯为国从来少,麟阁策勋姓字香。”这是清代峄县名士黄翼清在《吊忠节彝轩王老先生》诗中的名句。是说象王鼎铭这样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人太少了,国史馆将其载入史册,使之名扬天下,亦是功德无量的事啊!日前,国家文化部《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将我市历史名人王鼎铭的忠烈事迹载入《清史》,这在我市清代历史人物中还是第一人——“王鼎铭”——可谓大名鼎鼎,真真是“麟阁策勋姓字香”,王鼎铭老先生如仙乡有知,亦可含笑九泉了……
一
据《峄阳黄氏族谱》记载:峄县马兰屯(今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黄氏远祖原籍福建邵武府泰宁县白石堡,其先祖系宋代龙图阁大学士黄峭(号文忠),夫人上官氏,有子二十一人。始迁祖为黄峭第二十一子黄福,以军籍迁入山东沂州府兰山县马兰屯(到清乾隆年间归峄县)。即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成祖文皇帝朱棣定鼎南京(十四年迁都北京),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二年正月,定屯田赏罚例”。“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军兵裁撤,老弱兵尉尤多返籍,功勋将校择地安置,粮饷不足,多以军马充值。”骠骑校尉黄福由是来沂州府兰山县承水河西岸落籍,并带来军马数十匹,置地数百亩,耕牧如之,可谓“半生戎马老将至,买田结舍承水西。”从此过起了田园牧歌的太平日子。
据黄浩先生介绍:同时迁入沂州府兰山县承水西的有龚、黄、袁、寥四大军户,共有军马数百匹,屯田数千亩,每每军马奔腾如云锦,由此得名“马兰屯”。
王公鼎铭,字新之,号新一,别号彝轩,公元1772年7月2日(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六月初一申时),出生于山东峄县郭里集(今属枣庄市中区西王庄乡)一个书香门第。其曾祖士楚,字子俊,岁贡生;祖父灼,字其华,乡饮宾;父亲鸿基,字振声,太学生。
据《王氏族谱》载:王鼎铭的先人是山西太原府人,“三槐世泽,两晋家声。”该家族继承祖制,以礼义善待乡邻;遵祖训,以诗书教诲子弟。
迁入马兰屯的四大军户,数黄姓最为发达。黄姓北迁祖黄福生有一子名璜,字朝汉。《黄氏族谱·寿官朝汉公传》曰:“黄璜自幼及长,循礼义,力本业,存心忠厚,制行公平,有大德于人。年逾八旬,以有诏优赐耆老,有司授冠食,以华其躬,自是年弥高而德弥劭,后嗣浸昌,家业日盛,寿九十岁。子一名钺,字廷仪,善于继述而笃尽人伦,虽处有余而心恒自慊,周济贫乏,人均怀惠。孙七人,长曰志美,律己严正;次曰志大,乐善不倦;次曰志刚,义利公明;次曰志道,游心儒术;其余(志永、志孝、志学)才识卓荦,皆克勤于家。曾孙卷等,济济英奇,腾达可卜。厥后元孙和、玄孙图昌,父子并捷南宫,以为厚德所致云。”
黄氏始祖北迁后虽不甚富裕,但五代一直延续小康生活,耕读为本,勤俭持家。到六世黄和、七世黄图昌父子联捷入仕后,家境开始有了转机,由一般军户跃为仕宦。但由于其父子二人为人耿直,为官清正,因此家业并没有多大发达。黄和为官刚正不阿,勇抗强权,忧国忧民的品质,一直激励着后代族人。如《兰山县志·冏卿慰川公传》载:“黄和,号慰川,万历庚子举人,甲辰进士。性孝友,为诸生时有客遗金,和揭于道而还之。量能容细人,而矜重名德,与人交一心不变。初筮仕花封,历晋冏卿其最著者。固安为京近邑,有大珰弟郭成杀人,公执法治以律。后守临洮,岁凶,和赈活数万人。及兵备潼关,抚军轻裘绶带,兵戢民安。爰简任苑马寺卿,未久致仕归林下,课子图昌乡会两魁,卒祀乡贤。”
由于黄和为官清正,直到其子黄图昌任山西泽州知州时,家境仍不甚富裕。《兰山县志·泽州牧九如公传》曰:“黄图昌,字翼明,号九如,慰川之子,万历乙卯亚元,崇祯戊辰进士九名。家传渊源,善承庭训。筮仕泽州,宽厚运以精明,威严出以恺悌,奏最为卓异第一,丁父忧归之日,父老子弟顶香泣送者数万人,为之筑生祠肖像服阕,例应起复,以母老家贫终养。足不履城市,名不刺官府。卒祀乡贤祠、泽州名宦祠。”
从“以母老家贫终养”看,黄氏家庭并不富裕;从“足不履城市,名不刺官府”看,黄图昌辞官回家后,并不与地方官吏往来,可见其父子都能保持晚节,决不趋炎附势。而对农民起义,却抱有极大的同情。黄图昌在给亲友的信中就曾谈到:“饥民煽祸,岂甘心为盗。大都饥寒迫身不得已也。”
黄和由于不畏强暴,与宦党魏忠贤之流作过不懈的斗争,加之为官清正,声誉日高,因之受到朝廷的赏识和诰封。
黄和的坎坷经历给予黄图昌很大影响,因而他只做了七年知州,便以“母老家贫终养”为由辞官返乡,决心不入宦门。他在任期间,曾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有所交往,因之,崇祯十四年(1642年)史可法赠给黄图昌一方“韦弦双佩匾额”,保存在泥沟镇新河庄,直到一九四八年失落。史可法是明末大学士,清兵入关后镇守扬州,抗清战死,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至今北京历史博物馆里还存放着他的《手札》。黄图昌与之交厚,足见其高风亮节。
乾嘉时期,峄邑地阔人稀,朝廷提倡创业,搞活经济,王鼎铭的祖父王士楚敦促儿子王灼潜心攻读,垦荒植业,集山果远销京津,销煤炭漕运余杭。几年间,勤劳致富家资渐丰,购置田产数十顷。王士楚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先后两次参与编纂《峄县志》。
王鸿基少时入国子监考试肄业,性孝友,姐妹已经出嫁,因婆家太穷,王鸿基便主动给她们各置一处宅院,每人给一顷土地,以供应她们生活。郭里集村东有一条大河以前无桥,村民出行困难,王鸿基捐资2000石,架起了石桥,远近行人莫不称颂。
黄图昌第七世孙黄孝德,字道远,号之纯,为候选州同,乾隆年间诰封武德佐骑尉。黄孝德生有三子,长子名扶清,字佐廷,为守御所千总,诰授武德佐骑尉;次子即翼清,字赞廷,为附贡生,诰赠中宪大夫;三子名奉清,字襄廷,附贡生,加五品衔,例授奉直大夫。黄扶清之子端一、桂一、曾一、诚一、贯一等亦多为监生,乡饮大宾,候选卫千总等;翼清之子惟一、殿一多为监生、岁贡生、内阁中书,貤赠奉政大夫等;奉清之子琴一、经一多为直省府经历,诰授奉政大夫等。
据《黄氏族谱·赞廷黄公传》载:“公名翼清,字赞廷,附贡生,诰赠中宪大夫。生于嘉庆六年辛酉十二月初十日亥时,卒于咸丰四年甲寅八月二十三日午时,年五十四岁……公轻财重义,济危扶贫,亲邻屡急,求无不应。咸丰三年(1853年)大乱,疫病流行,饥者相望,施衣食济药饵,能得全活者不计其数。有石匠朱姓者,饥卧村前将死,使人抬至家中,施以衣食,得以活命,及强壮不愿离去,放弃旧业,终身侍役,以报再生之恩。”“公好读书无志功名,惟潜心于咏歌,诗歌李杜,词宗屈宋,尤喜读河间、随园诗。依咏和声自成一家。与其子生值衰季,官冷署,每恨无所匡济,然制行之孝友,书画之彬雅,洵不愧于儒林哉!”“且于宅之西,偏临承水筑一园,植桃李诸果木,奇花异草,以供四时游赏。内置蜗庐数间,时招二三知己,烹鲜畅饮,敲棋赋诗,其旷怀逸志诚有超出尘俗外者……”
王鼎铭之子王泽溥,与黄翼清同为峄县庠生,附贡生,二人学养相当,且志趣相投,过从甚密。父往子交,代代相传。故有“南有马兰屯黄家,北有郭里集王家”及“南有黄翼清,北有王泽溥”之说。
二
王鼎铭由廪贡官中书,除湖南新田知县。道光九年(1829年)莅任,先投城隍庙,誓于神,治事甚勤。夏旱跪祷烈日中,有应,以是深得民心。
道光九年八月,王鼎铭如期抵达新田县赴任后,看到新田旱情十分严重,就派家人回峄县卖地,经王泽溥作主,找来黄翼清帮忙介绍,将马兰屯东北兰城店及南北洛五百亩良田作价卖给了孙家,所得款项亦由王泽溥交给家人携来新田救灾。
道光十年六月,王鼎铭再次派家人回峄县家乡,亦是由王泽溥找来黄翼清帮忙,卖自家的土地带款去湖南新田,帮助新田老百姓抗旱救灾。故家乡流传“卖了南北洛,家产没觉着;卖了兰城店,家产去一半”的民谣。
道光十二年正月,江华瑶匪赵金龙作乱,湖南提督海陵阿进剿,鼎铭虑煽邑瑶,即冒雪步历瑶棚戒谕,复召瑶长,晓以国法,与教官率绅士,练乡勇以守。突闻海陵阿等被 祠堂墟,即督众御贼城外,贼逼甚,将往谕贼,居民泣阻之。或报曰贼至城,民惊窜。鼎铭朝服坐,堂皇待之,书于几曰:“仇我当杀我,勿伤我百姓。”指三尺练曰:“城亡,吾以此死。”以贼踪尚远徐之。近县宁远、桂阳民感鼎铭能死守,集万人请带剿。于是四路同进,贼分队出,毙之无算。越日,桂阳之临泰、大富等乡,复集二万人,鼎铭身先策马出城南,誓大创之。贼突以枪炮抵拒,死甚众。先是,贼密约邑瑶供送药丸,瑶未肯负鼎铭,不与。贼乘夜肋取,故火器复烈,众溃。鼎铭殿后,贼追至,大肆杀戮。鼎铭四顾恸曰:“要杀杀我,奈何杀我百姓。”中炮落马,剜两目,身首异地,邑人得而攒之。越九十二日始改殓,面如生。鼎铭殿后时,马蹶,邑武生郑奇光以所乘马授之,鼎铭不可,强扶而上。鞭马使疾驰,回身舞刀捍贼,受重创死之。乾廷嘉其功德,壮其英勇,尤加褒奖,并为其建昭忠祠,恤授云骑尉世职,四时设祭,官民拜奠。朝廷赐金营墓,被葬于枣庄东南四公里西王庄乡赵庄村北。“岁在乙未,新邑士庶,创立众善堂,慕公遗德在民,孤忠殉国,为立专祠于堂中。”
湖南新田名士谢世元即时撰写了《新田县昭忠祠王鼎铭事略》(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仲秋),新田士子张荣组于是年秋专门为昭忠祠撰写了《新田县知县王鼎铭专祠文》,时隔二十五年的咸丰八年,峄县知县蒋庆第亦撰写了《恤授云骑尉世职彝轩王公墓碑》碑文。
时年三十余岁的黄翼清亲眼目睹了王鼎铭先生的英雄壮举及朝廷官府对王鼎铭的旌表褒奖,景仰高风,有感而发,遂写下了《吊忠节彝轩王老先生》诗二首,亦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矣!
吊忠节彝轩王老先生
其一
漠漠烟尘起大荒,妖星堕地现天狼。
是说茫茫湘南大地骤然狼烟四起,江华瑶族首领赵金龙聚众造反,形势十分危急。《事略》曰:道光“十二年二月初,公自省城归,闻江华逆瑶赵金龙倡乱,虑与邑瑶勾结,即冒雪步入岗,遍历瑶棚,谆谆譬谕,瑶童则赏赐之。回署复召瑶长,晓以国法,赐酒食,给身符,以安其心。”《专祠文》曰:“辛卯除夕之夜,赵逆起衅于锦田。本盘瓠之异种,踞犵狫之窝巢。牛角贻孙,家习凶残之性;马郎跳月,人忘礼义之风。目无君亲,行同犬豖。”
时危不作全生计,志决惟知一死强。
盛赞王鼎铭临危不惧,置生死于不顾,决心与新田百姓生死与共,誓与新田共存亡。《事略》曰:“是时金龙犯宁远、蓝山。公与罗学师廷赞、陈学师诗率绅士,日练乡勇以守。突闻海提督陵阿,马副将韬被害祠堂墟,公虑城卑且塌不可徒守,语学师:‘君等守,而我率众御诸境。’……典史丁禧至,公指三尺练曰:‘城亡,吾舍此无别策矣。’”
击贼英声今秀实,婴城伟绩古睢阳。
王鼎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其英雄气概犹如唐朝爱国名将张巡战守睢阳城一样感天地而泣鬼神。《事略》曰:“二十五日,邑之人合宁之人及桂之銮山、大富诸乡众二万余,公统兵勇以身先。百姓泣阻曰:‘公自爱,毋以身试险。’公曰:‘我不先则士心不一,焉能制胜?’遂行。由花凉亭至牯牛岗,距查林铺仅四里,乃传令按兵不动,毋许轻敌。枪炮复烈,众遂溃。众欲拥公逸去,公曰:‘尔等先走,我殿后,无可虞。’众护公,贼追至,大肆击杀;公回顾恸曰:‘贼杀我百姓,曷杀我?’遂中炮落马。”《专祠文》曰:“用是濡染丹毫,拟作张睢阳之记;洗磨元石,比书蔡忠烈之碑。”
捐躯为国从来少,麟阁策勋姓字香。
杀身成仁者古已有之,而象王鼎铭这样以身试险为国捐躯的却是极其罕见,因此将他的英雄事迹载入史册,入祀昭忠祠,理应让王鼎铭名扬天下。《事略》曰:“李忠掖之,(王)白负公走,公犹骂贼不绝口。贼击白,伤脑,遂释公。贼愤公,剜两目,断其头,备极惨毒。乡民得公首于窝塘,得公尸于牯牛岗之桐子坳,迎归城隍庙,焚香拜哭。其门下士王尚宾以礼敛焉。”《专祠文》曰:“临难毋免,视死如归,若我邑侯王公新之先生者,固可入名贤之祠,非徒修循吏之传者矣。”
其二
牯牛岗上石嵯峨,曾此忠魂自荷戈。
新田牯牛岗山石嶙峋,那里曾是王公鼎铭涉险杀敌、英勇献身的地方。《专祠文》曰:“二十四日战于邑南之查林铺,督民兵二万余众,擒瑶匪一十九人。二十五日,恃众志以成城,宁死于战,毋死于守;推赤心以示贼,守杀我身,毋杀我民。时与战于牯牛岗之桐子坳,贼众大至,我师不扬,公遂以匹马遇害。贼断首,洞其胸,脑裂四五处,身中者十一伤。”《墓碑》曰:“公慷慨誓师,往邀击,遇贼于牯牛岗,战一昼夜,生擒十九人,杀毙无算,时二月二十四日也。”
博得大名垂宇宙,哪容小丑犯山河。
王鼎铭为国捐躯,震惊朝野,人们争相称颂王鼎铭英雄事迹的同时,发誓要与那些据险作乱的跳梁小丑们斗争到底。《专祠文》曰:“公则奋袂呼兵,扬旗誓众,忠不惜命,愤欲捐躯。三尺白练,先决绝于堂前;方寸丹心,旋驰驱于境上。邀君之灵,如天之福,胜则我军振其威,败则斯民避其害。此则公之忠昭日月,义薄云天,节励松筠,心贯金石者矣!”《墓碑》曰:“余莅峄之明年,集诸文士修邑乘,求百年以来之伟人硕士,足为简策光者,则皆曰彝轩王公。”
丹书铁券恩无替,猿鹤虫沙恨尚多。
王鼎铭为国捐躯后,朝廷对其英雄事迹进行了旌表褒奖,可恨的是南国北疆仍有许多据险反叛者,大清王朝危机四伏。《专祠文》曰:“今天子御极之十有二年,道凝琼镇,业峻铜楼,沧澥无波,遐方用赏,凡殉节之臣,加恩荫恤崇祀昭忠礼也。岁在乙未,新邑士庶,创立众善堂,慕公遗德在民,孤忠殉国,为立专祠于堂中。”或曰:“值海宁乂安日久,居民忘战已深,遂尔狐鸣作祟,乌合称兵。始倡乱于九冲,旋流毒于四境。”《墓碑》云:“事闻,奉旨予祭葬,入祀昭忠祠,恤授云骑尉世职。”
岁岁新田寒食节,遗黎掩泪怕经过。
每年的寒食节(清明),新田县的百姓们均要自发地祭奠王鼎铭的在天之灵,以寄托他们无尽的哀思;百姓们仍然心有余悸,最不愿意再看到王公当年浴血奋战的疆场——为国捐躯、壮烈殉难的地方。《事略》曰:“乡民得公首于窝塘,得公尸于牯牛岗桐子坳,迎归城隍庙,焚香拜哭。”《专祠文》曰:“夫志士成仁,励百折不回之节;忠臣殉难,守九死无二之心。每当忌日,斋肃致祭,虽酬功有典,早已承枫陛之恩,而载德铭心,窃欲效桐乡之祝。”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