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台儿庄
等建筑,还体现了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特点。目前遗存下来的胡家老店、李家商铺等建筑,均傍河而筑,前有临街的店铺,后有运河码头,建筑风格“顺天然、亲人和”,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壮观沉实,又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灵巧秀美。现在台儿庄人爱吃的“黄花牛肉面”,实质上是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结果,因为历史上北方人吃牛肉而不食黄花,而南方人食黄花而不吃牛肉。由“拉魂腔”发展起来的柳琴戏,融合了高腔、青阳、乱弹、昆曲、皮黄等中国南北方戏剧的精粹。台儿庄的民间博彩娱乐项目,如斗禽、斗虫、麻将、马吊牌、叶子戏等,也是经运河传入。
二是构筑了鲁南苏北文化板块。京杭大运河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因此整个中国运河文化呈现出由点带面,逐步展开,逐层深入,带状形态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一条以运河为主脉,以城镇为龙头,城镇带乡村的区域文化带动现象,即所谓的“运河文化带”。而台儿庄地区则不然,不仅具有共性的“运河文化带”,而且还有“运河文化块”。这一文化板块的形成,一是取决于枣庄段运河的东西走向,使文化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二是取决于台儿庄象一个楔子,深深地钉在山东和江苏的交界处,成为鲁南苏北共同拥有的大市场。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枣庄、徐州等鲁南苏北广大地区的风土民情和文化习俗,甚至方言土语等,都是几近一致的。 三是提升了区域教育水平。运河未开通前,台儿庄是一个远离县城比较偏僻的荒村,这一地区的教育水平非常落后。运河通航后,台儿庄地区办义学、建书院、设塾馆,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所培育出的进士、举人、秀才等不胜枚举。据《台儿庄区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台儿庄建有“兰陵书院”;明末至清代,台儿庄建有义学4所,民国初又增设一所;明末清初,台儿庄地区私人办学日渐兴盛,至光绪年间,仅知名私塾就达32处,加上周边乡村私塾共有70余处。当西方宗教传入台儿庄后,台儿庄地区先后又建起了明德学堂、皈真学堂、天主学堂、福音小学堂、基督小学堂等6处教会学校。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台儿庄文化名人辈出。明万历庚子(1604)科举,台儿庄人黄和进京会试,进士及第。万历乙卯(1618)科举,台儿庄人黄图昌进士及第。清康熙辛卯(1711)科武,台儿庄人周宗旦科武进士。明清两代,台儿庄还出现了尤奎光、尤培桂等大批举人。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战争日期为国捐躯的孙伯英、赵静波,著名诗人、戏剧家贺敬之,戏剧导演艺术家郑亦秋,历史学家胡绳武、张玉法,军旅作家贺茂之,美术教育家、画家金哲夫,儿童文学作家郁化清,江苏十大国画家之一贺成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台儿庄受过启蒙教育。 四是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台儿庄400多年的沧桑历史,在京杭大运河中段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台儿庄明清时期的宗教文化非常发达,先后建有泰山行宫、新关帝庙、清真寺、大王庙、龙王庙、火神庙、东岳天齐庙等宗教设施50余处,号称运河“佛城”。有的宗教还出现了不少的人才和作品。比如明代长期从事道教文学创作的贾仲明,一生创作生活在台儿庄,创作了《吕洞宾桃柳生仙记》、《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互长春三度碧桃花》等大量文学作品。台儿庄的民间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寺庙音乐、船夫号子、唢呐古曲、运河花鼓、渔灯秧歌等,为台儿庄所独有;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竹马、黑驴、锣鼓、皮影等艺术风格独特,有别于其它地区。台儿庄的酒文化讲“ 上一篇:展古运新貌-----台儿庄重金打造运河文化风景区[ 08-11 ]下一篇:我的古城我的梦[ 09-07 ]
|